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东方证券:给予牧高笛买入评级,目标价位105.05元
go
lg
...
发展阶段与1990年代的日本类似(包括
人均
GDP
、汽车保有量、经济发展阶段、消费者偏好等),已充分具备户外露营行业的良好发展基础。我们判断,国内露营行业未来发展爆发性有望强于日本1990年代。主要有以下原因:1)国内露营销售线上销售占比高,客户触达效率在初期更快。2)社交媒体、影视作品等更丰富快捷,传播力更强。 OEM/ODM业务:绑定优质大客户,供应链全球化布局。分客户来看,迪卡侬为第一大客户,前五客户集中度持续提升;分区域来看,欧洲为主要收入来源,收入呈现明显季节性特点(上半年是旺季)。产能方面,公司通过在东南亚前瞻布局,打造全球产业链布局。孟加拉和越南生产基地分别于2014和2017年投产,并于2018年扩建,此外公司还通过外协生产提升供应链灵活度。 品牌业务:伴随行业东风高速增长。1)产品:定位大众人群,积极推新把握“精致露营”红利,公司在2020和2021年顺应趋势推出的“纪元”和“揽盛”系列,以及丰富的露营周边产品,深受市场认可。我们认为,公司利用开展OEM/ODM业务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叠加对国内消费者长期的洞察,在推新频率、产品质量、时尚把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发竞争优势;2)营销:跨界多元化合作,提升品牌热度和时尚调性。公司通过IP联名、赞助户外比赛、跨界合作(包括综艺、汽车露营、音乐节等)以及对小红书的营销投放等方式,保证品牌热度。3)渠道:全渠道发力,线下露营生活馆触达年轻客群。线上方面,公司与天猫京东深度合作,积极开拓新的电商销售平台;大牧线下方面,今年6月首家线下露营生活馆在宁波市华侨城开业,吸引更多年轻露营爱好者到店,进一步提升品牌力和美誉度。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每股收益为2.76、3.89、5.32元,参照可比公司,并考虑到赛道高景气和公司高增速,给予公司2023年27倍PE,对应目标价105.05元,首次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激烈,时尚潮流快速变化,其他户外运动分流,自有品牌发展不及预期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天风证券孙海洋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高达96.46%,其预测2022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1.8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32.59。 最新盈利预测明细如下: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16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10家,增持评级6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111.13。根据近五年财报数据,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牧高笛(603908)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一般,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一般。财务可能有隐忧,须重点关注的财务指标包括:有息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利润率。该股好公司指标1.5星,好价格指标2.5星,综合指标2星。(指标仅供参考,指标范围:0 ~ 5星,最高5星)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lg
...
证券之星
2022-10-10
国泰君安证券10月金股
go
lg
...
供需两侧共同驱动高端化。类似海外市场,
人均
GDP
达1万美元后将呈现场景、客群、产品多样化趋势。而区别于海外市场,中国具有很强的区域特性和场景差异,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啤酒高端化核心驱动将是:1)需求端:区域市场扩容(重饮区域、下沉市场)、细分群体红利(“她经济”“Z世代”“新中年”)、饮用场景变迁(家庭、户外、夜市等非即饮);2)供给端:对高毛利、高渠道利润率、高周转且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产品的追逐。综合供需两侧驱动因素,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啤酒高端化升级空间较大、确定性较强。根据欧睿数据,预计至2025年中高档以上(7元以上)销量占比将从2021年34%提升至40%。我们预计至2024年,青啤、华润、重啤、燕京中档及以上销量占比有望显著提升。 条条道路通罗马,组织渠道产品各显神通。各家啤酒公司基于品牌基因与生存优势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升级路径,1)青啤将以利基市场中档以上迭代+非即饮扩张+包装物升级+品类延展为主;1)华润将以利基市场次高品牌迭代+高地市场进口品牌放量+非即饮升级为主;3)重啤则以大单品产品裂变品牌内部升级+渠道拓展为主;4)燕京主要为产品迭代升级和大单品全国化。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成本波动;消费习惯转变。 详见报告: 《啤酒超级大年:高端化加速期》2022-09-06 2.3.7.1.青岛啤酒(600600):结构升级加速,业绩超预期 研究员:訾猛 投资建议:2Q22青啤收入/扣非净利润7.5%25.7%,超预期。短期场景修复、中期成本下行、长期结构升级三周期共振。维持2022年EPS 2.56元,上调23/24年EPS至3.40(3.13)/3.96(3.79)元,基于可比公司估值,给予23年PE 42X,对应目标价至140元(112.4元),建议增持。 业绩超预期。2Q22年公司实现营收100.65亿元、同比+7.5%,归母净利17.26亿元,同比+28.32%;扣非净利15.68亿元、同比+25.64%。收入、利润均超预期,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升级、成本管控及费效比均好于预期。 2Q22吨价上涨7%,7-8月销量增速高增:2Q22销量259.1万千升、同比上升0.47%,据测算,吨价同比提升7%。公司加快“1(经典)+1(纯生)+N(新特)”产品结构升级速度,1H22中高档及以上产品销量 166 万千升,同比增长 6.6%,其销量占比同比提升2.54bps至35.2%,1H22千升酒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6.5%。根据渠道调研,我们预计7-8月销量增速保持高单-双位数增长。 成本压力3Q22或缓解,管理效率精进:在2Q22吨成本上涨的背景下,公司2Q22公司毛利率仍同比上涨0.83pct至38.3%(同口径包含运费),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升级。同时,得益于费效比提升以及2Q22费用投放收缩,2Q22公司销售费用率同比略收缩0.15pct至8.1%;管理费用率收缩6pct至20%,扣非净利率提升2.3pct至15.6%。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竞争加剧。 详见报告: 《结构升级加速,业绩超预期——2022中报业绩点评》2022-08-28 2.3.8.计算机:疫情影响明显,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营收增速放缓,疫情导致短期承压:疫情影响下,2022H1计算机行业营收增速放缓,中位数为2.90%,且营收增速分布趋势向下;科创板同比增速1.40%,增速明显放缓,创业板同比增速7.20%,好于行业整体水平;七个细分板块的中位数均短期承压,信创当期中位数最高,为14.47%,但依然降幅明显。 毛利率略有下降,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2H1,整体法下的计算机行业毛利率为25.64%,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期间费用率整体稳定,结构有小幅变化,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为7.64%、5.22%、0.09%;研发支出合计为487.55亿元,同比增长14.42%,研发费用化率在90%以上的公司累计占比为77.00%。 资产信用减值影响减弱,投资收益、其他收益贡献过半利润总额:2022H1,计算机板块信用减值损失合计金额达32.57亿元,资产减值损失合计金额达22.17亿元,均呈现收窄态势,且对利润总额带来小幅负向影响;行业实现投资收益22.52亿元,同比下降25.77%,实现其他收益80.91亿元,同比上升5.52%,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12.74%,其他收益占比为45.76%,均较去年同期有所回升。 净利润降幅明显,业绩分化严重:2022H1,计算机行业共实现归母净利润133.96亿元,同比增速-36.84%,扣非净利润93.54亿元,同比增速-42.14%,较2021H1大幅下降,主要由疫情所致;负增速公司增多,归母净利润增速平均数-62.23%(剔除20个极端值),增速中位数-17.72%,部分公司净利率下滑程度较大,拉低增速平均值;创业板、科创板低于市场整体水平,净利润大幅下降,表现欠佳。 应收账款增长明显,经营性现金回款表现不佳:2022H1,计算机行业合同负债合计994.55亿元,对比2021H1同比增长3.90%,增速回落,疫情反复导致订单落地不及预期;此外,疫情原因导致收款延迟,2022H1应收账款达3,065.52亿元,同比增长13.68%,增幅扩大1.52%;同样受疫情影响,行业整体经营性回款表现不佳,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658.88亿元,缺口同比扩大23.71%。 详见报告: 《疫情影响明显,盈利能力有所下降---计算机行业2022年半年报总结》2022-09-08 2.3.8.1.新点软件(688232):Q2业绩超预期,拐点提前到来 研究员:李沐华、李博伦 维持目标价73.11元,“增持”评级。维持全年盈利预测,2022-2024年EPS分别为2.08、2.91、4.15元。目标价73.11元,“增持”。 克服疫情影响,单季度收入超预期。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95亿元,同比增长9.66%。其中Q2单季度实现收入6.62亿元,同比增长26.30%。Q1的收入下滑叠加Q2的强管控使得市场对于to G公司的业绩预期降至冰点,然而公司依靠类SaaS平台运营业务的50%增长力挽狂澜。上半年智慧招采领域实现收入4.37亿元,同比增长21.08%,成为公司最主要增长点。 平台运营业务实现50%增长,招标投标两开花。公司上半年品台运营业务实现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49.35%。其中招标人服务上半年接入专区数量同比增长60%,交易规模同比增长76%。投标人服务接接入专区数量同比增长超3.5倍,注册用户数同比增长超20倍,实际发证数量同比增长超6倍。整体运营类业务渗透率快速提升,未来空间巨大,成为公司收入和盈利的最强贡献点。 下半年数字经济最主要受益标的,业绩增速或将逐季提升。公司智慧政务领域主要发力方向是十四五数字政府着力建设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市场对疫情管控以及对政府财政的担忧预计将在未来有所反转,数字经济的最明确落脚点数字政府将全面爆发,新点作为最优质的的政务信息化标的将充分受益。 风险提示:政府财政资金紧张风险,政策风险。 详见报告: 《Q2业绩超预期,拐点提前到来——新点软件2022半年报点评》2022-08-26
lg
...
