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国君宏观:预判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4.8%,两大脉络五个判断勾勒出全年投资线索
go
lg
...
较各省份情况,理论上我们参照全球经验,
越
南
、中国台湾、新加坡放开后经历一轮完整Omicron感染一个季度,全部确诊为总人数的14%。重症率角度,国内3-11月Omicron时期平均重症率1.2%;4-6月部分省份大规模疫情重症率3.4%;7-11月各地小规模疫情重症率0.5%。可以分成三个档次,假定为0.5%。ICU使用峰值阶段就是新增确诊最多的一段时间,我们从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看到新增确诊最多的两周基本占当季新增确诊的25%,利用各省份现有的重症医学科床位和日常病使用率,我们大致可以倒推出满足ICU使用量的峰值阶段的日均确诊比例,确诊比例越高(红色)代表着资源压力越小,在0.5%的情况下多数省份压力较大。但是,如果假定重症率能够维持在本轮9-11月的疫情情况,那么多数省份将不再面临资源压力。因此,后续各地政策变化取决于重症率的演化。反观中国香港在年初的挤兑中采取了定点医疗、居家隔离、分级诊疗相结合的办法,大陆地区大概率同样需要采用各方资源的配合。 3)经济运行特征。复盘全球,我们看到复苏力度和防疫政策放松程度并不存在正相关。政策刺激和自身周期决定了放开后的经济动力。对经济分项而言,防疫放松与消费相关性更加稳定,对生产影响存在差异,与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无关。从放开的单季表现来看,增长低于GDP的季节性是大概率事件。中国香港、新加坡分别优于或持平季节性是因为在放开之前的季度,增长已经明显恶化,若考虑之前一个季度的情况,当季GDP应该大体比季节性低1-3个点左右。这为2023年Q1增长带来了下行不确定性,压力测试不排除2%左右单季增长的可能。整体而言,只要政策没有明显回摆,我们判断,由疫情引发的债券收益率下行和股票市场调整幅度都不会太大。 如何应对疫情中的生产冲击,会使后续生产端的扰动更大。从一些东亚企业的生产业务中,我们看到了企业施行比总体防疫更加严格的防疫措施,生产线的防疫压力并不小,企业建立内部流调系统等。基于此,对于后续防疫的有序放开,我们认为制造业和服务都有可能再度面临集中度提升。疫情爆发阶段,甚至反复多轮的疫情冲击下,由于企业应对疫情冲击的方式和能力不同,会导致新的一波行业出清。 在疫情平复后,我们对消费的判断会更积极。国内如果后期追求压平感染率曲线,会导致生产和消费在初期的冲击不大,但压力周期可能会长于海外经验的四个月左右,如果依照目前的快速闯关,可能带来更快速的影响。我们认为上半年基本面不强,通胀无忧,下半年消费修复,届时通胀关注度开始提升。 从就业端来看,我们通过CIER指数(求职需求人数/求职申请人数),2022年Q3相比较Q2在行业就业层面,电子元件制造、酒店餐厅和部分高技术服务业就业热度回升明显,包括教培、互联网等前期受到打压的部分行业。地产和高能耗行业就业热度回升缓慢。而从年龄结构来看,年轻人失业率持续高于整体,且趋势并没有回落,这一点对政策优化中的消费形成制约。因此,对于消费2023年的消费我们更看好中高收入群体相关的消费表现,主要在可选消费、场景类消费。 2.中枢空间:“正常化”后的长期增长到底是多少? 有序放开后,经济回归正常化,意味着长期增长的中枢也要回到大家的视野,这是关乎A股未来盈利预期、政策合理发力程度的重要问题。我们试图从两个视角尝试回答:一是学院派的理论估计,二是经验性的自下而上加总,而这两个视角恰恰体现出了预期不同的根本原因。 从生产函数评估来看,机构和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潜在增速应该在5%-6%之间。对中国固定资本、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的衡量都体现出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中枢相对乐观。 但是,市场的预期投资回报率似乎越来越难与5%-6%的潜在增速相匹配。如果我们转向自下而上的视角,长期增长大体可能会落在4%左右,是一个明显低于前者的结果。 1)投资端,我们考虑制造业投资在数字化、清洁化、国产化背景下维持住17-19年相对景气的5%左右增速,地产鉴于未来十年增量需求在年均8-10亿平左右,年均投资增速3%左右,广义基建增速依据十四五规划维持在年均4.5%左右,投资端的长期增长大致能够稳在4%-5%; 2)消费端,疫情前的消费逐年回落趋势开始加速。参考全球各地区与国家经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依然低于2019年4个点,德国、意大利低于疫情前2个点,其余国家基本回到疫情前,少数国家有阶段性改善(韩国、美国)。假定中国消费增速较疫情前回落3个点,长期中枢能够维持在5%; 3)出口端,按照出口对GDP贡献维持在2%附近均值水平(15-19年),出口复合增速维持在1%附近。 加上第三产业的进一步正常化,那么未来五年,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增速大体在4%-4.5%附近 。 无论哪种视角,都意味着2023年的宏观经济是一个触底向上的过程,这是我们对2023年市场不悲观的基础。 但是这接近1个百分点的差异源于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源于全要素生产率能否充分释放。而释放的要点,并不在于传统宏观政策的发力,而在于营商环境,企业和居民的预期,在于制度型红利的进一步释放。这些因素的变化,才是带动现实向潜在增速靠拢,带动权益资产明显上涨的动力。我们相信逐渐临近年底的“三中全会”,事情会有更加积极的变化。而在2023年上半年防疫优化的“背城一战”里,对长期增长预期的抬升依然存在难度。 3. 安全资产:“灰犀牛”并没有远离 2022年中,我们感受到了传统宏观分析的失效。