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中国经济将内爆?资深分析师:金融市场发出不同信号 中国并未面临“经济末日”
go
lg
...
权债券收益率开始飙升之前,欧元区爆发了
债
务
危
机
。 (图源:Gavekal Research、Macrobond) 考虑到这一点,在过去的12个月中,中国银行股(以富时中国A股银行指数衡量)实际上上涨了2.4%(未计算股息)。这意味着在此期间,中国银行股实际上在美元计价中的表现超过了美国银行股12.6%。那么,在本地银行今年上涨且涨幅超过美国银行股两位数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将之称作新兴市场危机?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前所未有或不存在。 在新兴市场金融危机中,还有另一种前所未有的情况:中国政府债券相对于传统避险投资的美国国债表现出色。 在新冠疫情封锁之前,中国政府债券和美国国债在任何有意义的时间段内的回报率基本相同。但显然,疫情导致中国(实施了更长的封锁)和美国(极端财政刺激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实施了非常不同的政策选择。 因此,自2020年1月1日以来,中国长期政府债券(以BAML指数衡量)的回报率为17.1%,而美国长期国债的回报率为负13.4%。回到我们上面的问题,如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本地政府债券的回报率超过美国国债的回报率超过30个百分点,我们如何称呼这种新兴市场系统性金融危机?前所未有或不存在。 (图源:Gavekal Research、Macrobond) 当然,人们可以选择忽略中国股票市场传递出的信息(尽管今年令人失望,但尚未达到2022年10月31日的低点),政府债券的波动,甚至是外汇的波动,因为北京对价格的影响很容易扭曲信号。 但从中国进一步展望,大宗商品价格仍在上涨。例如,铁矿石,可能是所有大宗商品中最受中国影响的商品,从2022年10月31日的低点上涨了50%,即使在中国经济的负面情绪加剧之际,过去几周内仍在上涨。 (图源:Gavekal Research、Macrobond) 过去一年,对中国敏感的西方公司(如路威酩轩、爱马仕、法拉利等)的股价也表现出色。实际上,大多数奢侈品制造商的股价正在交易或接近历史高位。如果中国真的面临系统性崩溃,这似乎与常理不符。 过于消极还忽视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重要亮点。例如,尽管所有主要赌场都存在严重的员工短缺问题,澳门的游客人数最近恢复到正常水平。国内旅游总体上正在复苏。尽管6月和7月有小幅下滑,中国的汽车销售今年仍在增长。阿里巴巴刚刚宣布在其第二季度业绩中实现了强劲的销售增长。这是经济没有崩溃的更多迹象。 这并不是否认中国的经济面临真正的挑战,或者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周期性和结构性方面在减缓。但简而言之,大多数与中国相关的资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其价格行为与正在展开的系统性危机的担忧之间似乎存在着强烈的不一致。
lg
...
忆芳
2023-08-30
巴伦专访:债务会引发中国的金融危机吗?人们对中国经济有什么样的误解
go
lg
...
产开发商再次陷入困境,再次引发了人们对
债
务
危
机
的担忧。但随着经济衰退、家庭和企业信心减弱,巴伦周刊专访了中国债务观察家、自主研究公司(Autonomous Research)高级分析师朱夏琳(Charlene Chu)担心,中国将首次出现规模性的金融危机。 中国疫情后经济复苏的势头似乎正在减弱。掌握着中国家庭 70% 财富的房地产业正在萎靡不振。7 月份,大城市的现房价格月环比下滑 9%,创下十年来最大跌幅。房地产开发商碧桂园没有支付债券利息,中融国际信托的理财产品也没有向投资者付款,加剧了危机传染的担忧。#中国房地产危机# 朱曾是惠誉评级公司分析师,已成为了解中国不透明的银行体系和所有债务问题的可靠消息来源。我们讨论了中国是否正处于 "雷曼 "时刻的边缘,以及为什么她认为没有简单的办法让中国摆脱困境。 巴伦:与其他困难时期相比,中国的经济形势有多糟糕? 朱: 宏观经济环境比 20 世纪 7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要糟糕得多。这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问题,比如房地产行业活动的崩溃。我们看到了一个周期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出口疲软,信心问题,地方政府过去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因为他们被告知要借钱来支持经济活动,而今年的重点是管理他们的'隐性债务负担'。 从根本上说,这是在说,因为中央政府施压,所以地方政府不能借更多的钱。 巴伦:为什么中国政府不能出手救助地方政府? 朱: 中央政府的债务占 GDP 的比例约为 25% 至 30%,绝对有能力这么做,但他们不愿意这么做,而是希望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尽可能保持纯净。如果中央政府动用资产负债表来救助开发商,然后再救助信托产品,那么(未来提供帮助的)范围就会缩小。几年来,他们一直坚持这一点。 巴伦:当前的经济形势与过去还有什么不同? 朱: 信心问题是中国很久以来从未遇到过的严重问题。正如我们三月份在美国地区银行身上看到的那样,信心对金融业非常重要。未来几个月面临的真正风险是,如果宏观经济形势没有改善——我认为不会改善,那么就会陷入信心问题。是否会在某个时候蔓延到金融部门,以至于人们说把钱存在银行而不是信托公司会更安全?#中国经济# 那么,突然之间,理财产品,不仅仅是信托,可能会陷入无法展期的境地,因为每个人都说他们想要回自己的钱。中融国际信托基本上说明了,他们很难发行新产品。这就是对影子信贷领域的信心产生问题的风险所在。 巴伦:中国是否容易发生,类似于今年春季硅谷银行后地方银行所经历的金融挤兑? 朱: 大多数投资产品并不像银行存款那样可以随意赎回,这也是目前事态保持平静的关键原因。我们不知道的是,最近发生的信托违约是否使投资者在投资到期时,更不愿意将其理财展期。如果是这样,我们很可能会看到更多类似中融和中植的违约事件。如果不是这样,系统就会保持相当平静和稳定。 信心问题向金融业蔓延的最有害形式是,家庭和企业不仅决定把钱存入银行,而且存入国有银行,这可能会引发资金从小型银行流出,就像我们今年早些时候在美国看到的情况一样。这些都不是现在发生的,但这些因素已经存在,而且以前从未出现过。 巴伦:中国是否正处于雷曼时刻的边缘? 朱: 过去几年,中国有六家信托公司倒闭,但并没有造成系统性危机。没有理由说这次会引发更大的问题。但中融的规模是雷曼的数倍,经济环境也更糟糕,而且中国(以前)没有遇到过同样的信心问题,所以肯定会有漏洞。 雷曼事件之所以蔓延如此之快,所有人都被卷入其中,是因为对其他银行失去了信心。每个人都不知道其他人持有多少资金,也不知道谁会在第二天站不起来。我们并没有到中国金融机构对彼此失去信心的边缘。 巴伦:因为银行是国有的吗? 