金融界
2022-10-10
The RightsVerse Lab参与在元宇宙里构筑中国品牌底座
go
lg
...
—从经济学的发展规律上看,当某个国家的
人均
GDP
超过1万美元时,该国品牌大概率会出现一个大牌崛起的现象,比如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年
人均
GDP
超过1万美元,耐克,麦当劳等走向世界,同样日本经济崛起时,也带动丰田、索尼等日本品牌享誉世界。 传统品牌也可以通过区块链、NFT等可信数字技术实现品牌数字化转型,建立新的元宇宙品牌底座。为帮助更多国货潮牌融入数字经济和元宇宙,重塑消费生活新体验,激活数字经济系统。区块乐园联合汇文传媒、The RightsVerse Lab 以“国潮涌起·元宇宙品牌专场”的方式在元宇宙上构筑中国品牌底座,为品牌做营销宣传,主要面向区域公用品牌、国货潮品、老字号、乡村振兴等 4 类品牌。 区块乐园一直致力于将网络前沿技术和国际潮流、艺术趋势融合。为满足不同用户娱乐、社交和分享的需求,打造了一个具备 UGC 功能的元宇宙开放世界。该元宇宙开放世界可赋能数字价值,模拟真实世界的物品属性,连通虚拟与现实,搭建数字城市地图及数字品牌相关服务,打造数字创造应用生态闭环。 元宇宙里的数字品牌长啥样?国潮品牌HEA已经在区块乐园里打了个样:主要包括元宇宙品牌展、可信数字品牌建设、UGC 共建三大板块。 · 元宇宙展厅 HEA对品牌进行数字化升级,以体素风的方式融入元宇宙。创新展示了岭南文化的兼收并蓄,勇于开拓与探索的精神。并将佛山本土国潮品牌 HEA 品牌精神融入其中。 · 可信数字品牌建设 HEA将结合传统品牌特色进行合规的可信数字资产设计,协助其在阿里资产上架流通,并结合企业新媒体矩阵、行业融媒体展开私域运营。 代表着广东精神的醒狮文化被注入万乡千城元宇宙—岭南城市主题板块中,设计“醒狮文化”系列数字作品,以虚促实。 岭南醒狮鼓,将代表着广东精神的醒狮文化注入其中,让醒狮以新潮有趣的形象呈现给用户。在阿里拍卖-数字资产上架售卖。 · UGC 共建 预留区块乐园个人空间装置功能,可将“岭南醒狮鼓”装置随意摆放在个人空间有效范围内,向好友展示自己的抢购成果。 可以预见,在可信数字品牌经济模型之下,品牌和用户之间的在线交互过程与体验价值、社交价值、声誉价值和线下资源流转有机会深度结合,原来看起来不可量化的无形品牌资产、社交资产基于智能合约体系都具备了可以量化变现的可能,数字资产的范围将大大拓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将涌现出大批新场景。 在web3世界里,希望每个企业拥有属于你,属于未来的中国新品牌! (The RightsVerse Lab供稿,The RightsVerse Lab持续关注数字藏品、数字资产、数字权益在全球的发展)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2-10-09
任泽平:山东重振雄风,有望重新发挥北方经济“领头羊”角色
go
lg
...
29.6%,并且从2014年开始,北方
人均
GDP
低于南方。 南北差距原因:从自然地理差异到市场发育差异。从五千年历史看,由于北方因农耕、游牧两大文明长期冲突融合导致战乱频发及南北气候差异等,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逐渐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中下游转移。计划经济时期,北方因资源富集等形成重化工业优势而领先南方。改革开放后,北方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继续阶段领先,但也导致市场化改革内生动力不足;而南方依托便利的海运和长江内河航运优势,通过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而逐渐崛起。2012年后,中国经济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南北市场发育差异问题凸显,南方较快转型升级,而北方逐渐乏力。 南北差距根本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北方经济重振根本上靠市场化改革。 以山东、河北、河南、天津、陕西、山西、辽宁等为代表的北方经济重镇,如何通过市场化改革,重振雄风,追赶南方,正成为摆在每个地方的重大时代命题。 1 山东经济发展的四大阶段:从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到打造“大象经济”推动经济腾飞,到转型阵痛期掉队,再到近年大力改革重振雄风 历史上山东从“富甲天下,人丁兴旺”的齐鲁大地到“工商盛行,对外窗口”的商埠重点区域,具备资源禀赋和通衢优势。 山东有近3500年历史,地处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西与河南河北接壤,南与江苏安徽为邻,作为华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绕渤海湾,多深水良港,如烟台港、青岛港和日照港,贸易发达。 春秋战国时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小农经济发达,人口占全国五分之一;秦汉时期,山东享有“膏壤千里”美誉,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山东农业、手工业发达,粮食沿黄河西溯,供应关中,是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临淄、定陶、亢父纺织品享誉西域;清末和民国时期,大兴铁路,民族工商业发展迅速,青岛、济南、烟台奠定经济三强,闯关东迎来高潮;建国前,山东作为国内经济强省,常年位居前五,煤铁石油资源禀赋,奠定了重工业强省地位。 山东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山东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持续提升,从1952年的16.6%提升至1978年的52.9%。1949年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设立平原省,江苏徐州和连云港曾属于山东管辖范围,1952年裁撤平原省,菏泽、聊城等划归山东省,恢复山东省界。改革开放前,山东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如中国第一氧化铝厂、济南汽车制造厂、青岛碱厂等一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开工投产,享有“中国铝工业的摇篮”,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辆重型汽车投产。此时期计划经济大环境下,国有企业成绩斐然,奠定了山东工业化的基础。1952-1978年山东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16.6%提升36.3个百分点,至52.9%,高于广东、江苏的46.6%、52.6%(1978年),同期GDP增加4.2倍至225.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5%。 第二阶段,1979-2001年,山东培育出魏桥集团、南山集团等企业,形成“大象经济”,推动经济高速发展,此时期山东GDP年均复合增速达18%,高于全国、江苏的16%、17%。山东采取政府主导、国企引流,以投资驱动发展,做大做强以石化、炼油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同时以行政选定一批企业,出台生产、信贷、技改流动资金等扶持政策,培育出魏桥集团、南山集团、西王集团等企业。在“大象经济”的背景下,孕育出青岛啤酒、海尔、澳柯玛、海信、双星“五朵金花”,推动山东经济高速发展。1979-2001年山东GDP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7.8%,高于全国、江苏的16.2%、17%。同时山东整体经济发展增速趋势与国家发展保持高度相关,紧紧追随国家经济发展整体战略路径,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先锋模范”和大型重工业基地。 第三阶段,2002年-近年,山东发展呈现“隐患潜伏”和“转型阵痛”并存,其中2008年金融危机后,存在民营经济活力不足、转型趋于缓慢、体制机制包袱重等问题,且错失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新发展机遇。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2004年山东规模工业产值和利润首次超过广东,成为中国第一工业大省,2008年,山东GDP占全国比重提高到10.2%。但山东由于经济增长长期过度依赖传统重工业,转型较难,错失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机遇,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山东在2016年才实现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越第二产业,目前山东现代服务业远远落后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 此外,山东的传统资源优势未能较好的实现向数字化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政策下,传统产业受到生态约束压力显著,经济转型趋于缓慢。其中,2016-2021年山东GDP年均复合增速仅4.1%,低于浙江、广东、江苏、全国的9.2%、9%、8.5%、8.9%。 第四阶段,近年来山东紧迫感和危机感明显增长,抢抓新经济、新基建、新能源等机遇,大力完善营商环境,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努力重振雄风,有望触底反弹。 2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从经济总量看,山东常年位居全国前三,2021年GDP超8万亿元,仅次于广东、江苏的12.4万亿、11.6万亿元。从GDP总量看,2021年山东GDP达8.3万亿元,同比增速为8.3%,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江苏的12.4万亿、11.6万亿元,高于浙江、河南的7.4万亿、5.9万亿元。 从
人均
GDP
看,2021年山东
人均
GDP
为8.18万元,且近年排名维持在全国10位上下,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总体来看,山东的GDP数据呈现出总量大、人均小的特点。另外,山东是以工业和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省份,计划经济时期丰富的自然资源给了山东发展重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各城市都有自身的优势产业,如青岛的家电等,产业腾飞给各地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从产业结构看,山东是传统的工、农业大省,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的占比逐年提高。从第一产业看,山东历来就有着我国农业发展“排头兵”的称号,其夏粮占我国口粮的四成,2021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100亿斤大关,是全国5个增产10亿斤以上的省份之一,位居全国第三位。近五年来第一产业在山东GDP中的占比在6.5%-7.3%之间,高于广东(4%)、江苏(4.1%)、浙江(3%)等经济强省。 从第二产业看,山东总体运行强势平稳,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创近10年新高,两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且山东是我国完整具有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在能源、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领域具有较深积淀与较强优势,包括氧化铝、发动机、大型拖拉机、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等在内的18种产品产量排名全国第一。 从第三产业看,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山东第三产业的占比从2016年的48.3%提升至2021年52.8%,2021年山东制造业增加值超过4万亿,位居全国第三。 