在应对低通胀、低利率反转的过程中,多数分析都带有“赌博”和“事后诸葛”的意义。站在2022年底,我们认为未来,市场寻求安全资产的趋势依然没有终结。 疫情三年,各国积累的政策刺激,叠加地缘问题,使得海外集体走入了遏制-通胀的轨道,政策回归常态,利率快速走高,带动全球实际利率从历史低位开启反弹,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两个变化:一是传统避险的“锚”开始松动,二是“cheap money”明显减少,与此同时市场的预期回报率却不断下降: 1)债务大幅抬升的副产物就是美元购买力的损失和美债避险功能的弱化:一方面,美元购买力长期走弱的势头并没有因为美国经济前期强劲而停止,反而在债务增加中持续下行。另一方面,在全球储备资产中,美国国债的份额从2018年开始就逐渐减少,与其相对的是黄金份额增加。特别是2022年下半年,中日等国对美债进行抛售。除了美债收益率上行的因素外,本质上是金融环境动荡下的主动选择,或为减少外部资产依赖,或为稳定本币的币值。 2)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大幅减少。在全球加息潮中,各国国债收益率都出现上升,资金成本抬升,全球“便宜钱”越来越少。负利率债券整体规模已经回到2014年附近,留守的主要是日本。而日本的存在,以及YCC政策的反转与否,恰恰也构成了2023年金融市场的不安定因素之一。 在开年环境中继续强调安全资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仍要面对不少“灰犀牛”: 美国关于中国的法案、俄乌局势的进程,都可能带动全球货币体系与产业格局的新变化。 除了日本YCC是否提前反转,欧洲与新兴市场债务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疫情冲击下,国内地方财政与城投债务压力的释放。 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对防御资产的需求。我们认为黄金、国债在上半年依然具备吸引力。同时,部分资源品的短缺也将在全球需求企稳向上的阶段暴露,特别是中国顺利过渡到复苏,这会再次掀起对资源品的投资浪潮: 1)对于黄金而言,在石油美元体系松动,美元储备地位进一步弱化的背景下货币属性将进一步提升,同时美国上半年通胀粘性相对较高,经济下行加速的背景下,美国实际利率依然有进一步下行空间,二者对黄金价格将构成有利环境。 2)对于国债而言,国内基本面当前并不支持长端利率的持续背离,虽然对于2023年长端利率可能有逐级抬升的压力,但是在防疫优化初期和前期市场预期的透支下,开年我们认为依然会回归现实,带有阶段性机会,最终维持震荡向上的格局。 3)对于部分资源品的问题,供需紧平衡的问题没有解决,价格没有弹性源于对未来需求的悲观。但是在低库存的背景下,任何地缘不确定性或是需求的超预期都会带动部分资源品的通胀。 对安全资产的需要,本质上源于“美国通胀高,中国经济弱”的格局虽然松动,但还没有结束。这个尾部的环境制约了资产收益空间,我们虽然看到了曙光,但真正的日出仍要等待。 4. 信用切换:中国版“准MMT”继续加码 “信用缺载体”已经持续了很久。2021年底时,我们提出中国的金融周期在2022年进入尾部阶段,2023年将酝酿新一轮金融周期。站在当下,我们提出这轮金融周期开启的前哨是广义财政发力,中国版的“准MMT”加码。 现代货币理论(MMT)是一个不被国内认同的概念,“财政赤字货币化”会对大国财政纪律、央行独立性、币值稳定构成威胁,特别是全球通胀的出现更为西方推行“MMT”的现实泼了一盆冷水。 但是对于国内,在防疫和地产影响下,地方财力吃紧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需求端没有抓手也是眼前的问题。我们看到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大幅攀升,市场大多数将这种“盈余”解释为预防性。我们不否认,其中部分储蓄的流出未来会带动经济修复。但我们认为还需要政策发力,才能带动更多的居民和企业走出“追求债务最小化”的困局。 2023年的显性财政会有进一步扩张,赤字率提升至3%左右,但在地方艰难的情况下,未来以央行再贷款、政策性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央国企配合发力会更加明显,除了显性财政之外,准财政发力与产业政策结合,这就是中国版“准MMT”加码的表现。而中国版准MMT的落地,并不会像海外在居民消费刺激上大做文章,更多地会指向绿色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突围。 回顾2022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央行大量的再贷款投放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纾困力度的升温。2022年,全年投放2.6万亿以上的再贷款和“准财政”支持,相比较2021年5000亿左右明显提升。2023年,从准财政发力而言,我们认为中央加杠杆的意愿会更强。与之相伴随的,在地方压力较大的阶段,整体金融政策会处在一个偏宽的状态,进一步强监管的意愿不强。 对2022年信用投放变化,我们可以总结为三个特征: (1)社融呈现“好坏”交替震荡,波动加大。2022年社融增速和新增社融均呈现高波动,“好于预期”与“差于预期”交错。究其原因,在疫情反复以及地产调控两大因素扰动下,私人部门消费以及融资需求弱修复更显曲折。宽信用过程颠簸,信贷回升的持续性总是“命悬一线”。 (2)政府主导的融资占比提升,结构改善主要依赖政府。在疫情反复以及内生融资需求偏弱的背景下,本轮“宽信用”更多体现政府力量的托底作用,信用扩张以及结构改善主要取决于政府政策以及落地节奏。2022年6月1.62万亿天量政府债,支撑当月社融总量和结构改善。全年的中长期信贷中也有大量与基建项目相关,基建类融资需求持续较高。 (3)新领域信用承接能力加强,但体量依然有限。在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助力下,绿色贷款以及普惠贷款明显提速。