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专家视点】袁吉伟:绿色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3-07-31 09:38:16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金融行业具有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应加快绿色金融发展,助力我国经济绿色转型。

一、绿色金融政策导向明确

我国绿色金融监管体系日渐完善,涵盖顶层设计、业务标准、行为规范、激励考核等监管政策方面,为绿色金融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在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方面,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制度,旨在通过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

在绿色金融标准方面,我国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等一系列标准,统一了绿色项目边界以及绿色债券标准,做到与国际规则接轨,有利于绿色金融规范稳健发展。此外,证监会发布《碳金融产品》金融行业标准,规范了碳金融产品的术语、适用范围和不同碳金融产品的实施流程,对金融机构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提出规范性指引和框架性要求。

在金融机构经营方面,2022年6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的通知》(以下简称“《指引》”),《指引》主要涉及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投融资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内容。《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高级管理层应当根据董事会或理事会的决定,制定绿色金融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明确职责和权限,开展内部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制定针对客户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评估标准,对客户风险进行分类管理与动态评估;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客户评级、信贷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并在贷款“三查”、贷款定价和经济资本分配等方面采取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加强授信和投资审批管理,根据客户面临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确定合理的授信、投资权限和审批流程。

在金融机构激励方面,央行制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纳入考核范围,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人民银行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二、绿色金融工具日渐丰富

我国绿色金融工具日渐丰富,主要体现在绿色债券市场的较快发展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上。

(一)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情况

我国绿色债券发展时间较晚,2014年国内企业开始发行绿色债券,2015年绿色债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发行国家,仅次于美国。

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方面,2016年至2022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数量为2645只,发行规模为3.1万亿元,特别是2021年以来,随着我国推进双碳战略,绿色债券市场迅速扩容,其中2021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8101亿元,同比增长264.6%;2022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11409亿元,同比增长40.8%。从具体债券类型来看,绿色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占比为39.5%,是最为主要的绿色债券发行券种;其次为公司债,占比为18.8%;第三位是中期票据,占比为15.6%。从发行主体来看,中央以及地方国企发行规模占比为93.1%,而民营企业发行规模占比仅为6.9%,民营企业绿色债券融资渠道相对狭窄。

绿色债券发行主体所处行业方面,工业企业发行规模占比为40.4%,是第一大发行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规模占比为23.1%,房地产和非日常生活消费品行业企业发行规模占比分别为5.3%和3.1%。可见,工业企业是节能减排的重要主体,其在发行绿色债券方面更为积极。

绿色债券创新方面,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我国积极丰富绿色债券品种,先后创新发展了碳中和债券、蓝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聚焦不同环境领域的债券品种,进一步支持气候投融资、海洋可持续发展等重点环境领域。

(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情况

全国共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七个试点碳市场及非试点的福建、四川碳市场,试点碳市场覆盖电力、水泥、钢铁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控排单位。2021年,我国相继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等规则,同年7月,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我国一跃成为全球规模第一的碳市场,蕴藏巨大投资潜力。

从碳市场交易规则来看,我国碳交易平台初期主要纳入电力行业企业,后续逐步纳入钢铁等其他行业企业;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可以根据政策有关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基本稳定在40-60元之间,2021年下半年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明显下降,2021年底后进一步上升到60元左右,并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从成交量来看,平时成交量不大,在履约期到来时交易量明显上升,整体流动性水平较低。

截至2022年末,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为2.3亿吨,成交额104.75亿元。金融机构积极研发基于碳排放权的金融服务,诸如为企业提供碳排放权质押融资,降低对不动产等抵质押物的依赖。工商银行、华夏银行已发展碳排放权质押信贷,帮助企业盘活存量资产;2021年,英大信托向浙江春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碳排放权信托服务,规模300万元,帮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三、绿色金融服务加快增长

各类金融机构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将其纳入战略层面,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创新探索,培育特色化的绿色金融服务。