朱: 是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银行走上这条路,(政府)就会把所有主要参与者叫到房间里,说谁也不能切断谁的联系,因为如果他们玩这种游戏,整个系统就会出问题。 巴伦:全球金融体系面临什么风险? 朱: 风险不大。西方机构,尤其是在乌克兰事件之后,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风险敞口,以及如何应对任何关键市场的重大损失。 巴伦:美国利率上升对中国的金融形势有什么影响? 朱: 人民银行预计在上周将一年期利率下调 15 个基点,但只下调了 10 个基点。每个人都在关注银行的净息差,但另一个问题是中美利率之间的巨大差距。如果中国开始更激进地降息,这一差距就会扩大,资本外流和人民币面临更大压力的风险。这制约了中国政府更积极降息的能力。 巴伦:中国政府如何重建信心? 朱: 你可以说他们应该更大幅度地降息,几百个基点,但这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想要多大的货币压力,他们想要多大的银行净息差。如果银行存款降到零,人们把钱取出来,转到到信托产品和安全性较低的投资产品上,他们会有问题吗? 我们希望房地产能够触底,美国和欧洲的库存去化周期(商品和大宗商品)能够触底,企业将重新进货,增加 2024 年的出口需求。 但房地产可能会继续乏善可陈。也许会在疲软的水平上持平。谁知道发达市场的库存重建会发生什么?如果我是一家中国企业,不会考虑建立库存。 巴伦:投资者应该如何担心中国的债务水平? 朱: 自 2008 年以来,未偿信贷总额增长了 8.5 倍;GDP 增长了 3.9 倍。债务已大幅上升,远高于其资源水平。如果经济增长放缓,偿还债务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少。 家庭债务的情况也很有趣。人们正在提前还债。中国家庭已经直观地意识到,他们所能承受的债务已经达到上限。地方政府也是如此,尤其是当中央政府表示他们必须努力减少这些隐性债务时。地方政府债务在 2008 年并不存在,当时中央政府推出了 4 万亿人民币的刺激政策。真正的刺激措施是地方政府首次可以举债;在 15 年内,地方政府的债务从零增加到 90 万亿到 100 万亿人民币。 巴伦:中国是否正在走向日本 "失去的几十年"? 朱: 是的,带有中国特色。中国是一个比日本大得多的国家,收入水平比当时的日本低得多,而且人口状况恶化得更快。除非政府能在结构改革方面采取非常积极的措施,否则将面临非常艰难的十年。 巴伦:如何积极? 朱: 中国很难转向内需驱动的增长模式,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在形势大好时抓住机会,建立一个全面的社会安全网。与美国相比,中国民众在关键问题上仍需承担更高的成本。他们一直在谈论提高收入的必要性,这将促进消费,但不确定他们能否在企业承受所有压力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 巴伦:你认为市场最大的脱节在哪里? 朱: 人们一直把这看作是周期性的短期问题,中国会回到原来的增长轨道,一切都会好起来。那些日子已经过去了。中国再也回不到 "流行前 "的增长水平了。 结构性问题太多了。再加上人口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接近过去的水平。人们不明白这一点。也不清楚中国政府自己是否完全明白这一点,因为他们一直在强调,其他所有国家在重新开放后都需要时间来反弹,所以人们只需要耐心等待。 巴伦:情况会变得多糟? 朱: 增长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你能赚钱的时候,会有周期性的起伏,但这次绝对是结构性的增长下滑,在某些时候,会有真正的风险,徘徊在勉强正增长的水平上。投资中国的理由已经变得更加薄弱,尤其是人们在中国投资时要承担的所有风险。
lg
...
加美财经
2023-08-30
中国房地产危机的打击将大量小企业主拖入绝境
go
lg
...
中介公司是不公平的,因为一旦开发商出现
债
务
危
机
,制度首先保护的是购房者。其他材料商、代理商和工程师基本上拿不到钱"。 房地产危机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压力。多年来的封锁和其他预防房地产泡沫的措施,已经对消费者造成了压力,他们的消费正在减少。企业减少了招聘。买房的人越来越少。 碧桂园命运的突然逆转,比任何其他公司都更能说明这种经济压力的严重性。就在一年前,碧桂园还是中国销售额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也是供应商和贷款人可以收到回款的少数几家私营房地产公司之一。 但过去六个月销售额的下降将这家公司逼到了绝境,8 月份,碧桂园举起了双手。 碧桂园拖欠了两笔小额债券利息。如果到 9 月初宽限期结束时,碧桂园仍未能支付这些款项,那么将加入一长串违约的私营房地产公司行列。 碧桂园还披露,今年前六个月的损失可能高达 76 亿美元。 碧桂园从成功到濒临破产的摇摆不定,加深了人们对中国开发商濒临绝境的担忧,由于监管机构试图限制银行融资,许多开发商几年来一直处于压力之下。 起初,一些开发商还能坚持下去,即使他们未能履行自己的义务。他们找到了其他方法来补偿供应商。2021 年拖欠数千亿美元债务的中国恒大,用未完工的公寓代替现金偿还了部分供应商,理由是供应商可以通过出售公寓来收回欠款。 如今,即使是以物易物也不再是一种选择。 一家园艺公司的经理韩涛(音)说:"这样的公寓已经没了,我们拿不到了。" 对韩来说,反正公寓也没什么用,现在也没人买。他的公司多年为大型房地产项目提供樱花树和金合欢,殃在他和同事们更谨慎了,其中一个变化是他们只接受预付现金的工作。 他说:"我们保持小规模经营。" 在微博上,建筑工人们抱怨工资被拖欠。一些人贴出了诉讼文件的图片。还有一些人展示了他们向地方政府投诉的记录。许多人感到绝望和挫败感。 廖红梅(音)花了数年时间打官司,试图从中国恒大获得 69 万美元。也赢了,但是她认为,像她这样规模的企业可能永远也拿不到欠款。 廖女士说:"我们这些小供应商没有发言权。" 十年前,她成立了一家成功的公司,为恒大在江苏省的销售办事处提供营销和装修服务。 长期以来,豪华售楼在为房地产行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大多数公司在项目完工之前就出售公寓,由客户预付房款。 在售楼处内,西装革履的经纪人通常会向潜在买家推销各种公寓。住宅小区的微缩模型,让人感受到小区建成后的模样。参观通常装饰豪华的样板房,向他们推销一种生活方式。 据廖女士介绍,大约在 2016 年左右,恒大开始发行商业承兑汇票,承诺在六个月内付款。随后,在 2017 年,恒大开始签发一年期的汇票。廖女士拿到钱的时间越来越长。但她说,直到 2021 年公司拖欠债务前,钱还是没有断过。 现在,廖的企业濒临破产。她起诉恒大并胜诉,但却拿不到钱,因为政府正在监督公司重组,首要任务是确保恒大完成出售的公寓。 去年,恒大称已竣工 30 万套,根据其 2022 年的业绩,还有 72 万套未竣工。 8月17日,恒大申请破产保护,并表示已接近与一些最大的债权人达成协议。在停牌 17 个月后,恒大股票于周一在香港恢复交易。该股暴跌 79%。 但对于像廖这样的小企业主来说,希望并不大,因为她排在银行、债权人和要回款的公司队伍最后面。她说,许多提起类似诉讼的同行都放弃了,她希望恒大在完成其拖欠购房者的公寓工程后,还能为像她这样的人留下一些钱。 廖说,能给多少就给多少,她要求不高,但这似乎是不可能的。
lg
...
