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在国际油价强势上涨的推动下,化工品价格整体走高。在此过程中,由于消费疲弱,行业利润受到严重挤压,几大化工品陷入全面亏损状态。国内化工装置纷纷增加检修,减少产出,但通过供应萎缩带来的行业利润修复空间有限。全行业陷入高库存、低利润和低开工局面。 6月中旬以来,国际油价持续回落,下游消费依旧未见明显好转,化工品价格跟随成本走弱。其中,聚酯波动幅度较大。聚酯板块主要包括PTA(5560,-6.00,-0.11%)、乙二醇和短纤3个品种。其中,PTA和乙二醇是原料,短纤为二者的下游产品。从三者的走势来看,PTA因其原料来源只有原油,所以在国际油价出现趋势性行情时,PTA价格紧跟国际油价走势;因为PTA在短纤生产中的原料占比达到85%,所以短纤价格更多与PTA保持一致;乙二醇是一种液体化工品,从其历史走势来看,价格波动大,今年在国内产能集中投放的压力下,港口库存快速回升,走势更弱。因此,上半年PTA和短纤的表现远强于乙二醇。 除了供应压力不同导致价格分化外,第二季度,PTA和乙二醇分化进一步加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成本强弱不同。PTA的主要原料PX价格一度涨至1500美元/吨附近,对应的PTA成本达到7500元/吨,PTA价格被动上涨,期货主力合约最高达到7700元/吨,仅次于2018年的高点。6月之后,国际油价回落的同时,PX价格大幅走低,PTA价格从高位持续下跌,6月上旬至7月中旬跌幅达到近33%。乙二醇原料有石脑油、乙烯、乙烷、甲醇(2589,-9.00,-0.35%)和煤炭等,其中占比较大的是石脑油一体化装置。而石脑油价格在今年表现明显偏弱,石脑油与Brent原油的价差从180美元/吨以上高位回落至最低-80美元/吨。因此,在国际油价上涨的过程中,石脑油的弱势导致国际油价涨幅未能传递至乙二醇市场,这是乙二醇涨幅明显落后于其他化工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第二季度乙二醇价格涨幅落后,6月之后的国际油价转弱,乙二醇同期跌幅也落后于PTA,波动幅度低于PTA。 前文提到PTA的原料PX价格大幅上涨,乙二醇的原料则表现明显偏弱,内在逻辑与产业自身的基本面关系不大,主要受油品市场的影响。芳烃类具有高辛烷值的特点,属于优质的调油组分,在夏季汽油调和中使用比例较高,而烯烃类组分较轻,在夏季汽油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烯烃和芳烃下游的化工品走势出现“劈叉”。其中,PTA和苯乙烯等芳烃下游产品先涨后跌,波动幅度大,乙二醇、PP、PE等烯烃类产品持续偏弱。 俄乌冲突发生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能源市场的制裁导致全球油品市场物流发生了明显改变,俄罗斯的原油出口从欧洲流向中国和印度等国家。欧洲对俄罗斯原油的进口下降导致其部分炼厂的开工率下降,欧洲高辛烷值的调油组分供应受到影响。从历史上看,美国高辛烷值调油组分对欧洲市场的依赖性较大。在欧洲产出下降的背景下,恰逢北半球夏季汽油消费高峰期,美国芳烃市场供应紧张,美亚芳烃价差急剧走高,亚洲部分芳烃货源流向美国,造成亚洲芳烃市场原来的区域平衡被打破,韩国甲苯、MX、PX和纯苯等芳烃类产品价格大幅走高,带动PTA、苯乙烯等芳烃类化工品价格走强。不过,富含乙烯、丙烯等轻质组分的石脑油作为炼油的副产品,产量与成品油同步增加,夏季调油中使用比例下降外加终端消费市场萎缩,PP、PE和乙二醇等烯烃类产品表现相对偏弱。6月之后,随着成品油裂解价差回落,调油逻辑难以支撑芳烃类产品高位运行,由此出现了成本回落导致PTA和苯乙烯领跌化工品市场的行情。 从后市来看,消费难言乐观。8月中下旬,化工品开工率往往会从低位回升,为迎接传统的“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做准备。然而,今年南方持续高温导致用电紧张,江浙、西南地区都出现工业限电保民用的情况,行业开工率受到影响下降,产业链中下游高耗能企业受影响较大。因此,截至8月中旬,化工原料至下游制造业的开工率依旧处于低位,消费环比改善的预期可能在限电结束后逐渐兑现。不过,从国内的消费情况来看,居民消费支出下滑,海外备货周期结束,内需和出口均难给出乐观预期,消费疲弱将继续拖累化工品市场。 综上所述,化工板块上半年跟随国际油价上涨,年中跟随国际油价转弱回落,走势以国际油价引导为主。受油品市场影响出现烯烃和芳烃产品的“劈叉”,整体表现是芳烃波动大于烯烃。下半年,虽然消费环比有所改善,但难以出现乐观预期,消费疲弱的局面将继续拖累化工品市场。同时,以原油为主的成本波动也将继续主导化工品市场。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