根据央行2022年三季度信贷投放统计数据,房地产和住房贷款增速放缓,而绿色贷款同比增速13.7%,而普惠贷款同比增长21.6% ,普惠以及绿色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为54%。向后看,地方财政空间受限,政策性金融工具仍将延续,新经济领域将承接更多信用,实现结构性“信用扩张”。 对于2023年,我们认为信用会出现边际改善,结构上仍然处在新老经济切换的过程。社融方面,中性情形下,我们预计2023年社融新增约36.5万亿,较2022年提升3.5万亿左右。社融增速进入逐步回升阶段,低点出现在年初,12月或达到全年高点,即10.5%。信贷方面,随着地产“三只箭”落地以及疫情政策逐步优化,宽信用政策逐渐见效。预计2023年全年新增信贷22.5万亿,较2022年预测值20.2万亿同比多增约2.3万亿,预计2023年末信贷增速为10.6%,较2022年末预测值10%回升近0.6个百分点,全年中枢为10.4%。 结构性政策上半年延续发力,宽信用逐步过渡至“第二阶段”,中长贷改善趋势不变。从中长贷占比结构来看,2023年中长贷增量占比达47%。考虑到政府专项债提前发行以及金融机构“早投放,早收益”的习惯,信贷投放仍将前置,预计开门红中长贷新增占比可达48.1%。 新经济领域继续加强对宽信用的承接。假设2022年12月以及2023年绿色信贷增速保持在30%以上(与2021年相当),2022年绿色信贷可达5.7万亿,而2023年绿色信贷增量更是冲高至7.8万亿。按照现有绿色债发行节奏,预计2022年与2023年绿色债券发行净融资规模达4806亿元、4921亿元。若2022年结合碳减排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使用完毕,且于2023年接续,2022年以及2023年绿色类融资扩张将达到7.8万亿、9.9万亿,分别贡献社融达38%、43.7%。 除了信用,我们预判中国的实际利率会出现下行。2022年下半年虽然名义利率相对稳定,但实际利率水平实质上是在不断上升的。当前实际利率上行的因素主要源于名义利率水平维持,但通胀走弱的状态。我们相信2023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引导利率下行,而下半年通胀形势逆转后,实际利率有望进入趋势性下行,配合产业与金融政策引导居民和企业储蓄资金的进一步释放。 5. 大国产业:寻找“本土化”与“阵营化”的机会 产业分工是地缘冲突与大国博弈的经济折射,特别是2022年之中我们看到了更激烈的变化。对于2023年,中国产业政策的主导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在寻找产业政策的投资机会前,我们先对疫后三年的大国产业有一个全局认知。 通过对代表性生产国、消费国、资源国的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中可以看出疫情后的三个趋势已经很难扭转: 1)全球对外直接投资(ODI)经历了明显回落,疫情进一步阻止了ODI反弹,目前已经回到90年代水平,大国产业本土化、并行化的趋势不可扭转。 2)消费国ODI持续位于低位且不断下行,本质上是发达经济体产业回归产业保护的抬头。资源国ODI下行最为迅速,生产国ODI处于中位,背后是产业承接的不畅。 3)资源国出口在2022年出现显著下滑,同时消费国对生产国和资源国的ODI下滑从2018年以来都更加明显,这是资源品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因素之一,并且短期也很难发生改变。 回到中国,中国本土FDI结构越来越单一,从FDI来源来看“阵营化”更加明显,中国与全球直接投资格局的演变将对大国产业政策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以芯片行业为例,近些年我们看到了高科技产业已经从全球化、分工化走向本土化、并行化,在2022年中我们还看到了资源品供应与结算的区域化、阵营化。基于此,对于2023年,大国产业博弈的投资机会主要在两方面:“本土化”的政策红利和“阵营化”的合作与对外投资。 “举国体制”的影子在美国早已显现。2022年美国颁布的《芯片与科学法》,市场的解读多集中在法案带动高达1400亿美元的美国本土制造产能投资,增加60~70万片/月产能,大致为全球先进制造产能总量的30%~40% ,更主要的是在高阶制程的产业链“去中国化”。 但是法案本质上,是美国对传统的科技政策执行逻辑进行了大幅调整。法案改变了美国过去政府和商业给学界提供经费,学界采取学术自治的模式确定经费使用的模式。而是直接大范围采取政府参与确定研发经费使用方向的方式,通过法律明确要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偏向应用研究的技术创新,支持前沿技术研发、支持关键技术标准开发、设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等,同时也进一步把美国研究安全提到了更高的位置。2023年除了半导体行业,我们仍然需要提防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系统等领域的“竞争”。 关于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的落地,产业政策逻辑应该如何?我们试图从一个日本产业政策的例子——20世纪50年代的《振兴机械工业临时举措法案》,来寻找政策逻辑。 该法案帮助日本形成了完备的机械工业。法案初期对日本的机械设备生产品种,生产数量,技术和零件原材料采购进行明确规定限制,确定分工,防止恶性竞争,进而促进企业专门化,降低设备成本和产品规格统一,推动生产专业化。并且《机振法》也有明确条例,凌驾于反垄断法之上,体现了调控产业的决心。日本通过设置机械工业审议会,作为通产省的咨询机关。 从政策设计而言,《机振法》的核心是通过扶植设备与零配件工业来促进整机制造,培育机械工业的核心技术能力。