加美财经
2023-08-30
碧桂园称1,000亿美元马来西亚项目正常推进,面对财务压力仍保持稳健
go
lg
...
碧桂园近期的动向,引发人们对中国房地产
债
务
危
机
可能影响更广泛的经济复苏并波及海外的担忧。 该开发商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部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在马来西亚的项目正常运营,销售业绩强劲。”该公司还补充说,其在该地区的整体运营“安全稳定”。 该公司还表示:“正在考虑各种债务管理措施,以积极解决周期性流动性压力,确保公司的长期未来发展”。 碧桂园正在马来西亚南部柔佛州的边境上建设其最大的海外项目——庞大的森林城市项目,该项目横跨四个填海造地岛屿,与富裕的新加坡接壤。 自2006年启动以来,这个项目一直面临挑战,现在已经有约9,000人居住,随着中国采取措施遏制资本外流和COVID-19大流行,对该项目的需求急剧下降。 马来西亚人还对可能出现住房供过于求和大规模填海造地活动带来的环境破坏表示担忧。 该项目宣称,到2035年为700,000人提供住房,其中包括办公楼、商场、学校和住宅楼。 马来西亚总理Anwar Ibrahim表示,该项目将被指定为“特殊金融区”,以吸引投资,并有助于降低在该地区的经营成本。在上周的一份声明中,Ibrahim表示,新提供的激励措施包括为熟练工人提供15%的特殊所得税率和多次入境签证。 碧桂园表示,马来西亚政府提供的激励措施表明对该项目的信心,目前项目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发展,重点是探索更多的投资机会。
lg
...
Heidi
2023-08-30
中国突传一则重磅消息!知情人士: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在即 定期存款利率也将下调
go
lg
...
款利率。眼下,中国政府正加大力度重振受
债
务
危
机
冲击的房地产行业,提振疲弱的经济。 消息人士称,现有住房贷款的减息额度将因不同类型的客户和不同城市而有所不同。如果实施,这将是中国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首次采取此类举措。 消息人士称,在某些情况下,降息幅度可能高达20个基点。由于未获授权向媒体发表言论,这些消息人士不愿透露姓名。#中国房地产危机# (截图自路透社) 在降低现有住房贷款利率的同时,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周还宣布了其他几项房地产、经济和市场支持措施。人们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健康状况越来越担忧。 自2021年以来,占中国经济约四分之一的房地产行业从一场危机走向另一场危机。本月,在主要开发商碧桂园(Country Garden)的流动性压力曝光后,对危机蔓延的担忧加剧。 在中国央行本月早些时候表示将指导商业银行下调现有住房贷款利率后,市场普遍预计中国各银行将下调现有住房贷款利率。 在一波提前偿还住房贷款债务的浪潮之后,央行提出了降息建议,旨在降低购房者的利率成本,并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提振消费。 自去年以来,中国一直在降低新的住房贷款利率,以提振萎靡不振的房地产市场的销售,但迄今为止的主要结果只是家庭急于提前偿还现有住房贷款,挤压了银行的利润。 官方数据显示,降低现有住房贷款利率预计将进一步拖累银行业的净息差(NIM),该指标是衡量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在第二季末降至创纪录的低点。 存款利率也将下调 中国各银行一直在与不利因素作斗争,比如贷款利率下降、政府提振经济的压力,以及与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相关的坏账。 截至6月底,中国的住房贷款总额为人民币38.6万亿元(合5.29万亿美元),占银行贷款总额的17%。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估计,新住房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4.11%,而所有现有住房贷款的平均利率至少高出100个基点。 花旗集团(Citigroup)本月在一份报告中表示,现有高收益住房贷款的重新定价,将进一步加大中资银行的NIM压力,并削弱它们的盈利能力和放贷能力。 周二早些时候,中国资产排名第三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表示,调整现有的住房贷款利率有利于缓解银行提前偿还住房贷款的压力。 他表示,在相关政策明确后,央行将起草详细的降息实施细则。该行报告称,6月底NIM从3月底的1.7%降至1.66%。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付万军表示,今年下半年,中国各银行的净息差将面临下行风险。 三位消息人士称,为了减轻对利润率的冲击,主要国有银行还将下调部分定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从10个基点到25个基点不等。 相关阅读:中国突发重磅消息!美媒:中国大型银行考虑进一步降低存款利率 最早可能周五采取行动 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称,下调存款利率可能有助于银行维持适当的NIM水平。 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其他银行可能会将关键期限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调5-20个基点。 知情人士还说,中国监管机构已经批准了该计划。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说,降低存款利率的行动最早可能在周五进行。 分析师们表示,中国上周没有选择全面降息,而是让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为自己降低住房贷款利率留出空间。降息将进一步压缩银行本已狭窄的净息差。
lg
...
财经风云
2023-08-29
全球普遍跟随美国加息 为何中国选择降息?
go
lg
...
