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李云泽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
go
lg
...
多样,各类灾害易发多发。从地震、台风等
自然灾害
,到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安全事故,保险业通过分散风险、及时理赔、推动预防,能够有效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提高全社会整体抗风险能力。从全球平均水平看,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补偿中,40%左右由保险业承担,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保险业在完善国家应急保障体系方面,完全有潜力、有能力发挥更大作用。 二、找准保险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 保险业要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必须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奋力写好“五篇大文章”的保险篇,切实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一是聚焦创新发展,精准高效服务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我们将推动保险业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健全涵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体系。完善“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机制,更好发挥集成电路共保体作用。加大保险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创业投资等支持力度。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推动新能源车“愿保尽保”,鼓励保险机构加强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等方面的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 二是围绕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目前,农业保险为1.64亿户次农户提供保险保障,大病保险覆盖人群达到12亿人,保险业积累的养老准备金超过6万亿元、长期健康保险责任准备金超过2万亿元。我们将推动加快补齐第三支柱短板,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提高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针对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市民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量身打造保险产品。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三是着眼安全应急,持续促进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去年京津冀等地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保险业早赔快赔、应赔尽赔,全力帮助受灾群众和经营主体渡过难关,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年初,全国首单全灾种的综合巨灾保险在河北正式落地。我们将推动健全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指导保险机构发挥风险管理专业优势,做好事前防灾、事中减灾、事后救灾。加快发展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领域责任保险,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损失补偿和事故预防功能,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助力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三、深化改革增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动力 当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总体看,中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空间广阔,我们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以改革增活力、以发展解难题,推动保险业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一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实现降本增效。我们将推动保险业坚持内涵式发展、特色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加快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转变。引导保险机构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丰富产品供给,完善保障服务,推动供需更加适配。下大力气改革销售体系,开展保险中介清虚提质行动,持续推进“报行合一”,全面深化银保合作,探索优质非银金融机构保险代理试点,持续提升销售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便利化水平。 二是深刻把握发展规律,强化资产负债联动。去年,我们针对行业共性问题,引导调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优化偿付能力风险因子,取得积极成效。我们将强化逆周期监管,完善偿付能力和准备金规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推动保险机构强化资产负债统筹联动,将其贯穿经营管理全链条各环节。进一步健全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指导保险机构调整产品结构,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推动保险机构坚持长期投资、稳健投资、价值投资,探索开展长周期考核,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三是着力夯实发展基础,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我们将加快推动健全金融法治,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出台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持续优化保险机构布局,加快高风险机构改革化险。大力规范市场秩序,坚决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宣传普及,提升全社会和人民群众的保险意识。引导保险机构精心呵护行业信誉,让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成为保险从业者的行为准则和自觉遵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塑造可信赖、能托付、有温度的保险业良好形象。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对外开放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将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定不移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指导金融机构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研究放宽非银金融机构的外方股东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各类业务试点,支持在华外资机构深耕中国、稳健经营。我国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金融市场,我们真诚欢迎更多外资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实现更好更大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上海在金融业改革开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年前,我们在此正式启动了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建设。近期,我们将会同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保险资金试点投资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合约及相关产品,放宽临港新片区非居民并购贷款限制,鼓励中保投资公司在沪更好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功能,支持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在沪落地。今后,我们将推动更多金融开放举措在上海先行先试,全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最后,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lg
...
金融界
2024-06-19
国家气候中心任玉玉:中国的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同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go
lg
...
的风险,全球近30年来90%以上的重大
自然灾害
、接近70%的人员死亡、超过80%的经济损失,都是由气象及其衍生的灾害引起的,每年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将近5000亿美元的损失,也给地区发展、企业财务和个人及家庭生活带来极大的系统性风险。 任玉玉列举了近两年国内外的极端气候事件,她提到,中国的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同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高气候变率状态下,中国极端灾害发生的时间、区域、强度、频率都会有一个显著的变化,也就是说全球的气候变化、气候危机已经在我们眼前了。 她还表示,我国本来就是一个贫水国,增暖和降水的波动会导致水资源安全风险明显上升,冰冻圈严重萎缩、海平面上升则会加剧海岸带的淹没风险。气候变暖伴随着火灾、病虫害也将严重制约我国生态系统,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会大大影响能源、交通、旅游、地产等行业。 任玉玉强调,气候灾害对企业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比如泰国欧恩半导体公司生产基地因为洪水灾害造成生产设备严重损失,最终因为修复成本过高被迫关停。台积电在2021年花费2400多万美元运水来维持生产。 气候变化还会通过对上下游的供应链影响企业的运营,比如2021年受冬季风暴影响,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化工厂运营中断,最终导致PVC出口价格创历史新高,大幅提高了下游企业的成本。2022年夏天我国多地持续的这种高温干旱,影响了水电的发电能力,同时也增加了用电的负荷,造成部分企业就停工停产以保证居民的用电需求。 除了经济损失之外,还有生产效率降低造成的减产。有实验和调查研究均发现,在高温状态下,劳动者的工作认知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部分南亚地区平均温度每上升一度,产值下降3%,而随着全球变化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受到温度的负面影响。 任玉玉表示,我国气候变化对经济实体影响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还缺乏支撑企业级气候风险信息披露的有价值的公众数据,对精细化风险指标的研究也不足,缺少针对气候风险的分析工具,权威的示范性的监测平台也还没有建立。 未来他们将提升数据的质量、数量和专业的整合分析能力,加大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发展系列的技术和指标来精准梳理刻画与企业业务经营最相关的气候风险问题。既考虑客观全面的气候风险的评估和披露,又考虑气候条件变化带来的机遇,为企业业务战略制定和ESG风险及机会的管理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气候风险信息。
lg
...