除了上述措施外,更重要的是日本开发银行来审批企业融资申请,日本开发银行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落实,通产省大臣听取机械工业审议会报,企业提交合理化实施计划的投资计划书。为企业融资提供长期性支持(1961-1975年),这些企业贷款主要用于生产设备的现代化制造,政策思路先是进口替代,然后开始鼓励出口。而且贷款审批不仅是融资支持,还有实力认可,为部分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在1956年,1961年,1966年的三次《机振法》变化中,日本逐渐制定机械工业行业结构改造计划,行业内融资支持结构变化,完成产业内结构引导。虽然日本政府为保护幼稚产业直接投入的资金数额有限,对减轻民间制造业费用不能起到明显作用,但这不意味着政策影响不大,在当时实际上大大促进了民间设备投资的社会氛围。 回到国内,2023年将是产业政策大放异彩的阶段,我们聚焦吃“本土化”的政策补贴红利,抓“阵营化”优势产业对外投资的收益: 1)本土化政策补贴的红利主要集中在半导体、信创、工业母机等高端制造领域; 2)阵营化优势产业,主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与制造业合作。其中,尤为关注建筑、建材、机械、交运,海外业务占比高的龙头,以及高端装备出海逻辑(通信、电力、交运)和国内西线开发,在地域层面对重庆、云南、广西、福建、新疆等省市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加强的投资机会。 6.全年预判:“V型预期,U型现实”的重演? 综合五条线索,2023年的经济形态会如何?2022年的疫情过程中,我们在二三季度经历过复苏预期高涨,但最终弱复苏的现实,2023年上半年重演的可能性不小: 1)相较于市场,我们对一季度更谨慎,二季度开启修复,对2023H2会更乐观。全年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5%左右,前低后高,预判基准情况增速在4.8%-5%。投资前半程发力,消费后半程衔接,制造业、基建和可选消费是亮点; 2)通胀无忧,但下半年市场对通胀的关注度会开始提升,CPI-PPI剪刀差在下半年再度反转,警惕下游的再度承压; 3)社融底部在上半年,后续一路拾级而上,宽货币开年延续,宽信用更主要体现在二季度之后。 整体而言,上半年“中国滞,美国胀”,国内逐渐从衰退中走入复苏,流动性宽松,科技产业政策积极加码,背城一战,风险偏好和基本面都面临波动。向下半年行进过程中,动态变化是“中国要胀,美国要滞”,国内基本面进一步好转,消费中枢趋势性抬升,地产投资同步向正常化靠拢,叠加实际利率下行,期待地产长期模式明晰,金融、央企与农村相关制度要素改革的信号,2023年注定是向阳而生,万物回暖的一年。 7. 风险提示 除去安全资产部分讨论的日本、欧债与新兴市场债务等风险要素外,对于2023年而言的黑天鹅,我们认为还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国内疫情爆发产生病毒新变种,进而对疫情发展和全球外部环境产生干扰; 二是俄乌局势等地缘冲突再度升温,导致全球能源、粮食等初级品价格波动; 三是美国意外陷入深度衰退,同时利率在尾部阶段维持高位带动金融系统动荡。
lg
...
金融界
2022-12-09
外需走弱叠加国内疫情忧动,11月进出口加快下滑
go
lg
...
大8.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同比负增;
越
南
11月出口同比为-1.3%,增速也较上月大幅下滑12.2个百分点。 4、近期我国出口持续同比负增长,也表明8月以来的人民币贬值对出口帮助不大。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民币贬值会显著增加出口的汇兑收益,但出于稳定客户等角度考虑,出口商在调价方面会比较谨慎,这意味着出口订单难以随人民币贬值而大幅增加。历史数据显示,在2015至2016年、以及201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但当期我国出口增速不升反降。这一是显示出口走势受海外需求、贸易政策等因素影响更大,汇率波动带来的价格影响则相对较小。二是今年以来人民币主要对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而对其他非美货币多表现为升值。在其他国家货币贬值幅度更大背景下,人民币对美元贬值难以大范围提升中国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力。 5、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出口市场中,11月我国对东盟出口增长5.2%,尽管因上年同期基数抬高等因素影响,增速较上月下滑15.1个百分点,但仍保持正增长。背后是今年初RCEP生效,关税减让安排、贸易便利化进一步降低了中国东盟开展贸易合作的成本。 6、据我们测算,11月出口商品价格也对当月出口增速起到了一定下拉作用。数据显示,11月我国主要出口商品中,除汽车外,鞋靴、家电、手机、钢材、陶瓷制品、成品油、集成电路等单价同比均较10月有所回落。这从另一个方面表明,美国等出口市场通胀回落也在对我国出口金额形成一定影响。不过,当前拖累出口增速下滑的主要因素仍是海外需求走低。 最后,11月我国出口的亮点仍主要体现在汽车出口方面,当月出口金额同比大增113.1%,增速较上月加快23.9个百分点,而且呈现量价齐升局面,反映国内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汽车产业升级对外贸促进作用明显。另外,11月我国手机出口额同比大幅下降33.3%,而上月为同比增长7.0%。我们认为,这不排除疫情对郑州富士康生产短期冲击所致。伴随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这类短期影响有望较快退去。 