震荡:1993 年美元加息,墨西哥爆发
债
务
危
机
;1995 年美元加息,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2001 年美元加息,阿根廷爆发
债
务
危
机
;2005-2006 年美元加息,美国爆发次贷危机;2015 年底美元加息,爆发新兴市场危机。 美国加息影响美国自己,这还好理解。为什么每一次美元加息,其他国家也会爆发危机呢?为什么美国加息,其他国家会跟随加息呢?以及,为什么普遍加息的环境下,我国却在降息呢? 01 息差套利 为了理解美元加息的影响,首先就要讲到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叫做——息差套利。什么是息差套利呢,举个例子来说。 假如你是一个富豪,手里有 10 亿美元的流动资金需要存在银行里面。再假如,在 2020 年初,英国和美国的存款利率都是 1%/年。这个时候,对你来说,钱存在英国还是美国没有区别,一年利息都是 1000 万美金。你秉持公平公正的理念,在美国存了 5 亿美金,在英国也存了 5 亿美金(对应的英镑)。 突然一天,美联储宣布加息了,导致美国银行的存款利息变高到 3%。你一看,这不行了,5 亿美金存英国一年利息只有 500 万,存美国利息却有 1500 万,一来一回有 1000 万的利差。你一个电话挂给秘书,让他通知英国的银行,你要把钱全都取走,换成美元转入美国银行。 不仅仅是你发现了这个套利空间,很多大型投资机构也发现了这个套利空间。于是大型投资机构纷纷从英国银行获得低息的贷款,拿到美国银行存起来赚取利差。这个过程就叫做「息差套利」。 息差套利会怎样影响经济呢?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介绍什么是外汇市场。 02 外汇市场和货币贬值 你是一个大型投资机构的负责人,你发现了英美的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息差套利」空间,于是你从英国银行低息贷款 10 亿英镑,准备存入美国套取息差。 然而,你手里面的是英镑,你如果把英镑存在美国银行,无法享受美元的利息,因为银行的利息都是和币种绑定的。也就是说,你在把英镑存入美国之前,需要把手里面的英镑换成美元。于是,你就要在外汇市场上用英镑购买美元。这个过程,就是外汇交易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人从英国银行低息贷出英镑,在外汇市场上购买美元,美元越来越抢手、越来越吃香。以前,100 英镑可以购买 120 美元,现在 100 英镑只能购买 110 美元。美元越来越「贵」,相对应,英镑就变得越来越便宜,经济学上,管这种现象叫做货币贬值。 事实上,从美国加息以来,各主要国家货币就开始出现贬值。 有人说,我又不炒外汇,货币贬值对我没啥影响。这是不对的,本币贬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影响。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输入型通货膨胀。 03 通货膨胀 货币贬值的第一个后果 你可以不炒外汇,但一个国家不能不进口商品。只要进口,你就要用到美元,因为进口商品多数是用美元计价的。 举个例子。国际市场上,一双耐克鞋标价 10 美元。在英镑贬值钱,进口一双鞋需要 10 美元,合计 9 英镑;现在英镑贬值了,进口一双鞋虽然还是 10 美元,但却合计 11 英镑。在英国消费者看来,商品无疑更贵了。 耐克鞋仅仅是一个举例,实际上对很多国家而言,这种进口产品的通胀,首先体现为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工业国家要生产,就必须消耗能源,很多国家的能源无法自给自足,只能依靠进口。比如石油就是美元计价,就算国际油价不涨,但本币贬值后,进口同样的石油就要消耗更多的本国货币。原材料价格上涨了,就会体现在最终产品上面,国内消费者就会普遍感受到通货膨胀。以日本为例。有研究指出,「过去 10 年,日本总价格上涨的 90% 都来自进口密集型食品和能源产品」。 到这里,美国加息对经济的影响,就从金融领域,通过息差套利的途径,沿着外汇市场,逐步进入到其他国家的实体领域。正因为如此,日本、德国、韩国、意大利、法国等重要的制造业国家,在 2022 年接连出现国际贸易收入下降乃至逆差的局面(因为进口商品价格大涨)。而欧洲的通胀也在这个条件下居高不下,苦苦支撑。 如果你以为美国加息的影响就这样了,那就大错特错了。美国加息对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04 金融震荡:货币贬值的第二个后果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说法,叫做「资本外流」。那么,什么是资本外流呢?资本为什么要外流呢?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沉浸式体验。 你是一个美国籍的国际投资者,你的资金在全球各大股市配置。假设 2022 年初,英镑和美元的汇率是 1:1。你通过研究发现,英国股市可能会迎来一波上涨的行情,于是你花了 100 万美元,换了 100 万英镑,然后将 100 万英镑购买了英国股市的股票。你的眼光很不错,买的股票涨势喜人,几个月下来涨到了 120 万英镑,你感到很开心。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你突然看到新闻,美国加息了。你敏锐地感到,这可能会坏事。果然,那些指着息差套利的投机分子动起来了,他们大量低息借入英镑,买入美元。美元不断涨价,英镑不断贬值。你突然发现,股票赚的钱,原来都是虚的。你认真算了算账,从 2022 年初到现在,英镑对美元贬值了 15%,120 万英镑,现在就能换 102 万美元,直逼你的成本。 更可怕的是,美联储还在不断地加息,也就是说,英镑贬值的趋势还可能继续。要是再这样下去,你的股票换成美元就要亏本了。怎么办?你告诉自己,当断则断。于是,你开始大规模抛售股票换成现金,并现金购买美元以「避险」。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个问题,他们也跟着抛售股票。股市开始逆转,负面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当多数人都在抛售的时候,就出现了股市的震荡。震荡的不仅仅是股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有一个算一个,都可能发生震荡,道理都是类似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美元周期的传导路径,美国加息导致出现套息空间,进而导致美元升值、本币贬值,这又进一步导致投资者抛售金融资产,最终可能诱发金融震荡。 既然是息差空间引发资本外流,进而引发金融震荡,那么,一个想法就很自然地出现了,我们也提高利息,不就能逆转息差空间了吗? 对的,这个想法非常直观,也有它的道理,这也是美国加息引发全球加息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加息的时候,好些国家为了防止资本外流,也跟着加息,避免出现息差空间。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加息能抑制资本外流,也会损害本国经济,这首先就会损害本国的实体经济。 05 用加息对抗加息 1)实体经济受损 用加息对抗加息,为什么会损害本国的实体经济呢? 假设你经营一家工厂,你的合作伙伴给你介绍一个项目,这需要投资 1000 万,一年后可以有 10% 的回报,但是你手里面只有 500 万,怎么办?找银行贷款!你来到银行,发现贷款成本不高,每年利息也就 5%,你毫不犹豫大笔一挥,就签下了借贷合同。「用银行的钱帮我赚钱,这才是老板该有的思维」。一年后,你连本带利还清了银行的借款,还净赚 75 万。 突然一天,美国加息了,你们国家为了防止资本外流,被迫跟随美国加息。水涨船高之下,借款利息从 5% 每年涨到了 15%。又是你的合作伙伴,再次给你介绍一个项目,还是需要投资 1000 万,一年后的汇报还是 10%,你手里还是只有 500 万。你还会找银行贷款吗?如果贷款 500 万,一年下来需要还给银行 75 万,只能净赚 25 万。你看了看账上 500 万的本金,叹了一口气,「算了吧,还开啥厂啊,把厂关了,钱放银行吃利息得了。」 越来越多的人和你一样的想法,于是企业的投资开始下降,新项目上得越来越少,企业对工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少。工人失业越来越多,在岗的工人工资也老不见涨,如此一来,国内的需求就会慢慢萎缩,最终导致实体经济受损。 本币加息,除了可能损害实体经济外,还可能加剧金融市场震荡。 