金融界
2024-06-14
ETF市场日报:跨境ETF放量狂飙,两只黄金产业相关ETF明日上市
go
lg
...
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
自然灾害
四级应急响应。应急响应要求相关省份加强旱情调度,及时反映旱情和抗旱保播工作进展情况,组派专家组和农技人员指导落实造墒播种、播后浇“蒙头水”、坐水种、干播等雨等抗旱措施,确保夏播顺利开展。 华泰证券认为生猪养殖方面,对于今年下半年猪价预期或可更乐观,资金压力等因素制约下行业/上市公司产能或不会出现快速明显增加、明年猪价或亦值得期待。同时,行业及多数上市公司养殖成本近期持续明显下降,单头盈利空间有望放大。本轮周期猪价反转后自繁自养生猪养殖盈利或有望回归正常周期规律、持续1年以上。 活跃度方面,纳指科技ETF(159509)成交额快速上升,基准国债ETF(511100)换手率超1000% 具体来看,纳指科技ETF(159509)成交额达24.78亿元,居股票类ETF成交榜次席。换手率TOP10方面,基准国债ETF(511100)换手率持续攀升,超1000%。 资金仍集中在债券型基金方向,市场交投活跃。 ETF发行市场方面,明日暂无最新动态。 具体来看,工银瑞信黄金股ETF基金(159315)、平安黄金产业ETF(159322)将于明日上市。 两只基金紧密跟踪中证沪深港黄金产业股票指数,从内地与香港市场中选取50只市值较大且业务涉及黄金采掘、冶炼、销售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内地与香港市场中黄金产业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黄金ETF和黄金股ETF是两个与黄金相关的投资工具,但它们的投资方式和风险收益特征却有所不同。 黄金ETF:黄金ETF是一种以黄金为基础资产的金融衍生产品。它追踪现货黄金价格波动,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黄金ETF来间接投资黄金。黄金ETF的收益主要来自于黄金价格的上涨或下跌。由于黄金通常被视为一种避险资产,因此黄金ETF在市场波动较大时可能会有较好的表现。 黄金股ETF:黄金股ETF则主要投资于中证沪深港黄金产业股票指数成份股及其备选成份股。这意味着它通过投资黄金产业相关的股票来实现投资目标。黄金股ETF的收益不仅受到黄金价格的影响,还受到相关公司经营状况和市场情绪的影响。因此,黄金股ETF的风险相对较高,但潜在的收益也可能更大。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2024-06-13
巨灾保险体系建设正当其时,中国再保险(1508.HK)引领行业发展
go
lg
...
即使科技飞速发展,但
自然灾害
依然是全球正在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灾害
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正在不断增加。如何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站在金融业的角度,巨灾保险正是一种为了应对规模极大、影响范围广泛的
自然灾害
或安全事故而设计的保险产品,将因发生
自然灾害
或人为灾害可能造成的巨大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风险进行分散有效手段。 一、巨灾保险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中国
自然灾害
分布范围广、历史损失大、灾害风险高,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的灾害风险有所加剧。 据统计,近12年我国
自然灾害
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超3600亿元,年均受影响人数达2.06亿人,
自然灾害
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GDP的比重约为0.5%。其中洪涝灾害损失年均占比超过50%,为群灾之首,2023年三季度京津冀暴雨洪涝灾害这一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1657.9亿元。 有鉴于此,政策上高度重视巨灾保险制度建设,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发挥保险业经济稳定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等重点工作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这一系列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是巨灾保险下一阶段工作的根本遵循。 以商业性巨灾保险为例,随着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增加,据统计,从2014年至2022年,行业地震风险暴露年复合增速达19.2%;同期,行业台风/洪水风险暴露年复合增长率达10.6%。 面对极端灾害事件,巨灾保险赔付已经成为重要的市场补偿手段。比如2021年的河南水灾,直接损失超过1100亿元,保险赔付近120亿元,占比超过10%。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实践经验来看,巨灾保险赔付呈现出“行业巨灾损失越大、再保摊回比例越高”的特点,这也意味着再保险在巨灾保险体系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除了商业性巨灾保险外,政府性巨灾保险也是巨灾保险体系的重要部分。 2015年4月16日,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正式成立,建立了由地震共同体、再保险公司、专项准备金和财政紧急预案构成的多层次风险转移方案。截至2023年底,中国城乡居民地震共保体为全国超过2100多万户(次)提供保障,累计保额超7855亿元。 随着政策端持续加码,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升级为巨灾共同体,将保障责任在地震基础上,扩展增加台风、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
自然灾害
,巨灾保险基本保额实现翻倍,并提供商业保险补充,有望迎来保费规模的显著上涨。 二、中国再保给出了解决方案 尽管巨灾保险市场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目前市场上在保险方案、产品创新、防灾减损等方面存在的痛点也不可忽视。比如巨灾具有明显的“低频高损”特征,这意味着有些年份不会出现赔付,在遭遇较大
自然灾害