展望未来,海外经济下行态势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还会持续体现,加之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的拉动效应总体上会进一步弱化,我们判断12月我国出口增速有可能延续同比负增长;不过,伴随国内疫情影响消退,12月出口降幅或将有所收窄。总体而言,伴随外需对国内经济增长拉动力减弱,加之国内消费短期内难以大幅反弹,今年底明年初宏观政策在稳增长方向仍会保持一定力度。 二、以美元计价,11月进口额同比下降10.6%,降幅较上月扩大9.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疫情扰动内需,以及出口走弱导致出口环节产生的进口需求也相应减弱。具体来看: 1、11月国内疫情反弹扰动工业生产和消费,当月制造业PMI生产和新订单指数均在收缩区间进一步下探,显示制造业供需两端景气同步回落,这也导致内需对进口需求的拉动减弱。同时,8月以来出口增速明显下滑,而受外需走弱和疫情反弹影响,11月出口额同比降幅扩大,出口环节产生的进口需求也相应减弱。进口需求不振也反映于11月PMI进口指数在收缩区间继续走低,较上月下滑0.8个百分点至47.9%。 2、从价格因素来看,11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整体平稳,当月RJ-CBR商品价格指数月均值小幅反弹,同比涨幅从上月的16.9%小幅加快至19.3%。但因进口金额统计的是到岸价,较国际市场价格变动有一定滞后性,再加上集成电路、原油、大豆等我国主要进口商品价格走低,11月价格因素对进口同比增速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这也是当月进口额同比降幅走阔的另一个原因。 3、从主要商品进口情况来看,11月,受OPEC减产幅度低于预期驱动,国际原油价格在10月小幅反弹后再度小幅走弱,我国原油进口价格亦有所走低,加之基数走高,同比涨幅较上月放缓11.5个百分点至14.5%,同时,11月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速较上月回落2.3个百分点,共同拖累进口额同比增速从上月的43.8%大幅下滑至28.1%。 11月大豆进口价格小幅走跌,但随到港量增加,当月进口量环比明显回升,同比跌幅较上月收敛4.8个百分点,带动进口额同比跌幅从上月的6.1%收窄至3.1%。11月铁矿石进口量同比从上月的增长3.7%放缓至下降5.8%,进口价格虽延续下行,但同比跌幅继续收敛,带动当月进口额同比降幅较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至22.4%。11月集成电路进口价格下滑明显,同时,受疫情、芯片短缺和国产化率提升等因素影响,进口量延续同比负增,且降幅较上月扩大8.1个百分点,共同拖累进口额同比降幅较上月显著扩大26.5个百分点至-27.6%。 4、展望后续,12月以来,国内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放松,疫情对工业生产、消费等的扰动有望明显缓解,这将带动进口需求回暖,同时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走低,我们判断12月进口额同比将得到改善,同比降幅预计将收敛至5%以内。
lg
...
金融界
2022-12-08
出口“断崖”式下跌意味着什么?扩内需成必选项,资产定价将经历大转折
go
lg
...
仅是中国出口增速开始下降,日本、韩国、
越
南
等多个国家的出口增速纷纷下滑,其中韩国出口增速已连续两个月为负(10月为-5.71%,11月为-13.95),
越
南
出口增速由正转负(10月为10.88%,11月为-13.95%),全球贸易收缩态势明显。 全球贸易收缩不仅受海外经济持续放缓的负面影响,美元升值也起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之效。每次美元在短时间内快速升值都会削弱其他国家的进口购买力,进而造成全球贸易量减少。 出口“断崖”将继续? 民生宏观周君芝指出,11月超低出口固然与去年同期基数偏高相关,还有部分原因在于国内11月供给存在约束,然而这两点因素都不足以解释-8.7%的同比表现。 11月出口大幅低于预期,信号已经很明显,2023年中国出口将迎来凛冬。全球贸易扩张时期,出口有多辉煌,那么全球贸易下行时期,出口便将有多落寞。 信达宏观也指出,出口负增速的风险仍可能持续。第一,在欧美紧缩政策下,短期内经济难以恢复,且明年欧美经济或仍将继续下行,因此直至明年年初欧美的双拖累格局仍难改善。从经济领先指标来看,欧美将持续拖累我国出口,一是11月欧美制造业PMI均位于收缩区间,制造业景气度仍低迷,二是欧美的OECD综合领先指标持续走弱,经济增长放缓。 第二,东盟对我国出口增速的支撑作用已经十分薄弱。很可能在年底,东盟的支撑作用也会转为拖累。再加上年初有春节的影响,整体的出口增速都会受到抑制,短期内,预计对东盟的出口或难以扭转出口继续负增长的局面。 周君芝判断,2023年全球经济步入衰退,推导2023年中国出口同比或在-8%,这一增速将拖累GDP增速1.6个百分点。 2023扩内需成了政策必选项 兴证宏观也指出,外需进一步走弱的背景下,政策进一步支撑内需的必要性上升。三季度开始,外需走弱加大经济下行的风险,而政策将发力提振内需进行对冲。 12月6日政治局会议也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近期防疫政策的优化和房地产“第三支箭”政策落地的也表明了政策稳经济的态度和决心。 在周君芝看来,若对全年经济增速有诉求,面对出口深度下行,光靠基建独木支撑,GDP增速难以达到4%以上。要实现超过4%的GDP增长,需要地产和消费迎来大幅改善。 内外需景气切换意味着什么?周君芝表示,这意味着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超额流动性消退,利率中枢上移,股票风格切换,债券市场调整。 再来理解当下出口,尤其是11月-8.7%的出口增速,预示的或许不止是2023年出口深度下行这一趋势,更预示着宏观环境和资产定价经历大转折。
lg
...