绿色信贷方面,银行机构大力推进绿色信贷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转型贷款、绿色创新组合贷、环境权益类融资等品类,丰富了绿色信贷产品服务。2022年,我国新增绿色贷款6.01万亿元,同比增长55.7%;截至2022年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为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从绿色信贷投向看,节能环保产业绿色信贷同比增长59.1%,交通运输行业绿色贷款同比增长10.8%,电力行业绿色信贷同比增长27.4%,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信贷同比增长32.8%,清洁能源产业绿色信贷同比增长34.9%,相比较看,节能环保、清洁能源领域绿色信贷增速领先。

ESG投资方面,随着投资者需求的上升,ESG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供给逐步增多。公募基金方面,截至2022年末,我国存续的ESG公募基金数量为158只,规模约为1483.8亿元,其中,主动管理型ESG公募基金数量为97只,规模为1213.41亿元;被动管理型公募基金数量为61只,规模为270.40亿元,ESG公募基金主要以主动管理为主。相比2021年,ESG公募基金数量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受到资本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规模下降了9.4%。银行理财方面,我国存续银行理财168只,农银理财、华夏理财、兴银理财存量产品数量保持前三位,分别为45只、35只和29只,主要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

绿色股权基金方面,私募股权基金是促进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截至2021年上半年,我国与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环境治理、清洁能源等绿色相关的私募基金超过1000只,管理规模超过3000亿元,其中,股权创投基金占比超九成。绿色基金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中央及各地政府作为发起人,成立绿色产业引导基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对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行业领域。第二类是产业企业作为发起人,发挥产业背景优势,加强重点绿色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孵化以及并购。第三类是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发挥金融资本的资源配置能力和专业投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服务。

绿色信托方面,信托公司综合利用债权融资、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以及其他信托服务,持续发力绿色信托,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产品服务供给。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末,信托公司存续绿色信托项目665个,规模达到3318亿元,主要投向了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能源、节能环保、生态环境等领域,有力地支持了绿色产业发展。第一,绿色投融资信托占比高。信托公司在非标领域的优势明显,当前绿色信托主要还是以绿色贷款为主,规模1351亿元,占比为41%。第二,信托公司发挥信托制度优势,提供受托管理、分销、投资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帮助企业盘活存量资产,绿色资产证券化成为仅次于绿色信贷之外的重要绿色信托形式。第三,信托公司聚拢社会慈善公益资金,为客户提供慈善信托服务,截至2022年末,慈善信托财产规模51.66亿元,涉及乡村振兴、生物多样性、三江源保护等方面。其中,设立乡村振兴慈善信托66单,规模4.22亿元,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环境美化、教育等方面。

四、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趋势显著

一是监管政策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政策仍将不断完善,重点是制定企业ESG信息披露标准,提高相关信息披露水平,建立符合国情的ESG评价标准;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支持工业等重点领域企业向净零碳排放转型;提高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水平,进一步防范洗绿行为,增强投资者信心;参与信息披露、可持续金融分类等全球标准制定,学习全球先进经验,提升国内外监管要求的一致性。

二是客户需求逐步增长。投资者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持续提升。根据《2022可持续投资及个人金融调研》数据,十个被调研国家到2030年,预计约8.2万亿美元的个人资金将用于可持续投资,其中,我国市场预计可调动5.65万亿美元。金融机构将贴合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服务。

三是产品服务创新多样。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较快,但是主要依靠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拉动,绿色保险、绿色信托、ESG投资等方面的金融产品服务规模仍不大,仍有创新和挖掘空间;我国在转型金融、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影响力投资等方面的产品供给仍偏少,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碳市场的壮大,金融机构会提升创新力度。

四是风险管控持续增强。金融机构逐步提升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的管控力度,特别是进一步重视气候变化风险的管控,除了监管部门组织开展全行业的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各金融机构将逐步完善气候变化风险管控的内部治理、政策制度、管理工具、情景分析等方面,提升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水平,增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韧性。(本文作者:资管研究员 袁吉伟)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