2)加剧金融市场震荡 金融资产定价有一个最简单的模型,即金融资产的价格正比于该资产提供的现金流,反比于市场的利率。比如某成熟市场的商业地产,每年能提供的租金是 1000 万,市场的利率是 5%/年,该商业地产的价值就是 1000 万/5%=20000 万。 为什么是这样呢?我们做一个思想性实验。某成熟市场上有一个商业铺面,每年能提供 10 万元的租金,该市场的利率是 5%,那么,你愿意用多少钱买下这个铺面呢?如果店主喊价 30 万,你愿意买吗?你肯定愿意,因为 30 万存银行,一年后只能获得 1.5 万的利息,而买店铺却能获得 10 万的租金;如果店主喊价 100 万,你愿意买吗?你还是愿意,因为 100 万存银行,一年后只能获得 5 万的利息,而买店铺却能获得 10 万的租金;如果店主喊价 300 万,你愿意买吗?你就不太愿意了,因为 300 万存银行,一年后就能获得 15 万的利息,而买店铺却只能获得 10 万的租金。于是,最终的价格平衡点就落在 200 万附近,你的钱存银行和买店铺的收益是一样的。 因此,店铺的价格=年租金÷市场利率。换句话说,店铺的售价与年租金的多少成正比,与市场利率的高低成反比。一个每年能提供 10 万元租金的店铺,在银行利率为 5% 时,价值 200 万元。假设银行利率提高到 10%,那么店铺就只值 100 万元。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简化的模型,排除了风险的差异、排除了涨价的预期等各种因素。但是,我们通过这个模型却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加息会导致金融资产价格下跌(尤其是债券价格)。 以加息的方式防止资本外流,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方式,副作用极大。一方面,它有可能一定程度遏制资本外流,另一方面,它也有可能加速本国的金融震荡,导致其他不可控的结果。 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跟随美国加息,除了可能冲击自身实体经济外,还会导致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诱发全球
债
务
危
机
。 3)
债
务
危
机
你是一个穷人,你什么时候最希望借钱?很简单,你遇到困难的时候。那么,你什么时候最容易借到钱呢?也很简单,有钱人愿意把钱借给你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的利息还很低,那你一定会毫不犹豫把钱借了再说。这个道理是通用的,对你是这样,对国际市场的借贷主体(国家、大企业等)也是这样。 国际市场上谁是「穷人」?发展中国家多数都是穷人。谁是「有钱人」?那些老牌发达国家就是有钱人。2020 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受到疫情冲击,经济大幅下滑,这迫使他们不得不在国际借贷市场上寻求帮助。同期,发达国家为了刺激市场需求,普遍执行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长期维持极低的利率(甚至零利率)。在这样宽松的市场环节中,发展中国家大量借入外债,外债水平普遍经历了一轮上涨。 在发达国家普遍执行低利率的时期,发展中国家虽然背负庞大债务,但是他们每年支出的利息都很低,因此还债压力并不大。借债成为发展中国家度过经济萧条的一个重要手段。 然而从 2022 年开始,在高企的通胀之下,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澳大利亚央行、印度央行等全部执行了加息操作,这空前加大了发展中国家的还贷压力。对某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以前每年可能只需要从外汇储备中支出 100 亿美元偿付利息,由于利息升高,现在每年不得不透支更多的外汇储备。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出现债务违约。 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会出现
债
务
危
机
,部分欧洲国家也可能出现危机。目前欧洲很多国家债务高企,每年需要支付大量的利息。如果利率进一步提高,则每年支付的利息也会进一步提高,进而可能造成更大规模的赤字,这些赤字又需要进一步的融资,这又会推高债务占 GDP 的比例。 下两图为全球加权债务水平和债务违约情况。当前的全球债务水平已经逼近 80 年代的拉美
债
务
危
机
的水平,为有史以来的第二高,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 部分国家发生
债
务
危
机
和多数国家债务恶化的概率大大增加,萧条的乌云笼罩在全球经济之上,而发展中国家无疑将是这场危机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方。 那么,加息的始作俑者美国,它就「风景这边独好」吗? 06 美国就风景这边独好吗 有一种说法认为,美国加息就是在收割全球,这种说法不太准确,这种说法有一个隐含前提,仿佛美国可以不顾经济的客观规律,仅凭主观意愿就能想加息就加息。实际上,美国本次加息,是高通胀下的无奈之举,而美国加息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也不可谓不大。 前段时间,美国几家银行相继出事,这个事情就和加息密切相关。就拿最初出事的硅谷银行来说,加息从数个方面加速了硅谷银行的破产。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加速,而不是直接导致。 硅谷银行的客户中,有很多是科技型公司,这些公司前几年发展势头比较好,在硅谷银行里面存有大量的资金。2022 年美国加息以来,这些公司或多或少受到影响。首先,公司融资成本会提高。这使得公司赚取的利润中,有更大一部分被金融资本侵蚀。其次,公司利润下滑,会影响公司股价,这又使得公司在股市上再融资的能力下滑。于是,科技公司就陷入一种螺旋下降的趋势之中。这种趋势直接表现为科技公司裁员速度加剧。美国信息业在 2020 年 5 月至 2022 年 4 月的 24 个月中,合计裁员数 73.1 万,平均每月 3.05 万人;2022 年 5 月加息以来,裁员速度明显加速,至 2023 年 2 月,10 个月合计裁员数 43.1 万,平均每月裁员 4.31 万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科技公司的收入越来越少,纷纷从银行取出存款,以度过难关。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在硅谷银行提现,导致硅谷银行现金不足以支付,于是被迫兜售持有的资产。而硅谷银行持有的资产大多数是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种资产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可以简单理解为「资产的价格和市场利率成反比」(这是很多金融资产价格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说,随着美国加息,硅谷银行持有的资产在不断贬值。 硅谷银行开始抛售本就在不断贬值的资产,而这种抛售,无疑加剧了资产价格的下跌。于是硅谷银行陷入了一个死循环,科技公司大量提现导致现金不足,为了应对兑付危机抛售资产,资产价格不断下降导致公司抗风险能力进一步下滑。 当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硅谷银行陷入死亡循环的时候,挤兑就出现了。人们疯狂地涌入银行,希望在银行破产之前把自己的现金取走。在这种疯狂挤兑之中,硅谷银行不可避免地走向破产。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加息导致美国科技公司加速衰退,进而出现了大规模提现的情况,另一方面,加息导致银行持有的债券资产贬值,进而降低了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而当这两个方面碰到一起的时候,挤兑破产就出现了。 以上我们大致介绍了美国加息对国内和国外经济的影响,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整体回顾,以便我们形成一个更全面的概念。 07 回顾美国加息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美国加息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这篇文章我们用尽量简化的方式帮助大家做了一个基本的梳理。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美国加息会导致美元和其他货币出现息差套利的空间,投机资本会从本国借入低息贷款,购买美元后存入银行,以套取利差。 (2)大量的投机者购买美元,就会使得美元升值、本币贬值。 (3)本币贬值有两个直接后果。其一、本币贬值会导致进口商品「变贵」,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其二、本币贬值会导致金融市场震荡,加速资金外流。 (4)为了缓解本币贬值带来的通货膨胀和资金外流,其他国家可能跟随美国加息,而这种加息又会带来三方面的问题。 (5)首先,本国加息会直接损害实体经济。加息导致融资成本上涨,降低企业的投资预期,进而降低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因此也降低了工人的总体工资,最终可能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损害实体经济。 (6)其次,本国加息可能加剧金融市场震荡。如果本国大幅加息,可能降低金融资产的价格,加剧债券市场、楼市等主要金融市场的震荡。 (7)第三,发达国家跟随加息可能导致