的年份则会出现巨额赔付,这意味着中长期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中国再保作为国内再保龙头,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2018年,中国再保成立了国内首家专注巨灾风险管理的金融科技公司——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巨灾管理公司”),并针对中国特有的气候环境条件,推出了中国地震模型、中国台风模型和中国洪涝模型,为业内构筑起了巨灾保险的科技基础,也为产品设计、定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中国再保最先推出的中国地震模型,实现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巨灾模型零的突破。目前,中国再保持续迭代升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地震、台风、洪涝巨灾模型,获6项国家专利,并在30多家保险和政府机构应用。 除了科学合理的风险定价之外,如何进行灾前防范也十分重要。 比如,中国再保的台风模型可以根据气象台的72小时的天气预报,动态计算未来三天台风所带来的灾害强度信息,并定制化推送预警信息,帮助政府的应急部门和保险公司做好风险减量管理工作。 同时,中国再保也协助地方政府建立了巨灾管理平台,依托中国再保的巨灾模型对灾害实现精准预测。比如协助建立的洪涝风险监测平台,数据覆盖全国性的全流域洪涝模型,可以根据降雨量对灾害可能淹没地区进行更精准的评估。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再保借助金融创新拓展巨灾风险的资本市场解决方案。中国再保早在2015年于百慕大发行了国内首款巨灾债券,成功实现向境外资本市场转移中国地震风险。2021年,中国再保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成功向资本市场转移中国台风风险,开创了在港设立特殊目的保险公司进行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先河。 三、结语 总的来说,保险在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愈加凸显。中国再保作为我国再保险行业的主渠道,深度参与全部19个省市巨灾保险试点项目,在八成以上项目中担任首席再保人;全面参与巨灾保险制度体系建设,深度参与巨灾保险的顶层制度设计、产品开发与费率测算等工作;开发的巨灾模型为国内巨灾保险体系建设打造了坚实的科技底座。 中国再保在巨灾保险体系建设的良好实践足见其不可复制的行业地位、数据优势、技术优势与平台优势,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赋予再保险更新更大历史机遇的背景下,相信中国再保能抓住保险再保险业的战略机遇,实现承保效益的稳健增长,实现更加有质量的增长范式。
lg
...
格隆汇
2024-06-12
巨灾保险体系建设正当其时,中国再保险(1508.HK)引领行业发展
go
lg
...
即使科技飞速发展,但
自然灾害
依然是全球正在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灾害
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正在不断增加。如何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站在金融业的角度,巨灾保险正是一种为了应对规模极大、影响范围广泛的
自然灾害
或安全事故而设计的保险产品,将因发生
自然灾害
或人为灾害可能造成的巨大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风险进行分散有效手段。 一、巨灾保险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中国
自然灾害
分布范围广、历史损失大、灾害风险高,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的灾害风险有所加剧。 据统计,近12年我国
自然灾害
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超3600亿元,年均受影响人数达2.06亿人,
自然灾害
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GDP的比重约为0.5%。其中洪涝灾害损失年均占比超过50%,为群灾之首,2023年三季度京津冀暴雨洪涝灾害这一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1657.9亿元。 有鉴于此,政策上高度重视巨灾保险制度建设,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发挥保险业经济稳定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等重点工作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这一系列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是巨灾保险下一阶段工作的根本遵循。 以商业性巨灾保险为例,随着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增加,据统计,从2014年至2022年,行业地震风险暴露年复合增速达19.2%;同期,行业台风/洪水风险暴露年复合增长率达10.6%。 面对极端灾害事件,巨灾保险赔付已经成为重要的市场补偿手段。比如2021年的河南水灾,直接损失超过1100亿元,保险赔付近120亿元,占比超过10%。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实践经验来看,巨灾保险赔付呈现出“行业巨灾损失越大、再保摊回比例越高”的特点,这也意味着再保险在巨灾保险体系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除了商业性巨灾保险外,政府性巨灾保险也是巨灾保险体系的重要部分。 2015年4月16日,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正式成立,建立了由地震共同体、再保险公司、专项准备金和财政紧急预案构成的多层次风险转移方案。截至2023年底,中国城乡居民地震共保体为全国超过2100多万户(次)提供保障,累计保额超7855亿元。 随着政策端持续加码,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升级为巨灾共同体,将保障责任在地震基础上,扩展增加台风、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
自然灾害
,巨灾保险基本保额实现翻倍,并提供商业保险补充,有望迎来保费规模的显著上涨。 二、中国再保给出了解决方案 尽管巨灾保险市场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目前市场上在保险方案、产品创新、防灾减损等方面存在的痛点也不可忽视。比如巨灾具有明显的“低频高损”特征,这意味着有些年份不会出现赔付,在遭遇较大
自然灾害
的年份则会出现巨额赔付,这意味着中长期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中国再保作为国内再保龙头,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2018年,中国再保成立了国内首家专注巨灾风险管理的金融科技公司——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巨灾管理公司”),并针对中国特有的气候环境条件,推出了中国地震模型、中国台风模型和中国洪涝模型,为业内构筑起了巨灾保险的科技基础,也为产品设计、定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中国再保最先推出的中国地震模型,实现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巨灾模型零的突破。目前,中国再保持续迭代升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地震、台风、洪涝巨灾模型,获6项国家专利,并在30多家保险和政府机构应用。 除了科学合理的风险定价之外,如何进行灾前防范也十分重要。 比如,中国再保的台风模型可以根据气象台的72小时的天气预报,动态计算未来三天台风所带来的灾害强度信息,并定制化推送预警信息,帮助政府的应急部门和保险公司做好风险减量管理工作。 同时,中国再保也协助地方政府建立了巨灾管理平台,依托中国再保的巨灾模型对灾害实现精准预测。比如协助建立的洪涝风险监测平台,数据覆盖全国性的全流域洪涝模型,可以根据降雨量对灾害可能淹没地区进行更精准的评估。