从细分产业看,重化工业为山东传统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积极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力图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广东、江苏不同,山东是能源大省,重化工业是其典型的支柱产业。根据山东省政府数据,2020年山东石化行业在工业营收中占比20.2%;钢铁占比8.2%;有色金融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比8%,总体来说传统产能占工业比重达70%。而广东和江苏工业营收中占比最高的行业均为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为28.8%和14.7%。2021年山东5家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中,除海尔集团外其余均是重化工业企业,这也能看出山东传统支柱产业在省内具有较高集中度。 从人口看,山东常住人口总量大,劳动力资源丰富,2020年山东总人口约为1.02亿,是我国两个人口过亿的省份之一。其中,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山东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增长58.2万、27.3万人,居全国前列。但近年出生人口下滑,人口老龄化较严重。 从人口流动看,近年山东流动规模扩大,流动更加频繁,跨省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周边省份。与2010年相比,2020年山东流动人口增长83%,高出全国13.3个百分点。省内流动人口增长80.2%,跨省流动人口增长95.2%,这十年来流动人口大幅增长。山东跨省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周边省份,从跨省流入人口的户籍地看,除经济发展因素外,地缘因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根据第七次普查数据,外省流入山东人口数量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是黑龙江、河南、河北、吉林和江苏,合计占全部跨省流动的54.1%,其中黑龙江和河南占总流入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分别为15.3%和15.2%。跨省流出人口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天津、浙江,流入到这5个省、直辖市的流动人口占山东省流出人口的57.3%。 从自然增长看,2018年山东省人口自然增量低于1%,2021年降至0.02‰,低于全国、广东、浙江的0.34‰、4.52‰、1‰,高于江苏的-1.1‰。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山东出生率连续两年跃居全国榜首,一度被称为“最爱生”的省份。据山东省卫计委的数据,2016年和2017年,山东二孩占比分别为63.3%和66.8%,是拉高出生率的主力。不过,随着“二孩生育势能基本释放”,其出生率也从2016年的最高点17.89‰,“断崖式”降至2021年的7.38‰,在31个省份中已跌出前十名。出生人口也从2016年的最高峰177万人,收缩至2020年87万,这也是山东出生人口数在近20年来首次跌破百万。 从年龄结构看,由于生育率下降、人口流入放缓等原因,山东人口老龄化较严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2002年的8.5%上升至2021年的15.9%,而同期全国从7.3%上升至14.2%。近年老龄化深度加深较快,近20年来山东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增长了87%;其中的53%是2012-2021年增长的,这意味着山东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阶段。然而,山东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超6000万,绝对值位于全国第二,综合来看山东劳动力资源仍较为丰富。 从城镇化率看,2020年底山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05%,略低于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9%,与山东在全国排名前列经济体量表现不太符合。究其原因,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第一产业的高度发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务农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意愿。 从院校和科研看,山东拥有4所985、211院校,科研人员数量及投入费用与广东、浙江存在一定差距。山东拥有高等院校153所,其中,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为985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211大学。从科研人员数量及投入费用看,山东研究与试验人员在2018-2020年三年平均人数均在45万人左右,年平均研发费用也在1600亿元左右,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相比广东,江苏等头部省份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的研发人员储备及资金投入均只有这两省的60%左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从科研人员分布看,济南、青岛两市的科研及研究人员数量分别占全省的16.3%、17.3%(2018-2020年三年平均值)。 3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3.1 优势:区位卓越,产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发达,人才资源丰富,海岸线长,紧迫感加强 从区位看,山东是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东北亚地区活跃的增长极,其中,2021年山东港口集团的集装箱年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山东承接南北,处在京津冀、长三角、东北振兴三大国家区域战略的交汇点,“南北借力、东西逢源”。山东海岸线长3345公里,约占中国海岸线总长度的六分之一,沿海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此外,山东既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区域,位于“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节点,又地处环渤海经济区,与日韩等国地缘相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山东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日韩产业园等各类开放平台,是东连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大通道,随着今年RCEP对10国生效,为山东海洋运输业带来巨大利好。根据山东省港口集团的数据,2021年,山东港口集团的海铁联运连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年吞吐量超过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400万标准箱,稳居全球第一、第三位。 从交通网络看,截至2021年底,山东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319公里,居全国第3;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8万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83.9公里,均居全国第3;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0个,居华东地区首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促进了人流、物流畅通,推动经济发展。 山东统筹各市、城乡区域资源,推动各地均衡发展,2021年经济首位度最高的青岛与最低的莱芜差值仅16%;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6,低于广东、全国的2.46、2.50。山东大城市的经济首位度差距较小,各区域处于均衡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济南在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GDP占全省经济比重)中,以13.7%位列全国末位,低于杭州(24.6%)、广州(22.7%)、郑州(21.6%)、南京(14.06%)。从省内看,青岛经济首位度为17.0%,位列全省第一;烟台、潍坊、临沂位列第三、四、五;莱芜以1.1%位居末位,但经济首位度第一与末位的差值仅15.9%,山东的11个市也入围全国GDP百强城市的行列,上述表明山东各区域经济发展较均衡。另外,山东也是城乡区域均衡发展较好的省份,2021年山东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26,低于广东、四川、全国的2.46、2.36、2.50。 从2018年起,山东推动并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战略,经历了“腾笼换鸟”的阵痛,新旧动能转换正实现“凤凰涅槃”,根据工信部公布的6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录,山东以145家企业“上榜”,总数居全国第二。2018年1月,国务院同意《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同年2月山东省召开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着手推动全省新旧动能转化具体工作。根据山东政府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山东省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实际压减煤炭消费量1亿多吨,压减钢铁产能占全国1/10,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关闭化工企业1500多家。 经历了“腾笼换鸟”的阵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正实现“凤凰涅槃”。2021年,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占比51.2%,105个雁阵形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7万亿元,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端医疗器械等4个产业集群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从节能、降碳等绿色发展看,2021年有70个县(市、区)入选国家试点,开发规模3000万千瓦以上,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此外,山东省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新动能聚焦于“十强”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根据工信部先后公布的6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录,山东共有145家企业“上榜”,总数居全国第二;示范企业共109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山东的产业结构转型取得一定的成效。 3.2 劣势:传统工业比重大,营商环境弱于南方省份,民营经济活力有待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山东传统工业比重大,产业附加值低,制约经济增长效率,且能源消耗总量全国第一。