债
务
危
机
。有可能出现
债
务
危
机
的,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也包括某些债务负担严重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等。一旦持续加息,这些国家支付的利息就会大幅攀升,大大增加了债务违约的风险。 (8)美国加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收割全球」。美国加息对国外有影响,对国内照样有影响。一方面,加息导致实体经济利润被侵蚀,提现的冲动加强;另一方面,加息导致国债等资产价格下跌,而银行有大量持有国债,因此导致中小型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降低。目前,美国已经有三家银行破产,另据《今日美国》5 月 4 日的报道,美国还有近 190 家银行面临倒闭的风险。美国加息对自身的影响不止如此,这里我们只是略微分析了目前的一些热点事件。 (9)上述这一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其相互作用的一个最终结果,就是导致全球经济出现疲软。 08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中国为什么能够选择不加息 在美国加息的大背景下,中国为什么能够不加息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简要回顾三元悖论(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对一个开放经济体而言,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三者不能全部都实现。 我们回顾上面的例子。美国加息后引发某国出现息差套利空间,导致某国投机机构从本国借入低息贷款后购买美元,进而导致本国货币贬值。本币贬值又可能诱发资本外流,进一步加速贬值。该国为了防止本币贬值,就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进而导致提高利息,减轻资本外流。 这个例子中,某国选择了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放任资本的大进大出),因此就不能既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又保持汇率的固定。要稳定汇率,就必须放弃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而被迫跟随美国加息;要执行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不跟随美国加息,就要承受汇率变化带来的影响。 但是,如果某国放弃了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对资本实行了某种管制,那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执行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并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汇率。而我国恰好就是这样的国家。 IMF 通过「资本账户开放度指标」,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处于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如果某国指标值小于 0.25 则是资本管控状态。2020 年,我国该项指标是 0.16,为实行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制度的状态。也就是说,我国放弃了资本完全自由流动,以换取独立的货币政策和相对稳定的汇率政策(我国目前的汇率政策是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因此,我国有可能在美国加息引发全球加息的大背景下,选择不加息。2023 年 1 月,德邦证券发布研报《如果降息,会降哪一个?对债市影响又如何?》,报告指出,如果央行降息,可能加剧资本外流的冲动,但是在我国资本管制的模式下,我国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应对资本的外流。因此,德邦证券得出结论说,「我们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较为充足,资本外流压力可控,构成降息的基本条件。」 然而,有了降息的条件,并不一定要降息。要理解我国为什么选择在此时降息,这就必须要回顾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 09 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降息 一个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只可能有三种去向: (1)被消费者买了(比如食品、衣服、手机等),用于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也就是说,被消费者消耗掉了,这就是消费。 (2)被企业买了(比如机器、原材料等),用来生产其他的商品,也就是说,被企业消耗掉了,这就是投资。 (3)如果国内的消费者(含政府)不买,企业也不买,那就只能卖给国外的消费者或者企业,这就是出口。 由于我国还会购买国外产品,因此计算时会减去进口,形成净出口。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者用货币计量,就构成了 GDP。(很多学过宏观经济学的朋友会问,那政府采购呢?在这里呢,政府采购被放入了消费或者投资中。比如我们打开 wind,输入政府消费,我们可以发现,它属于最终消费项下的一类)。 一个商品,如果消费者不买、企业不买、国外的消费者和企业也不买,这个商品就卖不出去,大量商品卖不出去,或者大量设备闲置不能投入生产(因为没有订单),就会形成危机。所以经济危机又叫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于消费能力出现了过剩。 因此看一个工业国的经济是复苏还是恶化,从产能利用率入手会更准确。产能利用率的同行指标大致如下: (1)低于 80% 属于产能过剩。 (2)低于 75% 属于产能严重过剩。 (3)高于 90% 属于产能不足,需要投资扩产。 近三年来我国工业领域基本情况如下图。绿色部分是小于 75% 的,黄色部分是小于 80% 的。2020 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最低,随着疫情好转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2021 年得益于外贸订单大量回流,我国产能利用率达到这三年来最好的情况。2022 年以来,产能利用率再次下滑,到 2023 年一季度,产能利用率几乎再次回到 2020 年上半年的情况。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8-29
出乎预料!中国启动阶段性收紧IPO恐“适得其反” 令经济前景蒙阴
go
lg
...