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再保借助金融创新拓展巨灾风险的资本市场解决方案。中国再保早在2015年于百慕大发行了国内首款巨灾债券,成功实现向境外资本市场转移中国地震风险。2021年,中国再保在香港发行巨灾债券,成功向资本市场转移中国台风风险,开创了在港设立特殊目的保险公司进行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先河。 三、结语 总的来说,保险在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愈加凸显。中国再保作为我国再保险行业的主渠道,深度参与全部19个省市巨灾保险试点项目,在八成以上项目中担任首席再保人;全面参与巨灾保险制度体系建设,深度参与巨灾保险的顶层制度设计、产品开发与费率测算等工作;开发的巨灾模型为国内巨灾保险体系建设打造了坚实的科技底座。 中国再保在巨灾保险体系建设的良好实践足见其不可复制的行业地位、数据优势、技术优势与平台优势,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赋予再保险更新更大历史机遇的背景下,相信中国再保能抓住保险再保险业的战略机遇,实现承保效益的稳健增长,实现更加有质量的增长范式。
lg
...
格隆汇
2024-06-12
央行: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是实现“强大的货币”的重要保障。
go
lg
...
要手段。现金是最基础的支付工具,在应对
自然灾害
等突发事件中具有重要应急保障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在保障现金总体供应的同时,坚持加大残损人民币回收力度,深入开展反假货币工作,确保流通中现金券别合理、票面整洁、持有者放心,通过不断提升现金服务质量,保障现金基础设施良好运行。 二、优化服务和专项整治并重,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支付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经营主体受市场竞争、成本控制、数字化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现金收付意愿下降,拒收现金行为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现金使用权益,也影响了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获得基础支付服务。2023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开展拒收现金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现金使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加强宣传,凝聚支持现金支付共识。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媒体吹风会,在官方公众号开设专栏,广泛宣传“现金兜底”定位及相关便民措施,相关话题阅读量达1.1亿人次。发布现金收付指南,针对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开展适老化服务宣传和双语宣传。统一设计支持现金支付标识,引导经营主体自主张贴。调查显示,80.2%的调查对象知晓被拒收现金后如何维权。 (二)全面摸排,提升经营主体收现意愿。依托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建成并巩固14万个网格责任区,精准对接网点周边15类涉民生、涉外重点行业主体。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对零钞备付情况、现金收付条件等开展全面排查,了解现金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开展普法宣传,主动提供现金服务。 (三)优化服务,有效缓解现金找零难题。加强小面额现金供应,2024年前4个月,投放20元及以下面额现金670亿元,同比增长33%。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服务窗口、自助现金机具保持合理规模,积极提供适老化现金服务。针对出租车、个体工商户等“找零难”问题,组织设计制作标准化、定制化“零钱包”。对零钞需求较大的医院、大型商超等单位,组织上门办理收配款业务,现金服务水平持续优化。对17个重点城市3000余家经营主体调查发现,支持现金支付的占比99.4%,有零钱备付的占比91.9%,较专项整治前明显提升。 (四)处罚曝光,有效警示拒收现金行为。专项整治期间,通过各种方式发现并核实拒收现金线索2862起。对124起情节轻微、初次违法、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已督促改正。对11起影响较大的作出行政处罚。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处罚案件联合公示,取得较好警示效果。定期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治效果。 (五)发挥合力,深入推进综合治理。中央层面,发挥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建立的整治拒收现金会商机制作用,召开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整治,督促行业领域畅通现金支付渠道,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接供需。针对文旅、零售、餐饮、住宿、铁路、公路、民航、地铁等重点领域,与有关部门联合发文,协同做好现金使用环境建设。地方层面,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相关要求,联合当地党政部门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共同开展整治拒收现金宣传教育、线索核实和联合处置。 三、综合治理和久久为功结合,不断顺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现金服务的期待 受公众支付习惯、现金支付环境、经营主体经营模式及成本控制等多方因素影响,整治拒收现金工作需要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强化协同,共同优化现金收付生态。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现金兜底”总体目标,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持续优化现金服务环境建设。一是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巩固完善整治拒收现金会商机制,将整治工作与行业管理深入协同、综合施策,着力解决导致拒收现金的难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提高现金服务水平。督促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打造渠道多样、配置灵活、获取便利的市场化零钞服务模式,形成常态化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多元化现金需求。三是进一步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持续宣传引导、巩固网格管理、强化暗访排查、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各类场景现金收付行为,不断提升现金使用体验。
lg
...