金融界
2022-12-08
中美齐欢!美国制造商“称赞中国放宽新冠清零” 苹果、耐克业务前景大逆转
go
lg
...
苹果供应商富士康科技集团就已经在印度和
越
南
提高产能,作为其供应链多元化的一部分中国产能。 总部位于亚特兰大的卡特中心中国焦点项目高级顾问Liu Yawei,引用华盛顿驻北京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上周的言论,这位外交官抱怨说,严格的新冠清零限制削弱美国外交官做事的能力他们的工作,有时可能违反领事协议。 “出于非常可以理解的原因,有一种趋势导致我们冒着将正在发生的事情混为一谈的风险,特别是在审视这些决定时,我们说这是迈向更广泛的中美关系重回正轨的第一步跟踪,”肖伯特对于目前局势说道。 Liu Yawei概述中国新冠政策变化后迫在眉睫的两个风险:案件激增的可能性,以及对负面情绪的处理。 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所长罗伯特·戴利(Robert Daly)强调他认为,对商业有利的对双边关系有利的预期存在缺陷。“全球媒体已经开始将中国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和地缘政治问题归咎于其新冠清零政策。随着这些政策的软化,我们将查明这是懒惰的新闻速记还是有先见之明的分析,可能是前者。” “过去几年对中国的行动和意图越来越警觉的国家,不会从根本上重新考虑他们对中国威胁的看法,除非他们看到包括撤销监视状态,真正回归改革在内的项目议程,对台湾采取更温和的态度,并结束对俄罗斯的支持,这些项目可能不在中国的议程上,”他说。#新冠疫情#
lg
...
小萧
2022-12-08
台湾版的特朗普,富士康“郭台铭”会是2024年台湾领导人?
go
lg
...
在2021上半年就把苹果供应链从印度及
越
南
移回中国大陆。” (来源:RTHK) 台湾选举就如同一面照妖镜,2019年郭台铭为冲高国民党党内初选民调,配合民进党痛批中国大陆操控媒体引导台湾领导人,还喊话“我是给中国大陆饭吃,不像有人是需要中国大陆市场,是跟中国大陆要饭吃”。 台湾在中国大陆与美国两大强权间求生存,台湾领导人必须有宽阔心胸,妥善处理两岸关系才能拓展生存空间。郭台铭满脑子投机思维,上次参与国民党初选时,外媒就批判郭台铭如同在中国大陆与美国间走钢索。文章最后这样结尾:“以这样的格局参选台湾领导人,能算是一个角色吗?” 回顾2019年:郭台铭造访白宫 亲自会见特朗普 回顾2019年郭台铭赴美会见特朗普,他当时这么说道:“若是我当选台湾领导人,仍会争取赴华府与特朗普见面,若不行,就是他没本事。他指出,美国应不会反对他访美,反对的是北京,北京应该要给他空间。” 郭台铭说,如果北京不让台湾有任何参加国际组织的空间,就是逼着台湾任何领导人离北京越来越远。郭台铭当时走出白宫后向媒体表示:他与特朗普开会时全程戴着帽子,也送了特朗普一顶;特朗普则赠送亲笔签名的杯垫及签名笔给郭台铭。 当时郭台铭受访,被问及特朗普是否知道他要选台湾领导人并给予建议,郭台铭表示,美国不会干涉其他政体选举,他也不需要特朗普给他建议;但特朗普向郭台铭说,这工作不好做,很辛苦的。 (来源:镜周刊) 台湾2024年选举:郭台铭联手国民党? 台湾11月九合一地方性选举后,原本不被看好的国民党,重返台湾中央执政再现曙光,尤其本就是国民党呼声最高的领导人候选、新北市长侯友宜,以狂赢民进党对手林佳龙逾45万票的惊人战绩,不但稳稳跨出领导人路的第一步,在非民进党阵营内也可说已无人可撄其锋。 而以选战总教练自居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则得以摆脱当家1年来始终被看衰的窘境,一夕翻身成为10年来国民党战功最彪炳的主席。相对于侯友宜、朱立伦及国民党的亮丽表现,早决定进军台湾领导人大位的台湾民众党主席、台北市长柯文哲,虽如愿拿下新竹市长,但在台北市本命区,柯文哲的接棒人、台北市前副市长黄珊珊得票却落居第3,加上全台议员提名86人仅当选14席,选后的柯文哲及台湾民众党有如泄了气的皮球,“国民党长、民众党消”之势已趋明朗。 由于柯文哲长期在各家台湾领导人民调稳握15%至20%支持度,且拥有一定比例国民党欠缺的年轻选民相挺,若无法得到柯文哲白营力量合作,国民党想赢得台湾领导人大选几无可能,因而设法促成“非民进党”结盟,联手柯文哲、郭台铭,2024年先拉下民进党的战略思考,选前就在蓝营内部得到广泛认同,不但韩国瑜曾公开说,2024年在野力量要“凑一色,不能清一色”,才有机会再度促成政党轮替。朱立伦在11月26日的胜选感言,也直接强调“这是所有非民进党阵营的胜利”。 据透露,在侯友谊阵营的评估中,选后侯友宜的支持度已与民进党最强人选、副领导人赖清德几近平分秋色,整个非民进党阵营,除郭台铭外已无敌手,国民党若想赢得2024大选,侯友宜已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没有侯友宜就没有可能胜利,他没必要再对参选台湾领导人有任何表态,反正等明年时间到了,国民党自然会来求侯友宜选。 据了解,侯友宜阵营其实颇有信心,国民党中央即使现在对征召有所保留,但最后再不情愿也会软化立场,因为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实力至上。或许单靠着侯友宜尚不足让朱立伦或整个蓝营达成征召共识,但若“加上郭台铭相挺的力道呢?那国民党配合的可能性就高了”。 一位熟悉郭台铭的国民党人士说:“就我掌握的讯息,郭台铭选2024年台湾领导人的可能性趋近于零。”以郭台铭警眷背景与侯友宜的渊源,加上2人相互欣赏的深厚交情,侯友宜绝对是郭台铭优先支持的对象。 (来源:自由时报) 这位国民党人士强调,柯文哲的台湾领导人支持度本就不如侯友宜,如果又失去郭台铭这个强援,2024年台湾领导人大选被边缘化将成定局,在这种情况下,以柯文哲的务实性格,他会硬拼到底或是来寻求合作就很难说。据透露,侯友宜确实早就透过一位退休的警界高层,与郭台铭建立密切的联系,近期内两人也已多次会面,如果郭台铭真不选台湾领导人,支持侯友谊就是必然的结果。#台海局势#
lg
...