亿美元融资额的两倍多。 由于房地产行业
债
务
危
机
加深的溢出效应,中国私营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变得困难且昂贵,因此决定放慢 IPO 步伐。 银行家和分析师表示,再加上私募股权公司对中国投资的兴趣减弱,企业获得增长资本的途径将减少,并会影响近期业务计划。 东方资本研究董事总经理安德鲁·科利尔(Andrew Collier)表示:“放慢 IPO 步伐对股市影响不大,但在经济急需提振之际,将进一步抑制私营部门获得资本的机会。” 中国证监会周日(8月27日)表示,将启动阶段性 IPO 限制,以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尽管没有透露限制措施将持续多久,不过银行家预计 IPO 审查将更加严格,注册程序也会更长。 据交易所数据显示,超过 650 家公司正等待在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上市。 随着中国当局加强对海外 IPO 公司的审查、香港面临流动性短缺,以及中美紧张关系给纽约上市希望蒙上阴影,最新举措将使中国企业几乎没有股权融资选择。
lg
...
marsh
2023-08-29
碧桂园最新消息!“16碧园05”将于周六到期,寻求增设40日宽限期
go
lg
...
款,这引发了人们对该国不断加深的房地产
债
务
危
机
将破坏金融部门和更广泛的经济复苏的担忧。
lg
...
云涌
2023-08-29
路透深度分析:大流行后,世界面临债务、贸易战和生产力低下的严峻考验!
go
lg
...
够度过难关,而较小的国家可能面临未来的
债
务
危
机
或具有约束力的财政政策限制。 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Eswar Prasad表示,如果公共借贷将资本从人口仍在增长且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转移,那么在全球范围内,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他说:“考虑到世界上劳动力丰富但资本匮乏的地区,这让我们陷入了黯淡的境地。” 尽管欧洲主要国家、日本、中国和美国的人口都在老龄化,但尼日利亚等一些非洲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贸易可以创造朋友” 另一个持续存在并加剧的大流行前趋势是,对政策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从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实施的彻底保护主义关税到拜登政府将计算机芯片等产品的生产引导回美国的努力。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Jared Bernstein在研讨会上表示,拜登政府的产业政策不一定会支持或反对更多的国际贸易,因为制造硅芯片所需的许多中间产品都需要进口。 Bernstein在一次讨论中表示:“在我看来,尽管有很多激烈的言辞,但我们正在采取的战略并不意味着贸易的增加或减少。” 其他人指出,俄乌战争,以及随后欧洲电网与俄罗斯能源的快速分离,打破了全球化蔓延背后的关键原则之一:贸易将创造持久的伙伴关系,即使不是彻底的盟友。 英国央行副行长Ben Broadbent表示:“我确实记得曾经,也许是一个更天真的时代,更多的贸易可以创造朋友。” 但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Ngozi Okonjo-Iweala表示,虽然疫情引发了全球供应弹性的合理问题,特别是药品等敏感产品,但重新调整全球生产模式的举措可能会导致增长机会被搁置。 她说:“从政治角度来看,你可以理解说我们看到了这些漏洞是多么有吸引力,因此我们将尝试与那些与我们拥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做生意。” 但无论采取什么策略——“近岸外包”、“友邦外包”、“回流”——她认为“也许你需要走得更远一点,如果你无论如何都要实现多元化。 她指出,“朋友们”可以改变,这是在针对欧洲征收关税的特朗普再次竞选并最近提出全面征收进口税的想法之际发表的这一尖锐声明。 如果说有一个潜在的亮点的话,那就是围绕人工智能的进步作为提高生产力的可能驱动因素的讨论。然而,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权衡技术可能造成的损害,以及显示创新难度呈指数级增长的研究结果。 即使除此之外,任何好处也可能会缓慢到来。 ADP 首席经济学家Nela Richardson说道:“我认为ChatGPT就像 Peloton。” 她将人工智能创新者与高档健身自行车系统制造商进行了比较。 她说:“你可以在家庭办公室里放置任意数量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会使用它。”
lg
...
Peng
2023-08-29
会员
出乎意料,券商冲高回落,主力仍爆买超百亿元!地产ETF(159707)惊艳大涨4.19%!港股韧性再显!
go
lg
...