金融界
2024-06-11
金融监管总局:大型保险公司普惠保险考核权重原则上不低于5%
go
lg
...
衔接。支持保险公司通过保险服务参与应对
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校园安全、道路安全等突发事件,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积极发展医疗责任、医疗意外和疫苗接种等相关保险。适应人口政策调整带来的变化,积极发展生育、儿童等保险,满足家庭风险保障需求。 (八)鼓励发展专属普惠保险。针对社会保险保障不足、商业保险供给缺失的领域,支持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面向特定风险群体或特定风险领域提供专属普惠保险产品和服务。专属普惠保险费率原则上应低于同等条件下其他保险产品费率。保险公司通过专属普惠保险方式参与政府组织的保障项目的,可适当简化投保手续、理赔流程和材料要求。支持保险公司与有关部门协商建立盈亏分担机制,对费率实施动态调整,实现可持续经营。加强监管引导,结合专属普惠保险的发展需要,持续完善支持措施。 三、提升普惠保险服务质效 (九)引导各类保险公司提供差异化服务。保险公司要主动承担保障民生、服务社会的责任使命,立足自身经营特点和优势,积极参与和推动普惠保险发展。支持国有保险公司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大普惠保险资源投入,扩大普惠保险覆盖广度和深度。鼓励健康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发挥专业优势,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鼓励中小保险公司深耕总部所在区域,为当地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普惠保险服务。支持再保险公司参与普惠保险风险分担。 (十)健全普惠保险管理机制。保险公司要建立普惠保险发展领导体制,董事会和管理层定期听取普惠保险发展情况,加强普惠保险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普惠保险业务牵头部门,建立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保险公司要将开展普惠保险、履行社会责任纳入经营绩效考核,大型保险公司普惠保险考核权重原则上不低于5%。加强普惠保险内控管理,确保经营行为依法合规、业务财务数据真实,及时识别和防控相关风险。 (十一)提升普惠保险服务质量。坚持自愿投保原则,依法保护普惠保险投保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保险公司要真实、准确、完整地宣传普惠保险产品,在营业场所、代理场所或自营网络平台公示服务承诺,提供便捷的承保、理赔和查询服务。适当放宽监管规定中有关短期险产品的“双录”要求。提高普惠保险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线上承保理赔能力。提供适老化和无障碍服务,方便有需要的群众。支持金融基础设施对专属普惠保险产品进行公开宣传和展示,提供集中登记和信息披露,搭建一站式投保和综合服务窗口。 (十二)规范普惠保险代理和协办。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机构代理普惠保险业务的,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专属普惠保险产品的中介费用率原则上要低于同类型其他保险产品的中介费用率。支持保险公司探索委托邮政等承担国家普遍服务义务的社会基础设施(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协助办理专属普惠保险服务。 四、优化普惠保险发展环境 (十三)加强组织保障。相关司局和各监管局要高度重视普惠保险发展,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建立完善推进普惠保险发展的工作机制。 (十四)夯实普惠保险数据基础。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依托银行保险金融基础设施,实现行业内普惠保险信息共享。依法合规推进行业数据与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及相关机构的信息共享,拓展普惠保险相关数据来源,提升普惠保险产品定价科学性,增强普惠保险风险管理能力。 (十五)积极协调争取各方支持。各监管局和保险公司要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沟通,争取将发展普惠保险纳入当地民生保障工程,给予政策和资源支持。支持地方政府通过普惠保险方式进行社会风险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鼓励保险公司与行业和社会组织、企业等合作,开发专属普惠保险产品。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普惠保险进行公益捐赠。 (十六)深入开展普惠保险教育。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普惠保险教育活动,传播正确保险知识,提升全民保险意识,形成科学、理性的保险理念。大力宣传推广普惠保险典型案例和有效做法,为普惠保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十七)深化普惠保险发展规律研究。鼓励和支持保险行业、高校、科研机构、保险社团组织等开展普惠保险理论研究,探索普惠保险发展规律,完善普惠保险政策制度,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开展国内外普惠保险经验交流,积极参与普惠保险国际规则制定,不断提升我国普惠保险的国际影响力。 五、加强普惠保险监管 (十八)完善普惠保险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包含产品种类、覆盖范围、保障情况、服务质量等多维度的普惠保险指标体系,科学反映各地区、各领域、各机构普惠保险发展情况和服务成效。对普惠保险发展情况不定期进行评估,适时向社会通报普惠保险发展成果,引导普惠保险规范有序发展。 (十九)强化普惠保险业务监管。研究将普惠保险纳入保险公司监管评价体系,进行差异化监管。健全普惠保险风险监测、防范和处置机制。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不得开展专属普惠保险业务。加大普惠保险业务监督检查力度,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严肃处理。对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视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二十)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保险公司要规范普惠保险服务内容,改进服务质量,完善消费投诉处理机制和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落实首问负责制。通过代理、协办方式开展普惠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依法承担处理保险消费纠纷的责任,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监管部门要强化普惠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督检查,及时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2024年5月29日
lg
...