从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行业看,2020年山东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最大,达10.2%,其次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比为8.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占比为7.6%,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比分别为6.5%、5.8%;而广东省则是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主,占比分别为26.4%、10.8%,山东传统工业比重偏高,产业附加值偏低,制约经济增长效率。山东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特征也比较突出,2020年山东能源消费总量为41826.8万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8.4%,能源消费总量全国第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全国前列;其中煤品占全省能源消费量比重较大,达66.8%,油气、天然气、一次电力占比分别为13.6%、5.83%、4.4%,化石能源占比较大。 山东营商环境弱于南方省份,头部民企多集中于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每万人口拥有私营企业数较少,民营经济活力有待提升。山东还存在一些“官本位”思想,在营商活跃程度、人才资本引进层面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严重制约了山东民营企业发展。根据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报告》,2021年山东营商环境得分仅59.26,位居全国第九,前八的省市中除北京外,均位于南方,整体营商环境弱于南方省份。 山东民营企业大部分集中石化、钢铁、电解铝等传统产业,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山东共有50家企业进入榜单,低于浙江、江苏、广东的107、92、51家,位居全国第四位,由于山东地炼相关企业众多,在入围500强的50家企业中,有19家属于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来自钢铁及有色金属行业的企业也不少,5家企业属于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家企业属于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另外,山东虽是人口大省,但民营经济活力较低,2019年,山东每万人口拥有私营企业仅77.4户,低于全国的92.1户。 山东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产业结构,其中服务业仍以传统的交通、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2021年山东第三产业占GDP的52.8%,低于广东、浙江的55.6%、55.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占比偏高,而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例如互联网产业,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100强企业》中,山东无企业上榜,排名前三的省/市为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入围企业数分别是34、15、14家,近几年具有超前引领作用的创新模式,如抖音,都没原创在山东,互联网产业发展中山东处于落后地位。 4 重振雄风:五大改革起航 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推动山东实现新一轮转型升级,事关全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大局,事关区域协调发展全局。客观地讲,与其他地区相比,山东地区也具有一些明显优势,发展潜力很大,如资源环境基础好,沿海,工业基础好,地区人口过亿、市场规模大,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等。同时,在市场化培育、创新驱动、民营经济活力、营商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有待改革提升。 2022年2月山东省委书记在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关键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山东下一步发展方向,重点抓好“十大创新”:加强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引育创新、营商环境创新、数字变革创新、产业生态创新、要素保障创新、民生改善创新、风险防控创新、文化宣传创新、推进落实创新等。 山东作为人口大省、人才大省、工业大省、沿海大省、资源大省,没有任何理由溃退,近年山东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事业都是干出来的,相信山东定能重振雄风,本文提出五大改革建议。 一是打造省内城市群,发挥山东半岛经济增长极的作用。继续实施“一群两心三圈”和“强省会”战略,实现三大经济圈一体化融合发展。在省内,省会经济圈应以济南为中心,以济泰同城化、济淄同城化、济德同城化为抓手,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合作发展,建设一批数字经济高地、世界级产业基地、国际医养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胶东经济圈应以青岛为中心,以“青潍日烟威”一体化为抓手,协同建设海洋科教人才中心、海洋创新中心、对外开放枢纽和黄河流域开放门户。在省外,应以区域联动合作为主线,加强“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和“济南—郑州—西安数字”一体化联动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经济发达、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多是民营经济活跃、市场化及开放程度高的地区。山东应大力向深圳等南方发达地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例如,我们发布的《深圳如何成为创新活力之都?》提到,深圳借鉴中国香港经验推行“小政府、大社会”,在2004年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并在2012年全国首个颁布商事制度改革的地方性法规的城市,从而培育优越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另外,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深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坚决砍掉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打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培育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消解民企发展面临的歧视性限制和隐性障碍。 三是以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抓手,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形成“山东绿色转型模式”。深化动能转换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绿色低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也是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2021年10月,习总书记在山东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对于国务院提到的对山东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生态环境领域转型发展等作出了具体部署,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北方地区发展活力动力、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有利于深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重大战略融合互动,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四是在新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山东可积极融入江浙粤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链,推动战略性产业的招商引资,打造“中国制造”的先行区。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主要包含三大主线赛道领域:从电动化到智能化,从煤电到绿电+储能,从锂电池到氢能源电池。在全球双碳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相关的行业产业是未来经济最有希望的、最具爆发力的领域。新能源市场增量空间巨大、竞争格局未定,未来还将有一次大洗牌,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放眼长远,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山东可改造升级“老字号”,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度开发“原字号”,依托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比重;培育壮大“新字号”,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和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将山东工业基地打造成为“中国制造”的先行区。另外,山东还可加大政府资金投资创业企业力度,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服务于战略性产业的招商引资。如2020年2月蔚来汽车与合肥签署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的框架协议,上海引入特斯拉等。 五是提升山东各地产业园、工业园的功能、管理模式和招商举措等,为企业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产业园区是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平台,对提升当地城镇化质量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例如,我们发布的《苏州为什么成为最强地级市?》提到,苏州政府理念超前,在工业园区建设时在国内首次提出“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开发;规划即法、执行到底”原则。苏州工业园区规划超前,27年来开发建设与规划高度吻合。在规划形成上,摒弃国内普遍采用模式,借鉴新加坡第一家工业园区裕廊工业区“规划先行,一张蓝图干到底”理念。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当地产业发展重要的一环。例如,苏州借鉴新加坡经验,在国内首创敲门式招商,设置招商办事处,主动对接、服务企业需求。苏州工业园区是全国最早利用敲门招商的园区,招商局设立特有的招商资源办事处,在全球举办招商会、洽谈会寻找有客观产业转移需求的企业并逐一敲门。 随着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依托自身资源和人才优势,抓住当下新基建、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的新机遇,加大力度推动营商环境改革,激活民营经济活力,未来有望重新发挥北方经济“领头羊”的角色,带动周边区域高质量发展,书写山东新篇章。
lg
...