政策贯彻一致,高层维持积极支持房企化解
债
务
危
机
,对于楼市、宏观经济及股市均带来正面影响,房地产板块估值修复值得期待。 • 需求端:近期持续楼市优化政策叠加出台,并且金九银十即将带来,购房者信心提振,楼市销售有望回暖,将带动房地产板块估值修复。 谈到具体投资机会,东莞证券指出,中长期来看,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发展,同时随着此轮房地产行业大规模洗牌出清后,行业将进入新的发展模式。剩下的经营稳健及优质房企将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获得后续持续健康发展空间,并且将能享受估值重估机遇,建议关注经营稳健的头部央国企及聚焦一二线城市的区域龙头企业。 资料显示,地产ETF(159707)跟踪中证800地产指数,汇集市场16只头部房企,在投资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头部集中度优势,前十大成份股权重超8成!同时,中证800地产指数成份股国企央企含量高,同时享受“中特估”概念加持。地产ETF(159707)也是目前市场上唯一跟踪中证800地产指数的行业ETF,具备稀缺性与辨识度。 二、【券商冲高回落,主力仍爆买超百亿元,利好多箭齐发,券商或将持续受益】 今日券商股冲高回落,券商ETF(512000)开盘一度涨停,随后走势回落,截至收盘,券商ETF(512000)场内价格收涨2.51%,全天成交额28.2亿元,较前一日放量近3倍(299.43%)。 主力资金单日超百亿元增持,今日券商板块(申万二级证券指数)获主力资金净流入125亿元,增仓额位居所有申万二级行业断层首位,同时多股获超10亿元增仓。 印花税时隔15年下调,对券商板块无疑是重磅利好。除此之外,证监会昨日也放出一系列利好政策,以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推动市场活跃度提升。 一是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二是修订《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将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自2023年9月8日收市后实施; 三是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存在破发、破净,或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 机构分析人士指出,短时间内相关重大政策陆续出台,资本市场已处于良性周期,券商板块的配置价值再次凸显。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金融行业发展,往往是政策改革先行,当前在高层会议、监管部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有望再度提升,券商等非银行业经营环境有望进入新的良性周期,板块估值重估可期。 展望板块后市,券商ETF(512000)基金经理丰晨成认为,券商板块是今年明确的主题性投资机会,随着实效性政策有望不断落地,券商板块有望继续充当先锋与搭台功能。回顾2014年底、2019年初,均是券商大幅上涨后向成长、消费等板块传递。 在“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自上而下指引下,把握新一轮政策周期下资本市场定位重塑。监管部门态度坚定,政策布局全面,短期内已提及的政策有望不断落地,凸显了监管对于活跃资本市场的重要决心,应关注政策具有的累积效应和加速效果。 一旦市场有赚钱效应,这些政策在市场上行期将产生积极的做多力量。同时,证券公司资本约束部分优化,衍生品、两融、资管等业务创新有望推动证券公司高质量发展,优化券商风控指标将直接缓解券商后续再融资压力,进一步增厚券商ROE上修空间。 看好本轮券商行情持续性的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券商ETF(512000)。公开资料显示,券商ETF(512000)跟踪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一键囊括50只上市券商股,其中近6成仓位集中于十大龙头券商,“大资管”+“大投行”龙头齐聚;另外4成仓位兼中小券商的业绩高弹性,吸收了中小券商阶段性高爆发特点,是集中布局头部券商、同时兼顾中小券商的高效率投资工具。 三、【A股冲高回落,港股韧性凸显!港股互联网ETF(513770)放量涨1.24%!】 今天港股居然比A股表现的还要坚韧一些,港股三大股指较盘初回落幅度小于沪指。恒指收涨0.97%,国企指数收涨1.15%,港股通互联网指数亦收涨1.13%。 从成份股表现看,东方甄选受淘宝开播提振今日续涨5.21%;科网龙头股方面,美团-W、快手-W、腾讯控股均涨近2%,小米集团-W涨近1%。 重手聚焦港股互联网龙头股的港股互联网ETF(513770)高开低走,尾盘场内价格涨幅收窄至1.24%,成交额放大至3.89亿元。 资金面上,随着港股互联网ETF重回连续净申购状态,也意味着资金开始重新关注港股互联网板块。 公开数据显示,港股互联网ETF自8月7日以来已经连续15日获资金净申购,区间累计净申购额超6100万元。场内最新流通份额达22.99亿份,23亿份关口已近在咫尺。 最近相较A股,港股出乎意料的表现出更强的韧性,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以下两点: 1、估值、市场情绪均已处于历史低位。 恒生指数今年PB一直处于罕见破净状态,年内看恒生指数市场表现也是远逊于A股。代表科网龙头走势的港股通互联网指数年内跌幅近12%,也是远落后于A股及美股互联网指数表现。 2、外资低配、内资持续增配 从资金端看,根据EPFR数据显示,自2021年3月开始本轮海外资金的流出后,外资目前已明显低配港股,近期外资流出对A股影响会更大。与此同时,目前港股较低的估值水平同样吸引了内地投资者,截至上周五,年内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已超2000亿港元,一定程度也对港股形成托底效果。 站在当下看,港股很有可能处于两大周期历史交汇点上,未来两大要素若同频共振,港股或迎大 “反转”。 1、FOMC加息已近尾声,9月大概率不加息、年底前是否还会加息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不过中长线看,FOMC加息进入尾声是大概率事件。 暂停加息意味着海外流动性压力减轻,估值“洼地”的港股有望重获海外资金关注,港股市场的交投活跃度将大获提振。 2、国内经济触底回升,基本面上港股受内地经济复苏影响较大。7月PPI同比增速或已见底,后续随着政策组合拳落地实施,经济复苏有望加快。经济触底回升过程中,港股互联网企业利润端将持续改善,届时港股互联网板块在利润驱动下,也将有所表现。 据了解,港股互联网ETF(513770)跟踪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931637),权重股汇聚腾讯控股、美团、小米集团、快手等不同互联网细分赛道龙头公司,其中持仓腾讯控股、美团、小米集团、快手、金蝶国际权重超60%,前十大成份股权重近80%,重手聚焦互联网巨头企业,随着平台经济基调明确,利好因素持续释放,港股互联网龙头有望迎来估值、盈利双升。 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风险提示:地产ETF被动跟踪中证800地产指数,该指数基日为2004.12.31,发布日期为2012.12.21;券商ETF被动跟踪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该指数基日为2007.6.29,发布于2013.7.15;港股互联网ETF被动跟踪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该指数基日为2016.12.30,发布日期为2021.1.11。指数成份股构成根据该指数编制规则适时调整,其回测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文中提及个股仅为指数成份股客观展示列举,不作为任何个股推荐,不代表基金管理人和本基金投资方向。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产品。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根据基金管理人的评估,港股互联网ETF风险等级为R4-中高风险,地产ETF、券商ETF风险等级均为R3-中风险。销售机构(包括基金管理人直销机构和其他销售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本基金进行风险评价,投资者应及时关注基金管理人出具的适当性意见,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意见不必然一致,且基金销售机构所出具的基金产品风险等级评价结果不得低于基金管理人作出的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基金产品并自行承担风险。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 风险提示:界面有连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lg
...
有连云
2023-08-28
上一页
1
•••
42
43
44
45
46
•••
116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特朗普重大决定引爆行情!美元大跌70点 金价短线巨震26美元 究竟怎么回事?
lg
...
特朗普重大宣布震惊市场!比特币猛烈反弹9.8万、黄金2717持稳上行 普京作战惊传“巨响”
lg
...
黄金突然大变脸!中东传重要停火消息 金价日内大跌逾17美元 如何交易黄金?
lg
...
中国准备应对特朗普60%-100%关税!德勤分析师:中企“海外并购”活动可能突然激增
lg
...
黄金开盘大行情!金价急跌后飙升近30美元 伊朗突传重要消息 两张图看黄金技术前景 投资者如何获利了结?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4讨论
#链上风云#
lg
...
47讨论
#美国大选#
lg
...
1329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500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605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