金融界
2024-06-06
金融监管总局:大力发展适合老年人保障需求和支付能力的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产品
go
lg
...
衔接。支持保险公司通过保险服务参与应对
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校园安全、道路安全等突发事件,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积极发展医疗责任、医疗意外和疫苗接种等相关保险。适应人口政策调整带来的变化,积极发展生育、儿童等保险,满足家庭风险保障需求。 (八)鼓励发展专属普惠保险。针对社会保险保障不足、商业保险供给缺失的领域,支持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面向特定风险群体或特定风险领域提供专属普惠保险产品和服务。专属普惠保险费率原则上应低于同等条件下其他保险产品费率。保险公司通过专属普惠保险方式参与政府组织的保障项目的,可适当简化投保手续、理赔流程和材料要求。支持保险公司与有关部门协商建立盈亏分担机制,对费率实施动态调整,实现可持续经营。加强监管引导,结合专属普惠保险的发展需要,持续完善支持措施。 三、提升普惠保险服务质效 (九)引导各类保险公司提供差异化服务。保险公司要主动承担保障民生、服务社会的责任使命,立足自身经营特点和优势,积极参与和推动普惠保险发展。支持国有保险公司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大普惠保险资源投入,扩大普惠保险覆盖广度和深度。鼓励健康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发挥专业优势,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鼓励中小保险公司深耕总部所在区域,为当地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普惠保险服务。支持再保险公司参与普惠保险风险分担。 (十)健全普惠保险管理机制。保险公司要建立普惠保险发展领导体制,董事会和管理层定期听取普惠保险发展情况,加强普惠保险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普惠保险业务牵头部门,建立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保险公司要将开展普惠保险、履行社会责任纳入经营绩效考核,大型保险公司普惠保险考核权重原则上不低于5%。加强普惠保险内控管理,确保经营行为依法合规、业务财务数据真实,及时识别和防控相关风险。 (十一)提升普惠保险服务质量。坚持自愿投保原则,依法保护普惠保险投保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保险公司要真实、准确、完整地宣传普惠保险产品,在营业场所、代理场所或自营网络平台公示服务承诺,提供便捷的承保、理赔和查询服务。适当放宽监管规定中有关短期险产品的“双录”要求。提高普惠保险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线上承保理赔能力。提供适老化和无障碍服务,方便有需要的群众。支持金融基础设施对专属普惠保险产品进行公开宣传和展示,提供集中登记和信息披露,搭建一站式投保和综合服务窗口。 (十二)规范普惠保险代理和协办。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机构代理普惠保险业务的,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专属普惠保险产品的中介费用率原则上要低于同类型其他保险产品的中介费用率。支持保险公司探索委托邮政等承担国家普遍服务义务的社会基础设施(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协助办理专属普惠保险服务。 四、优化普惠保险发展环境 (十三)加强组织保障。相关司局和各监管局要高度重视普惠保险发展,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建立完善推进普惠保险发展的工作机制。 (十四)夯实普惠保险数据基础。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依托银行保险金融基础设施,实现行业内普惠保险信息共享。依法合规推进行业数据与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及相关机构的信息共享,拓展普惠保险相关数据来源,提升普惠保险产品定价科学性,增强普惠保险风险管理能力。 (十五)积极协调争取各方支持。各监管局和保险公司要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沟通,争取将发展普惠保险纳入当地民生保障工程,给予政策和资源支持。支持地方政府通过普惠保险方式进行社会风险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鼓励保险公司与行业和社会组织、企业等合作,开发专属普惠保险产品。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普惠保险进行公益捐赠。 (十六)深入开展普惠保险教育。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普惠保险教育活动,传播正确保险知识,提升全民保险意识,形成科学、理性的保险理念。大力宣传推广普惠保险典型案例和有效做法,为普惠保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十七)深化普惠保险发展规律研究。鼓励和支持保险行业、高校、科研机构、保险社团组织等开展普惠保险理论研究,探索普惠保险发展规律,完善普惠保险政策制度,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开展国内外普惠保险经验交流,积极参与普惠保险国际规则制定,不断提升我国普惠保险的国际影响力。 五、加强普惠保险监管 (十八)完善普惠保险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包含产品种类、覆盖范围、保障情况、服务质量等多维度的普惠保险指标体系,科学反映各地区、各领域、各机构普惠保险发展情况和服务成效。对普惠保险发展情况不定期进行评估,适时向社会通报普惠保险发展成果,引导普惠保险规范有序发展。 (十九)强化普惠保险业务监管。研究将普惠保险纳入保险公司监管评价体系,进行差异化监管。健全普惠保险风险监测、防范和处置机制。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不得开展专属普惠保险业务。加大普惠保险业务监督检查力度,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严肃处理。对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视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二十)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保险公司要规范普惠保险服务内容,改进服务质量,完善消费投诉处理机制和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落实首问负责制。通过代理、协办方式开展普惠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依法承担处理保险消费纠纷的责任,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监管部门要强化普惠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督检查,及时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2024年5月29日
lg
...
金融界
2024-06-06
金融监管总局:切实改进理赔服务质效,推进依法合规“赔得满意”
go
lg
...