金融界
2022-09-29
【城投专题研究】重庆区域信用风险研究
go
lg
...
,达到了8.3%,在全国排名第10位,
人均
GDP
为86879元,同比增长7.8%,在全国排名居第8位。2022年上半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万亿元,增速为4%。据2021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重庆常住人口为3212.43万人,与2020年相比,常住人口增加3.50万人,增长0.1%,增速快于全国水平0.07个百分点,连续17年保持增长态势。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9:40.1:53.0,较前几年变化不大,仍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分区县看,重庆市下辖区县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经济体量差异较大,主城都市区的各区县经济水平普遍高于“两群”地区,整体实力较强,渝东北次之,渝东南经济实力较弱。近年重庆市提出了构建“一区两群”[footnoteRef:1]的发展战略,在突出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同时兼顾协同发展。2014年重庆市政府发布《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深化成果,首次提出“一区两群”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要“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释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根据规划要求,“渝东北城镇群禁止破坏生态,渝东南城镇群严格限制破坏生态”,分别为重庆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主要发展特色农业、文旅等产业,工业生产主要集中于主城都市区。 [1: 目前“一区”指21个主城都市区,包括原9个主城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和12个主城新区(璧山区、江津区、长寿区、南川区、涪陵区、永川区、合川区、綦江区、荣昌区、大足区、铜梁区、潼南区);“两群”分别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丰都县、垫江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等11个区县)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彭水、酉阳、秀山等6个区县)。] 从2021年GDP数据来看,主城都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55.64亿元,同比增长8.0%;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95.15亿元,同比增长9.1%;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3.19亿元,同比增长7.6%。排名第一的渝北区经济体量是排名最后的城口县经济体量的36倍。发展不均衡不仅体现在主城区与偏远山区,主城区之间也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如主城区排名第一的渝北区经济体量是主城区排名最后的大渡口区的7.2倍。但从GDP增速上看,主城都市区增速相对低于“两群”平均增速,这也反映了重庆市其他地区正在快速向前追赶。 二、重庆市产业发展及未来潜力 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及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市已形成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支柱产业,拥有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中国国内最大汽车产业集群。2021年重庆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6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两年平均增长8.2%、增速排名全国第七;完成工业投资3145亿元、增长9.1%。市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6.2%,新投达产项目266个、净增产值1368亿元。 同时,重庆还是我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拥有自贸区、保税区、物流中心等多个服务园区以及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2021年,重庆实现货物运输总量14.43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3841.66亿吨公里;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19804.25万吨,增长20.0%;空港货物吞吐量47.87万吨,增长16.0%;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171.21万标准箱,其中铁路吞吐量38.14万标准箱,增长20.1%。同年,重庆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459.78亿元,同比增长4.0%,当年获批的《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明确支持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支持在重庆建设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同年,重庆获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入推进国家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举办首届中国武陵文旅峰会,新增3个4A级景区,全年接待游客867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41.2亿元。 (一)重庆汽车、电子制造等产业聚集效应较为显著,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新的产业集聚正在逐渐形成,已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税收等财源的重要保障。 受地理等因素影响,重庆市工业产业呈现分治布局的特征,并形成了相关产业集群。1997年重庆市经批准成为直辖市,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受地理等因素的影响,重庆的工业区域分布仍然具有成立直辖市之前行政、地貌等分治布局的特点,多数工业企业特别是传统国企以主城区为主,部分在现万州区、涪陵区和黔江区为主的次区域中心,并且主要沿长江、嘉陵江和乌江流域分布。 直辖以来,重庆市工业快速发展,汽车产业与电子制造业等支柱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良好的支撑了重庆地区的工业发展;重庆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汽车、电子制造等产业链,产业聚集效应较为显著。随着近年来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新的产业集聚正在逐渐形成,在土地财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有利于保障地方税收等财源,同时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重庆市相关城投公司提供项目储备和转型的方向。 1、汽车制造业 重庆市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之一,汽车制造业已经形成纵向产业链的产业集群,成为重庆市重要的支柱产业。2022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0.8%。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6倍,较一季度提高了0.9%。目前在重庆市的58家上市企业中,聚集了众多与汽车相关上市公司,如长安汽车、力帆科技、小康股份、隆鑫通用等汽车、摩托车整车研发企业;还有秦安股份、宗申动力、蓝黛科技、神驰机电等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及中国汽研等汽车技术服务企业。 随着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转型,重庆市也在将重心转向新能源领域。2022年1月,重庆市发布《重庆市加速构建完善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提出支持中科创达、北斗智联、弗吉亚等企业加快研发智能座舱、智能终端系统等先进汽车电子产品;支持长安软件等专业公司壮大,大力引进华安鑫创、鼎捷软件等国内外优质汽车软件公司;同时通过引入吉利极星、理想等整车项目,提高重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按照交易额计算,2022年上半年重庆企业国内并购已披露交易金额超过1000万元的交易总额达184亿元,被投资方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制造业和IT信息化等领域,反映重庆新能源汽车集聚效应初步形成。 2、电子制造业 重庆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手机制造基地,重庆的笔记本电脑产量约占全球产量近4成,连续八年保持全球第一,2021年,全市笔记本电脑、手机产量均突破1亿台,占全国比重分别达22.1%和6.7%。同时,重庆市还加强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产业布局。 重庆的电子制造业主要以两江新区和重庆高新区(西部科学城)为核心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目前重庆市有电子制造业规上企业超过700家。2021年重庆市电子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17.3%,占全市规模工业28%。 重庆笔记本电脑制造产业主要通过品牌商带动ODM跟进,然后发挥品牌和ODM的带动效应,引进大量零部件企业,从而形成“品牌+整机代工+零部件企业”环环相扣的产业集群。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以下简称西永微电园[footnoteRef:2])拥有富士康、广达、英业达、新普、辉烨等世界知名ODM生产企业,两江新区拥有仁宝、和硕、纬创等ODM生产企业。 [2: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以下简称西永微电园)成立于2005年8月,是国家发改委审核的国内规划面积最大的微电子产业园,是重庆市为优化和提升全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规划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区。 2019年,西永微电园正式纳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区域。] 集成电路方面,重庆基本构建起“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原材料配套”产业链条,成为集成电路生产力布局重点承载区域,功率半导体晶圆产能位居全国前列。西永微电园拥有SK海力士、华润微电子、中国电科、西南集成等知名集成电路企业,两江新区汇聚了紫光展锐、世芯电子等众多企业。显示面板方面,重庆基本构建起基板玻璃—显示面板—显示模组产业链条和“硬件+内容”产业体系,面板总产能跃居全国前十,拥有康宁公司、莱宝科技、康佳、京东方等企业。 3、生物医药产业 2021年,重庆市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9%。全市现有规上医药企业213户。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有53户,10亿元级企业16户,50亿元级企业1户。