小萧
2022-12-08
近1个月超300只QDII基金实现上涨,最高涨幅超30%
go
lg
...
外,QDII基金投资领域还涵盖到日本、
越
南
、印度、德国等经济体,还衍生出了房地产类QDII、黄金类QDII等细分品种。 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QDII基金超过60只,累计发行规模超60亿元。其中,南方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ETF(QDII)发行规模最大,达到了11.09亿份;紧随其后的易方达全球成长精选混合(QDII)人民币A、华泰柏瑞中韩半导体ETF(QDII)等等,发行规模均超3亿元。 在新成立方面,年内QDII新基金投资区域扩展,例如10月的中韩半导体ETF(QDII),是境内首只可直投于韩国市场的ETF。该产品跟踪的指数为中证韩交所中韩半导体指数,由中证半导体15指数和KRX半导体15指数按照初始等权重合并组成,包括沪深交易所市场和韩交所市场各15只半导体主题股票。 此外,将于2022年12月9日发售的南方基金南方东英银河联昌富时亚太低碳精选ETF(QDII) ,该基金是中新ETF互联互通落地的产品之一,也是在内地市场上市的首只与新加坡交易所互挂的ETF产品。 (来源:界面AI) 声明:本条内容由界面AI自动生成并授权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AI技术战略支持为有连云。
lg
...
有连云
2022-12-08
东方金诚:外需走弱叠加国内疫情扰动,11月进出口加快下滑
go
lg
...
大8.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同比负增;
越
南
11月出口同比为-1.3%,增速也较上月大幅下滑12.2个百分点。 4、近期我国出口持续同比负增长,也表明8月以来的人民币贬值对出口帮助不大。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民币贬值会显著增加出口的汇兑收益,但出于稳定客户等角度考虑,出口商在调价方面会比较谨慎,这意味着出口订单难以随人民币贬值而大幅增加。历史数据显示,在2015至2016年、以及201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但当期我国出口增速不升反降。这一是显示出口走势受海外需求、贸易政策等因素影响更大,汇率波动带来的价格影响则相对较小。二是今年以来人民币主要对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而对其他非美货币多表现为升值。在其他国家货币贬值幅度更大背景下,人民币对美元贬值难以大范围提升中国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力。 5、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出口市场中,11月我国对东盟出口增长5.2%,尽管因上年同期基数抬高等因素影响,增速较上月下滑15.1个百分点,但仍保持正增长。背后是今年初RCEP生效,关税减让安排、贸易便利化进一步降低了中国东盟开展贸易合作的成本。 6、据我们测算,11月出口商品价格也对当月出口增速起到了一定下拉作用。数据显示,11月我国主要出口商品中,除汽车外,鞋靴、家电、手机、钢材、陶瓷制品、成品油、集成电路等单价同比均较10月有所回落。这从另一个方面表明,美国等出口市场通胀回落也在对我国出口金额形成一定影响。不过,当前拖累出口增速下滑的主要因素仍是海外需求走低。 最后,11月我国出口的亮点仍主要体现在汽车出口方面,当月出口金额同比大增113.1%,增速较上月加快23.9个百分点,而且呈现量价齐升局面,反映国内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汽车产业升级对外贸促进作用明显。另外,11月我国手机出口额同比大幅下降33.3%,而上月为同比增长7.0%。我们认为,这不排除疫情对郑州富士康生产短期冲击所致。伴随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这类短期影响有望较快退去。 展望未来,海外经济下行态势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还会持续体现,加之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的拉动效应总体上会进一步弱化,我们判断12月我国出口增速有可能延续同比负增长;不过,伴随国内疫情影响消退,12月出口降幅或将有所收窄。总体而言,伴随外需对国内经济增长拉动力减弱,加之国内消费短期内难以大幅反弹,今年底明年初宏观政策在稳增长方向仍会保持一定力度。 二、以美元计价,11月进口额同比下降10.6%,降幅较上月扩大9.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疫情扰动内需,以及出口走弱导致出口环节产生的进口需求也相应减弱。具体来看: 1、11月国内疫情反弹扰动工业生产和消费,当月制造业PMI生产和新订单指数均在收缩区间进一步下探,显示制造业供需两端景气同步回落,这也导致内需对进口需求的拉动减弱。同时,8月以来出口增速明显下滑,而受外需走弱和疫情反弹影响,11月出口额同比降幅扩大,出口环节产生的进口需求也相应减弱。进口需求不振也反映于11月PMI进口指数在收缩区间继续走低,较上月下滑0.8个百分点至47.9%。 2、从价格因素来看,11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整体平稳,当月RJ-CBR商品价格指数月均值小幅反弹,同比涨幅从上月的16.9%小幅加快至19.3%。