衔接。支持保险公司通过保险服务参与应对
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校园安全、道路安全等突发事件,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积极发展医疗责任、医疗意外和疫苗接种等相关保险。适应人口政策调整带来的变化,积极发展生育、儿童等保险,满足家庭风险保障需求。 (八)鼓励发展专属普惠保险。针对社会保险保障不足、商业保险供给缺失的领域,支持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面向特定风险群体或特定风险领域提供专属普惠保险产品和服务。专属普惠保险费率原则上应低于同等条件下其他保险产品费率。保险公司通过专属普惠保险方式参与政府组织的保障项目的,可适当简化投保手续、理赔流程和材料要求。支持保险公司与有关部门协商建立盈亏分担机制,对费率实施动态调整,实现可持续经营。加强监管引导,结合专属普惠保险的发展需要,持续完善支持措施。 三、提升普惠保险服务质效 (九)引导各类保险公司提供差异化服务。保险公司要主动承担保障民生、服务社会的责任使命,立足自身经营特点和优势,积极参与和推动普惠保险发展。支持国有保险公司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大普惠保险资源投入,扩大普惠保险覆盖广度和深度。鼓励健康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发挥专业优势,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鼓励中小保险公司深耕总部所在区域,为当地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普惠保险服务。支持再保险公司参与普惠保险风险分担。 (十)健全普惠保险管理机制。保险公司要建立普惠保险发展领导体制,董事会和管理层定期听取普惠保险发展情况,加强普惠保险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普惠保险业务牵头部门,建立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保险公司要将开展普惠保险、履行社会责任纳入经营绩效考核,大型保险公司普惠保险考核权重原则上不低于5%。加强普惠保险内控管理,确保经营行为依法合规、业务财务数据真实,及时识别和防控相关风险。 (十一)提升普惠保险服务质量。坚持自愿投保原则,依法保护普惠保险投保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保险公司要真实、准确、完整地宣传普惠保险产品,在营业场所、代理场所或自营网络平台公示服务承诺,提供便捷的承保、理赔和查询服务。适当放宽监管规定中有关短期险产品的“双录”要求。提高普惠保险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线上承保理赔能力。提供适老化和无障碍服务,方便有需要的群众。支持金融基础设施对专属普惠保险产品进行公开宣传和展示,提供集中登记和信息披露,搭建一站式投保和综合服务窗口。 (十二)规范普惠保险代理和协办。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机构代理普惠保险业务的,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专属普惠保险产品的中介费用率原则上要低于同类型其他保险产品的中介费用率。支持保险公司探索委托邮政等承担国家普遍服务义务的社会基础设施(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协助办理专属普惠保险服务。 四、优化普惠保险发展环境 (十三)加强组织保障。相关司局和各监管局要高度重视普惠保险发展,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建立完善推进普惠保险发展的工作机制。 (十四)夯实普惠保险数据基础。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依托银行保险金融基础设施,实现行业内普惠保险信息共享。依法合规推进行业数据与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及相关机构的信息共享,拓展普惠保险相关数据来源,提升普惠保险产品定价科学性,增强普惠保险风险管理能力。 (十五)积极协调争取各方支持。各监管局和保险公司要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沟通,争取将发展普惠保险纳入当地民生保障工程,给予政策和资源支持。支持地方政府通过普惠保险方式进行社会风险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鼓励保险公司与行业和社会组织、企业等合作,开发专属普惠保险产品。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普惠保险进行公益捐赠。 (十六)深入开展普惠保险教育。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普惠保险教育活动,传播正确保险知识,提升全民保险意识,形成科学、理性的保险理念。大力宣传推广普惠保险典型案例和有效做法,为普惠保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十七)深化普惠保险发展规律研究。鼓励和支持保险行业、高校、科研机构、保险社团组织等开展普惠保险理论研究,探索普惠保险发展规律,完善普惠保险政策制度,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开展国内外普惠保险经验交流,积极参与普惠保险国际规则制定,不断提升我国普惠保险的国际影响力。 五、加强普惠保险监管 (十八)完善普惠保险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包含产品种类、覆盖范围、保障情况、服务质量等多维度的普惠保险指标体系,科学反映各地区、各领域、各机构普惠保险发展情况和服务成效。对普惠保险发展情况不定期进行评估,适时向社会通报普惠保险发展成果,引导普惠保险规范有序发展。 (十九)强化普惠保险业务监管。研究将普惠保险纳入保险公司监管评价体系,进行差异化监管。健全普惠保险风险监测、防范和处置机制。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不得开展专属普惠保险业务。加大普惠保险业务监督检查力度,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严肃处理。对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视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二十)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保险公司要规范普惠保险服务内容,改进服务质量,完善消费投诉处理机制和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落实首问负责制。通过代理、协办方式开展普惠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依法承担处理保险消费纠纷的责任,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监管部门要强化普惠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督检查,及时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2024年5月29日
lg
...
金融界
2024-06-06
金融监管总局:确保人民群众“买得到”“买得起”保险
go
lg
...