根据2022年3月重庆市政府发布的《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到“十四五”末,重庆市“1+5+N”产业布局体系基本完善,建成1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和若干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其中“1”即重点打造以重庆国际生物城为核心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5”即持续建设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长寿经开区、涪陵区、大渡口区5个集聚发展产业基地。 表1: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产业园区及方向 产业园 园区定位/主要产业方向 入驻企业/项目 重庆国际生物城 重庆国际生物城位于巴南区,发展产业主要为生物医药和轻工轻纺,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发展生物制药、化学药制剂、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四大板块 主要项目有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智飞生物)、博唯生物HPV疫苗项目、智翔金泰创新单抗项目、Athenex制药基地项目、宸安生物胰岛素项目、重庆伍舒芳特色医药制剂项目、参天科瑞眼用制剂项目、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等。 两江新区的北碚水土高新产业园 北碚水土高新产业园为生物医药以及医疗器械的产业聚集园区,主要瞄准抗肿瘤、精神类和心血管等疾病领域,重点发展附加值高的医药产品,以及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血透机、人工心脏等高端医疗器械 医药研发生产:北大医药、药友制药、华邦制药 、西南药业、博腾制药、复创医药、康刻尔制药、派金生物、科润生物、极泽生物; 高端医疗器械及耗材生产:海扶超声、永仁心、西山科技、山外山、金山科技; 服务平台及机构:昭衍新药、迪纳利医药科技、纬创、互贵、市食药监质检中心及食药检验检测院、医药科技学校、中国干细胞集团、纬创OEM、互贵ODM。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的国家生物产业园 主要围绕医疗器械、生物药两大核心领域和化学药、中医药、医养健三大重点领域 植恩药业、赛诺药业、中国中药等优质企业投产运营,签约引进亦度疫苗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BINEX中试平台MAH项目集群等重点项目;Cytiva(思拓凡)生命科学产业园、华润三九化学药持牌人集群、大博医疗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及持牌人集群、德美医疗医疗器械公共服务平台及骨科器械产业集群。 长寿经开区 依托已有综合化工雄厚的基础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化学原料药和制剂及生物化学交叉领域的医药产品 拥有华邦、福安、博腾、凯林、瑞泊莱制药、格晟生物等众多知名医药企业; 涪陵区的现代中药产业园 中医药产业、生物制药等 已形成了以太极集团、葵花药业为代表的中成药,以华兰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以常捷医药为代表的化学药,以三海兰陵为代表的医药包装材料等龙头企业。 大渡口区 已经形成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中游试剂设备、下游检验应用服务较为完整的IVD(体外诊断)产业链条,成为重庆乃至全国最大的IVD产业特色集群 中元汇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重庆市体外诊断产业链主企业 (二)“十四五规划”将成渝双城经济圈升级为国家级战略,作为经济圈的核心城市,重庆市在未来整体发展上将更突显国家战略定位,政策加持下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西部地区急需一个新的支点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现有空间格局。川渝地区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中间地带,在地理位置上占有先天优势,能与东部三大增长极连接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区域格局。 早在2011年4月,国务院就正式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方案。2016年3月国家发布“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城市群发展,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成渝经济区一直以城市群的概念出现,直到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做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概念首次出现。2021年3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渝双城经济圈正式升级为国家级战略规划,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对于成渝城市群的表述也从“十三五”的“发展壮大”变成了“优化提升”。晋升为国家级战略后,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表2:成渝双城经济圈重大事件时间轴 时间 事件 2011年4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2015年5月 重庆和四川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决定将推动交通、信息和市场三个“一体化”。 2015年12月 成渝高铁正式通车运营,这是连接成渝的第一条高铁。 2016年3月 国务院发布《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城市群发展,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2016年5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8年6月 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重庆市学习考察。其间,川渝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 2019年7月 重庆市党政代表团来川考察,双方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 2020年1月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 2020年10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2021年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规划纲要》,其中提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极”,这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一次与其他三个城市群处于同一等级出现在国家重大的规划文件中。 2021年3月 国务院发布《十四五规划》中提到:“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2021年10月 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十四五规划”将成渝双城经济圈升级为国家级战略,作为经济圈的核心城市,重庆市在未来整体发展及规划上也更突显国家战略定位,在诸多方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未来,中心城区将强调产业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坚持做大做强,打造高质量、高品质发展的主城都市区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随着以成都、重庆两市为核心的经济圈的发展,未来周围城市以及西部辐射地区也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通过重庆、成都带动周边辐射地区的发展。这一系列的规划无不体现出重庆市、成都市未来相向发展的目的。因此在这两城市之间的区县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快发展速度。 (三)重庆市出台多项配套措施,扶持地区支柱产业发展 《纲要》提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未来,重庆市将在其原有特色产业基础上提升优势产业,结合“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产业,加大对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包括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 为更好落实规划目标,重庆市近年来也出台了多项具体支持措施,支持重点产业和园区发展,政策类型主要分为产业规划、营商环境改善、园区发展以及配套金融支持政策等。 表3:重庆市部分支持政策梳理 类型 时间 文件 产业规划 2020.4.30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的通知(渝府发〔2020〕12号) 2021.4.20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渝府发〔2021〕11号) 2021.11.16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21〕124号) 2022.2.23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22〕23号) 2022.3.11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渝府办〔2022〕12号) 2022.3.18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渝府发〔2022〕18号) 2022.7.28 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汽车产业平稳增长政策措施的通知(渝经信发〔2022〕65号) 园区发展 2019.5.8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渝府〔2019〕8号) 2021.10.14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21〕29号) 2022.1.26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渝府办发〔2022〕7号) 2022.2.10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22〕12号) 2022.7.4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生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地若干措施的通知(渝府办〔2022〕15号) 金融支持 2022.7.12 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作用 支持实体经济稳定运行的通知(渝金〔2022〕166号) 2022.7.28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财政金融联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通知(渝府办发〔2022〕81号) 营商环境改善 2022.1.27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22〕2号) 2022.3.22 重庆市司法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司法局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统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法治保障工作方案》的通知(渝司发〔2022〕8号) 2022.5.13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 重庆市财政局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 重庆银保监局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若干措施的通知 2022.6.6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若干措施的通知(渝发改规范〔2022〕4号) 2022.6.20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渝府办发〔2022〕66号)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目前来看,作为重庆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制造业,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和“造车新势力”崛起,部分原本并无产业基础的城市开始加快布局和发展新能源汽车领域,重庆汽车制造业仍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和产业升级压力,相关基础设施配套也有待完善。