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召开,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作为嘉宾出席了以“共同富裕与普惠金融发展”为主题的浦江夜话。
金煜表示:第一,学习共同富裕理念来认识普惠金融。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一是普遍性,从共同富裕理念来看,怎么理解金融?金融的发展要让全社会各个群体普遍受益、广泛受惠,来体现金融的人民性。这些年来,从整个金融服务的覆盖度来说,得到很好的发展。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账户的拥有率、储蓄和贷款覆盖率等普惠指标都已经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如果从普惠角度来看,还可以看到很多薄弱环节。比如在中小个体经营者方面、在一些征信体系建设方面,征信档案的覆盖率大概只有12%,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有很多工作要去推进。
二是可以从包容性来理解,共同富裕非常关键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求金融工作要去关注薄弱环节。比如贫困地区、中小企业、老年客群等等,我们要从不同客户群体的真实需求,去研究金融服务的方式,防止出现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把有些客户群体挤出或者排斥。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打车软件,大家都会用了觉得非常方便,但是它会把一些不用智能手机或者不熟悉智能手机使用的群体产生在服务质量上的“贫富差别”,产生了挤出效应。从普惠概念来说,我们就要去研究这个群体的服务方式应该做怎样的调整。
第二,从普惠金融的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思考。和过去谈普惠,现在有新的特点,我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革命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等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社会也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产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中小企业成为科创、绿色等方面的重要参与者。二是从个人来看,整个人口结构在发生很大变化,城乡二元传统模式正在被打破,从农村到城市,据统计生活工作的新市民已经超过3亿人,另外我们国家老年人口60岁以上的占19%。两边加起来人口超过5.7亿,超过总人口30%。
从个人来看,我们服务的对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做好普惠金融,有“三个延伸”: 第一,从场景能力向产业能力延伸。过去普惠金融得到比较好、比较快的发展,做银行的可能比较清楚,我们很多客户是制造业、商贸企业,主要是管理他的订单、物流、资金流,通过数据模型研究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同时通过一些分散相对小额的贷款,通过大数法则来管理组合风险,非常重要的是建模能力。对产业、对行业研究比较少,但是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科创、在绿色,不完全是这个模式,不完全通过这三个流能搭建它的数据风控模型,就要求下一步在这样的环境下普惠发展,既要对过去建模的分工方式不断深化,又要加强对产业的研究,对金融机构、对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从企业要向个人延伸。过去一说普惠金融,马上想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个对吗?对,但是按照对普惠金融的理解来看,我们还必须要关注个人的客户,比如3亿新市民你怎么服务?它的特点是流动性相对比较大,工作稳定性比较弱,相关信用的积累可能不是那么完整,消费比较点状化,小而散。
第三,逐渐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去延伸。从金融可获得性来说,据统计全国乡镇以上98%都有银行了,89%的居民都有银行账户。从这样的覆盖面来说,我们基本做得基本接近全部了,下一步怎么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延伸?比如怎么和数据更加好的结合?数据资产的运用和普惠业务的发展,通过便捷安全的方式更好融合,支持普惠金融的广度深度的发展。二是与人工智能等数据相结合,从过去的风控转化为对客户的服务,千人千面个性化的服务。
以上内容,根据现场讲话录音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