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华早报报道,美国当局对一位知名美籍华人网络安全研究人员住所进行突袭,再度引发了对种族偏见执法的担忧,一些人称之为当年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专门针对中国学者的执法行动“中国行动”虽然当年不了了之,但事实上现在已经重来。
据当地媒体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土安全部的人员周五搜查了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教授王晓峰拥有的两处住宅。这些住宅位于布卢明顿和卡梅尔市,搜查是在法院授权下进行的,但执法部门并未透露行动依据。

这次突袭让美籍华人科学界开始担忧政治化调查的回归,这种调查曾对华人学者造成重大打击。
一名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的华人生物学家在匿名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表示,王晓峰案让华裔科学家“感受到更深的寒意”。
这位生物学家说:“‘中国行动2.0’一直是美国的一个讨论话题。”
中国行动的名义目标是打击中国所谓的经济间谍活动,但实际上却导致大量美籍华人学者和科学家遭到种族定性和针对,但是却几乎没有据此定罪的华人学者。
这位生物学家还表示:“未来预计会有更多华人科学家受到打击,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半导体等敏感领域工作的那些人。”
他认为称,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也可能成为打击对象。
根据一项去年7月由斯坦福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中国行动期间,美国司法部据称调查了数千名涉嫌隐瞒与中国关系的科学家。这被认为是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大量离开美国的“重要推动因素”。
多数案件因证据不足被撤销,项目于2022年被拜登上任一年后才废止。
这一行动因带来深远破坏而遭到批评,包括摧毁学术生涯、干扰科研和个人生活,尤其是在美中科研合作方面造成寒蝉效应。
根据印第安纳大学官网2021年发布的通知,王晓峰曾被计算机协会评为杰出成员。他于2004年加入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担任助理教授,博士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
通知写道:“王晓峰因其对现实系统安全分析和生物医学数据隐私的高影响力研究而知名。”
“他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陆军研究办公室及业界的资助。”
虽然这一网页仍在,但点击王晓峰在学校网站的个人资料页面时,显示的信息是:“您所查找的账户已不再是信息学院活跃用户。”
他在校信息学院的安全与隐私研究中心(SPICE)网页上仍被列为教员,并曾担任中心主任。
他的个人简介写道:“王博士的研究重点是系统安全和数据隐私,特别是在移动和云计算中的安全与隐私问题,以及人体基因组数据传播与计算过程中的隐私问题。”
根据他在软件开发平台GitHub上的个人页面,王晓峰曾主持多个关于Android和iOS安全,以及整合支付和一种名为单点登录的身份验证方法的项目。
他还是“人体基因隐私研究的先驱”,其研究回应了“现实中对生物医学数据共享和计算保护的需求”。
王晓峰近期的研究方向聚焦于数据保护以支撑人工智能,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来保护计算系统和5G网络。
根据印第安纳大学学生主导的新闻平台《Indiana Daily Student》报道,王晓峰原定在8月开始的秋季学期中指导研究生独立学习课程。
在社交平台Mastodon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马修·格林转发了有关王晓峰的相关新闻链接。他在周日发文说:“我因我们学术界的反应而感到无比沮丧。大伙《如果教授被关押了几个星期还没人知道,我们就什么也做不了。”
信息学院的教授、SPICE的另一位主任让·坎普在周一回应称:“我当时立刻注意到了,并一直在试图获取信息。我被告知他目前在美国,尚未被指控任何罪名,而且一切安好。在这种法律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不愿与人交谈,我完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