同时,重庆现引进的部分生物医药产业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建成投产并形成政府税收收入尚需一段时间。 长期来看,政策优势、交通优势及产业集群优势三重叠加,也为重庆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要城市,未来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能够得到中央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多方面支持。同时,作为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重庆市是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路、陆路、航空交通资源的超大型城市,物流运输便利。此外,重庆市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制造业聚集了大量优质上市公司和细分行业竞争力较强的优质企业,也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式发展奠定了较强的工业基础。 税收收入作为政府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与地区产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在土地财政压力明显加大、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重庆市持续推进产业升级,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新的产业集聚正在逐渐形成,将有利于提升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保障地方税收等财源,降低土地依赖,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同时,重庆市园区众多,通过适合的产业承接也能够提升园区自身的综合能力,减少招商引资难度,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为重庆市相关城投公司提供项目储备和转型的方向。 三、重庆地区财政及债务情况 重庆市财政实力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但财政自给率排名中上游。2021年重庆市狭义可用财力(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为4643.39亿元,全国排名第16位,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2285.45亿元,排名第19位。结构上看,2021年重庆市政府性基金收入为2357.94亿元,占可用财力的比重为50.8%,排名第9位,重庆对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整体财政结构易受外部土地政策影响,在当前房地产景气度下行的背景下,土地财政明显承压。2022年上半年,重庆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640.8亿元,同比下降49.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完成569.9亿元,同比下降49.3%。不过,2021年重庆市财政自给率[footnoteRef:3]47.3%,在全国排名第10位,居中上游水平。 [3: 财政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0%] 重庆各区县财政实力分化明显,主城都市区财政实力领先。分片区来看,2021年,主城都市区平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财政自给率分别为46.20亿元和53.4%,远高于“两群”地区,但增速相对偏低。分区县来看,同样各区县差异较大。2021年渝北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最高,达73.88亿元,远高于城口县的4.61亿元,江北区、江津区、合川区和涪陵区等多个主城都市区的区县一般预算收入也超过了60亿元,万州区以71.45亿元居“两群”地区首位。 表4:2021年重庆各区县财政情况(单位:亿元) 区域 区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财政自给率(%)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 城口县 4.61 4.7% 12.6% 垫江县 18.76 7.9% 30.3% 丰都县 23.86 3.8% 38.3% 奉节县 16.27 5.0% 21.8% 开州区 30.01 18.7% 33.7% 梁平区 27.69 32.2% 40.9% 万州区 71.45 6.4% 48.7% 巫山县 11.72 5.0% 22.6% 巫溪县 7.40 1.0% 14.1% 云阳县 18.05 7.2% 24.3% 忠县 20.30 5.5% 32.0%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 彭水 13.62 -3.7% 22.8% 黔江区 26.29 0.9% 46.7% 石柱 10.80 5.6% 23.5% 武隆区 15.80 18.3% 34.1% 秀山 14.31 29.7% 26.9% 酉阳 14.97 64.1% 25.4% 主城都市区 巴南区 51.35 -5.1% 52.2% 北碚区 28.58 0.7% 45.9% 璧山区 53.11 5.1% 69.8% 大渡口区 20.27 -10.1% 56.7% 大足区 46.00 8.6% 45.3% 涪陵区 60.94 10.5% 50.5% 合川区 66.30 57.4% 66.7% 江北区 70.20 4.4% 79.3% 江津区 63.10 3.1% 51.8% 九龙坡区 54.60 4.5% 66.1% 南岸区 56.99 -1.7% 68.8% 南川区 24.25 3.0% 37.6% 綦江区 21.06 3.0% 29.7% 荣昌区 31.89 5.5% 40.1% 沙坪坝区 40.16 -3.8% 43.6% 铜梁区 40.00 15.4% 53.8% 潼南区 23.32 15.0% 37.9% 永川区 43.80 8.2% 44.4% 渝北区 73.88 10.2% 63.4% 渝中区 46.45 5.3% 56.8% 长寿区 54.02 28.9% 61.4% 资料来源:各级政府网站,东方金诚整理 从债务情况看,重庆市显性债务在全国排名相对靠后,2021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8610亿元,负债率为30.9%,排名第19位。增量的角度来看,2021年重庆市政府债务余额较上年增加26.6%,但由于2021年三季度以来重庆政府性基金收入边际下滑,综合财力有所下滑,政府债务压力有所提升。从区县来看,主城都市区的政府债务余额远高于“两群”地区,债务余额超过200亿元的6个区县中,仅万州区处于“两群”中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其他均在主城都市区,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程度等较为一致。 四、重庆发债平台及城投债特征 截至2022年7月末[footnoteRef:4],重庆地区城投发债主体共有142家,其中有存续债券的平台数量为124家。以行政层级分布来看,省级(重庆市本级)平台共有8家,负责重庆市本级范围内的基础设施、交通、水利、保障房、土地整理等建设工作;园区平台共43家,直辖市辖区县级平台73家。总体来看,重庆地区的发债城投以直辖市各区县平台为主,占全部城投的比重约58.87%,由于重庆下辖区县较多,城市“组团式”发展格局显著。 [4: 本文所涉城投债数据来自东方金诚城投行业数据库,统计时间为8月12日,下同。] 重庆市的城投发债平台数量较多,主城都市区城投较为集中。由于重庆下辖区县众多,且除巫溪县和巫山县外,其余各区县均有发债平台,因此区域内平台总体数量较大。尽管近年来重庆市开展了融资平台管理和整合工作,但目前仍有多个区县存续大量城投平台。从各区县平台的分布来看,除重庆市本级和国家级园区外,发债平台家数最多的为巴南区、江津区和綦江区,各8家。其中,整体实力较强的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债城投数量明显多于“两群”地区,原9个主城区共有存续债平台28家,12个主城新区共有48家,合计占比约为71.70%;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两群”各区县内发债城投基本为2家。与各区县发展程度相呼应的是,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城投债发行票面利率和利差总体低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投资人对中心城区的城投债认可度相对较高。 从信用资质角度看,重庆地区124家有存续债券的平台中,最新主体评级AA的平台共77家,占比62.10%;AA+级平台共25家,占比20.16%;两类合计占比超八成,总体来看,重庆地区中低资质城投占比较高。存量城投债中,AA级和AA+级合计占比约86.14%,主要分布于重庆各区县平台;同时,AAA级城投债多分布于重庆市本级平台和国家级新区,信用资质与行政层级的呼应关系较为明显。 近年来,重庆地区发债城投的融资活跃度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7月末,重庆市城投债余额约6227.54亿元。2022年1-7月,重庆市城投平台的发债总规模为1238.06亿元,同比仅减少1.12%,波动不大,在今年城投融资环境总体偏紧的背景下,重庆地区的城投债发行并未显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收缩。同期,重庆地区城投债偿还量为755.79亿元,净融资482.27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从发行期限结构看,重庆地区存量城投债多为5年期债券,但平均剩余期限约为2.53年。其中,84.38%为含权债券,若考虑其行权期,超九成存量城投债的行权剩余期限位于3年内。 从存续债券的分布上看,涪陵区存量债券规模最大,为533.60亿元,其次为沙坪坝区、江津区及合川区,分别是462.00亿元、407.64亿元和403.30亿元;发展较为落后的偏远山区各区县存量城投债规模很小。总体来看,重庆主城都市区依然是城投债发行的重点区域,不同资质城投的融资分化较为显著。 从债券类型分布看,重庆地区存量城投债中,私募债、中票和定向工具的规模较大,合计规模占比约为76.98%。以发行方式计,包括银行间定向工具和交易所私募债在内的私募发行城投债总量达5421.12亿元,占比全部发行规模的46.15%,总的来看,重庆城投企业对高成本私募债的融资依赖度偏高。其中,除主城都市区内城投债发行量总体较高的沙坪坝区、涪陵区、江津区、合川区、长寿区、綦江区、巴南区、永川区、九龙坡区、大足区、南川区、北碚区、南岸区外,“两群”区县内私募城投债发行较多的主要包括万州区、黔江区和开州区,不过,上述三个区县在“两群”内经济财政实力尚可。 