衔接。支持保险公司通过保险服务参与应对
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校园安全、道路安全等突发事件,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积极发展医疗责任、医疗意外和疫苗接种等相关保险。适应人口政策调整带来的变化,积极发展生育、儿童等保险,满足家庭风险保障需求。 (八)鼓励发展专属普惠保险。针对社会保险保障不足、商业保险供给缺失的领域,支持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面向特定风险群体或特定风险领域提供专属普惠保险产品和服务。专属普惠保险费率原则上应低于同等条件下其他保险产品费率。保险公司通过专属普惠保险方式参与政府组织的保障项目的,可适当简化投保手续、理赔流程和材料要求。支持保险公司与有关部门协商建立盈亏分担机制,对费率实施动态调整,实现可持续经营。加强监管引导,结合专属普惠保险的发展需要,持续完善支持措施。 三、提升普惠保险服务质效 (九)引导各类保险公司提供差异化服务。保险公司要主动承担保障民生、服务社会的责任使命,立足自身经营特点和优势,积极参与和推动普惠保险发展。支持国有保险公司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大普惠保险资源投入,扩大普惠保险覆盖广度和深度。鼓励健康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发挥专业优势,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鼓励中小保险公司深耕总部所在区域,为当地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普惠保险服务。支持再保险公司参与普惠保险风险分担。 (十)健全普惠保险管理机制。保险公司要建立普惠保险发展领导体制,董事会和管理层定期听取普惠保险发展情况,加强普惠保险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普惠保险业务牵头部门,建立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保险公司要将开展普惠保险、履行社会责任纳入经营绩效考核,大型保险公司普惠保险考核权重原则上不低于5%。加强普惠保险内控管理,确保经营行为依法合规、业务财务数据真实,及时识别和防控相关风险。 (十一)提升普惠保险服务质量。坚持自愿投保原则,依法保护普惠保险投保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保险公司要真实、准确、完整地宣传普惠保险产品,在营业场所、代理场所或自营网络平台公示服务承诺,提供便捷的承保、理赔和查询服务。适当放宽监管规定中有关短期险产品的“双录”要求。提高普惠保险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线上承保理赔能力。提供适老化和无障碍服务,方便有需要的群众。支持金融基础设施对专属普惠保险产品进行公开宣传和展示,提供集中登记和信息披露,搭建一站式投保和综合服务窗口。 (十二)规范普惠保险代理和协办。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机构代理普惠保险业务的,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专属普惠保险产品的中介费用率原则上要低于同类型其他保险产品的中介费用率。支持保险公司探索委托邮政等承担国家普遍服务义务的社会基础设施(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协助办理专属普惠保险服务。 四、优化普惠保险发展环境 (十三)加强组织保障。相关司局和各监管局要高度重视普惠保险发展,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建立完善推进普惠保险发展的工作机制。 (十四)夯实普惠保险数据基础。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依托银行保险金融基础设施,实现行业内普惠保险信息共享。依法合规推进行业数据与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及相关机构的信息共享,拓展普惠保险相关数据来源,提升普惠保险产品定价科学性,增强普惠保险风险管理能力。 (十五)积极协调争取各方支持。各监管局和保险公司要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沟通,争取将发展普惠保险纳入当地民生保障工程,给予政策和资源支持。支持地方政府通过普惠保险方式进行社会风险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鼓励保险公司与行业和社会组织、企业等合作,开发专属普惠保险产品。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普惠保险进行公益捐赠。 (十六)深入开展普惠保险教育。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普惠保险教育活动,传播正确保险知识,提升全民保险意识,形成科学、理性的保险理念。大力宣传推广普惠保险典型案例和有效做法,为普惠保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十七)深化普惠保险发展规律研究。鼓励和支持保险行业、高校、科研机构、保险社团组织等开展普惠保险理论研究,探索普惠保险发展规律,完善普惠保险政策制度,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开展国内外普惠保险经验交流,积极参与普惠保险国际规则制定,不断提升我国普惠保险的国际影响力。 五、加强普惠保险监管 (十八)完善普惠保险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包含产品种类、覆盖范围、保障情况、服务质量等多维度的普惠保险指标体系,科学反映各地区、各领域、各机构普惠保险发展情况和服务成效。对普惠保险发展情况不定期进行评估,适时向社会通报普惠保险发展成果,引导普惠保险规范有序发展。 (十九)强化普惠保险业务监管。研究将普惠保险纳入保险公司监管评价体系,进行差异化监管。健全普惠保险风险监测、防范和处置机制。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不得开展专属普惠保险业务。加大普惠保险业务监督检查力度,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严肃处理。对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视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二十)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保险公司要规范普惠保险服务内容,改进服务质量,完善消费投诉处理机制和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落实首问负责制。通过代理、协办方式开展普惠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依法承担处理保险消费纠纷的责任,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监管部门要强化普惠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督检查,及时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2024年5月29日
lg
...
金融界
2024-06-06
上一页
1
•••
11
12
13
14
15
•••
58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美突传重大消息!英媒: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派“高级特使”出席特朗普就职典礼
lg
...
特朗普传来两则大消息!就职典礼后的几个小时内 特朗普将做这些大事
lg
...
中美重磅表态!中国窃听了特朗普的电话 想要对美国先发制人的核打击能力
lg
...
非农数据闪瞎双眼!金价急挫超10美元、美元拔地而起 美联储或年内仅降息一次?
lg
...
4.1%!12月失业率意外下降 美联储年内只降息一次“板上钉钉”?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9讨论
#链上风云#
lg
...
5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681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811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19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