但因进口金额统计的是到岸价,较国际市场价格变动有一定滞后性,再加上集成电路、原油、大豆等我国主要进口商品价格走低,11月价格因素对进口同比增速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这也是当月进口额同比降幅走阔的另一个原因。 3、从主要商品进口情况来看,11月,受OPEC减产幅度低于预期驱动,国际原油价格在10月小幅反弹后再度小幅走弱,我国原油进口价格亦有所走低,加之基数走高,同比涨幅较上月放缓11.5个百分点至14.5%,同时,11月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速较上月回落2.3个百分点,共同拖累进口额同比增速从上月的43.8%大幅下滑至28.1%。 11月大豆进口价格小幅走跌,但随到港量增加,当月进口量环比明显回升,同比跌幅较上月收敛4.8个百分点,带动进口额同比跌幅从上月的6.1%收窄至3.1%。11月铁矿石进口量同比从上月的增长3.7%放缓至下降5.8%,进口价格虽延续下行,但同比跌幅继续收敛,带动当月进口额同比降幅较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至22.4%。11月集成电路进口价格下滑明显,同时,受疫情、芯片短缺和国产化率提升等因素影响,进口量延续同比负增,且降幅较上月扩大8.1个百分点,共同拖累进口额同比降幅较上月显著扩大26.5个百分点至-27.6%。 4、展望后续,12月以来,国内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放松,疫情对工业生产、消费等的扰动有望明显缓解,这将带动进口需求回暖,同时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走低,我们判断12月进口额同比将得到改善,同比降幅预计将收敛至5%以内。
lg
...
金融界
2022-12-07
复盘海外防疫政策对汽车销量的影响
go
lg
...
加精准的背景下,汽车行业有望呈现类似于
越
南
、马来西亚等地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的汽车消费复苏,2023Q2-Q4销量存在超预期可能。
lg
...
金融界
2022-12-07
华利集团:印尼一期工厂预计明年开始有产能贡献
go
lg
...
上,投资计划进展较慢,目前正在建设中。
越
南
2021年投产的3个新工厂产能爬坡比较顺利,同时老工厂产线扩张持续推进中,公司也将在
越
南
继续新建工厂。 印尼工厂目前也在按计划建设中,印尼一期工厂预计明年开始有产能贡献。订单方面,公司表示,目前大多数品牌已经给出了预告订单数量,还有部分品牌没有最终敲定,明年的订单情况目前尚未统计出来。 (来源:界面AI) 声明:本条内容由界面AI自动生成并授权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AI技术战略支持为有连云。
lg
...
有连云
2022-12-06
中国解封提振只是昙花一现?一波恐慌或接踵而至 这些板块或从中受益
go
lg
...
复。 根据这项基于新加坡、韩国、印尼、
越
南
、泰国、香港和台湾的数据进行的研究,感染和死亡人数可能大幅增加,可能会减少社交活动,损害零售商。 该券商表示:“在放松限制后,中国可能会受到感染病例激增以及死亡人数上升的影响,这可能会对经济造成冲击。” 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中国研究副主管贝德尔(Christopher Beddor)表示,生产也可能受到影响。 他说:“我认为有理由认为,随着感染人数的上升,一些地区的工人将出现短缺。” 思睿集团 (GROW Investment Group)警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主管洪灏警告称在放松防控措施后,人们将感到困惑,预期将混乱不堪,他建议短期内投资互联网平台公司和外卖公司。 他说:“凭直觉,随着病例激增,人们会选择呆在家里,以将传染风险降至最低。” 上海建龙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经理尹培新(音译)预计,在1月底的农历新年假期期间,许多中国人将外出旅游,届时将出现一波对疫情的恐慌。 他说,感染人数的上升将使制药企业和医疗设备生产商受益,但他建议不要持有政府使用的核酸检测设备制造商的股份,因为检测需求会放松。 “国内需求和价格将会下降,”他说。 国金证券推荐做家用抗原检测的公司,比如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Sino Biological Inc.,因为如果感染人数上升,这些公司的需求可能会更大。
lg
...
夏洛特
2022-12-06
上一页
1
•••
283
284
285
286
287
•••
312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特朗普重大决定冲击全球!美元跌了、比特币歇了 黄金惊现过山车行情
lg
...
PCE数据或“大爆表”?!金价暴跌、一度失守2660
lg
...
突发大行情!金价日内暴跌近100美元!中东欲停火“叠加”特朗普财政部长人选、令多头一蹶不振
lg
...
【直击亚市】黄金今日暴跌60美元!特朗普重大决定打击美元,全球股债涨声欢迎
lg
...
特朗普重要决定引发美元大跌、金价仍惊人暴跌近50美元 原因在这里!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4讨论
#链上风云#
lg
...
47讨论
#美国大选#
lg
...
1329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503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607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