结合重庆各区县的财政实力来看,截至2022年7月末有存续城投债的各区县城投有息债务规模与其财政收入之间的匹配程度并不高。重庆主城都市区范围内的大部分区县平台债务压力较大,渝东北和渝东南等“两群”各区县由于城投数量较少,整体城投债务压力也相对较轻,但各区县财政收入表现并未体现一致关系。涪陵区、合川区、巴南区、沙坪坝区等中心城区平台整体有息债务规模显著高于其他各区县,但财政实力不具备明显优势;而九龙坡区、南岸区、璧山区等主城都市区内的区县,以及渝北区、铜梁区、渝中区等生态区县财政收入排名靠前,然而城投有息债务压力并不重。 近年来,重庆各区县平台整合以及清理转型正在持续推进,部分城投可能进一步整合重组。2016年4月,重庆市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通知》(渝府办发〔2016〕70号),明确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分为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和公益类,并根据企业改革发展情况动态调整。2017年6月,重庆市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渝府办发〔2017〕74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撤销“空壳类”融资平台公司,剥离“实体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等规定,部分融资平台将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归并同类业务等方式,转型为公益类国有单位,对公益性项目建设单位实行目录管理,并规定每个区县确定的公益性项目建设单位最多不超过3家,且需向有关监管部门备案。在此背景下,重庆市融资平台职能划分进一步明确,各区县对区域内平台进行整合,被地方认定为核心平台的城投公司得到集中的资源重点打造。不过,《通知》发布5余年以来,执行力度并不大,目前重庆市仍有8个区县城投平台超过3家,部分业务可持续性较弱、无储备项目的平台运行情况值得关注,未来存在进一步整合重组可能。 2022年4月,作为原重庆“八大投[footnoteRef:5]”之一的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能投”或“能投”)及下属子公司破产重整,引发市场对重庆区域债券和城投平台转型的关注。不过,在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重整前,重庆能投已将存量债提前兑付,并无公开债存续,且能投自2012年起已在重庆国资委安排下开始向产业类国企转型,城投属性逐步脱离,因此其申请破产重整对重庆区域的城投债市场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此外,由于重庆能投在2021年3月曾发函称其“平安银行银行承兑汇票和浙商银行信用证”所涉及的9.15亿元金额无资金归还,并在当年6月开始出售资产,因此市场对能投的破产重整已有一定预期,由此引发的更多是投资者情绪波动及对城投转型问题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在城投非标违约梳理中,目前尚无重庆地区城投非标暴雷的情况,与贵州、云南、河南等非标违约大省不同,重庆区域经济实力尚可并展现出一定的资源协调能力,后续对于融资成本高企的平台应提高警惕。 [5: 重庆“八大投”包括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市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市地产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建设投资公司、重庆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其中,重庆市建设投资公司于2007年与原重庆煤炭、重庆燃气整合为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即重庆能投。] 考虑到近年重庆市整体债务压力提升的背景,辖区内各区县的化债及平台清理转型工作值得关注。2022年8月财政部通报的关于融资平台违法违规融资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典型案例中,其中一起即为2015年重庆黔江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财政担保方式违法违规融资,造成新增隐性债务。鉴于有关新增隐性债务的底线和“红线”进一步收紧、问责力度持续加大,预计重庆市针对政府性债务和违规举债等问题的清理整顿将进一步推动。 总体来看,在持续严控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以及清理“空壳类”融资平台公司的过程中,重庆将持续推进平台公司债务的清理整顿,此前已注入融资平台的公益性资产也将逐步划转收回,因此,重庆地区融资受到阻力的城投企业,资金使用与债务期限匹配难度加剧,行政层级偏低、存续债规模较大,以及资质较弱的平台,短期将面临更大的债务压力,偿债能力值得关注。同时,类似重庆能投等城投属性逐步弱化的平台,在城投转型和清理整顿过程中,由于缺乏核心平台的资源支持,业务可持续性偏弱,需关注“退场”风险。 五、重庆区域城投债投资策略建议 总体来看,重庆经济总量居全国中游,财政实力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但财政自给率排名中上游,显性债务在全国排名相对靠后,2021年以来债务压力有所提升。重庆发债城投以直辖市各区县平台为主,“组团式”发展格局显著,主城都市区依然是城投债发行的重点区域,不同资质城投的融资分化较为显著。不过,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重庆市在未来整体发展及规划上突显出一定的国家战略定位,在政策加持下诸多方面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重庆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特征显著,伴随成渝经济圈相向发展,建设期内,两城市中间区县基建平台有望迎来机遇,相关城投债可适度挖掘。 近年来,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重点发展城市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与此同时,由于区域内发展不平衡,重庆市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的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瓶颈仍明显。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2年2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印发《共建成渝地区双层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这标志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已经步入新的阶段。在推动成渝经济圈相向发展过程中,两城市中间辐射区县在国家战略背景下有望获得红利。具体来看,伴随大量项目建设需求逐步落地,黔江区、万州区作为未来渝东南区域、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荣昌、铜梁、大足、潼南作为重庆向西发展的桥头堡,或将在基建等方面得到包括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因此,从城投平台角度,上述地区的基建类平台或迎来较好机遇,虽然从目前来看,这些地区大部分平台的体量相对较小,以AA为主,但未来在项目建设、各项资源、资金等方面或得到当地及市政府更多支持,尤其是业务得到政府专项资金对接的平台,再融资能力或边际改善,整体信用风险有望降低。 (二)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国家级园区平台将迎来产业升级及转型发展,政策支持力度较高的相关园区存量债机会加大。 考虑到国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背景,以及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决策部署,未来重庆地区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的规模壮大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或将迎来更多机遇,在此过程中,园区是这些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重庆市园区众多,国家级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综保区、物流园区等各种平台类型一应俱全。未来随着全市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部分园区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将逐步壮大。我们注意到,政策中已多次强调发挥两江新区旗舰作用,加快重庆经开区及其他国家级、市级开发区的建设,高水平打造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为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尽快成为科技创新中心,重庆市政府还多次强调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提出“今后,科学城将与两江新区双轮驱动,与东部槽谷两翼齐飞,共同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作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享有国家层面和重庆地区层面的多项政策优惠;涪陵区作为产业集聚区,在双城经济圈协调建设过程中,部分产业的发展潜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预见,未来这些重点区域的城投平台将有较大发展空间,再融资能力有望得到支撑,同时,随着园区的产业升级及发展,平台自身在转型中也有更多的方向可选,如参与到地区产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向,助力其自身造血功能的提升,因此,对于未来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相关园区,存量债的投资机会可能加大。 (三)伴随重庆市融资平台的清理整合,部分转型过程中城投地位弱化的园区平台,信用质量值得关注。 从另一方面来看,近年来重庆市园区发展规划不断升级,为了使国家级园区进一步壮大,一些原有小园区被划入充实国家重点支持园区,导致部分园区原有的城投平台在职能范围、功能定位等方面有所弱化,区域重要性和平台地位可能有所下降。部分园区在转型过程中,未来的项目建设可能会给更高层级的国家级园区平台统一管理,平台地位的弱化可能会导致政府支持力度的下降,未来业务的不可持续性加大,进而影响城投平台企业的信用质量,尤其是经济财政实力偏弱区县内的城投,可能带来的风险值得关注,因此对于此类平台要加强基本面研究,谨慎选择。
lg
...
金融界
2022-09-27
上一页
1
•••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国经济重磅!彭博专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明年恐面临五大挑战 首个“风暴”是...
lg
...
中国重大信号!南华早报:消费降级席卷中国经济 越来越多小企业裁员、关门
lg
...
特朗普突发指控中国!他在圣诞节宣布一项重要任命……
lg
...
中国军方突发!两名中将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 彭博:解放军高层清洗扩大
lg
...
国际黄金市场大事件!香港“浪里淘金”:香港成立黄金交易所 拟推建金库及数字金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9讨论
#链上风云#
lg
...
5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636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754讨论
#2025市场前瞻#
lg
...
1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