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中国通缩压力挥之不去!会重蹈日本覆辙吗?为何对更大胆刺激犹豫不决?

2024-11-11 15:01:49
风起
FX168编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2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中国10月消费者价格小幅上涨,但工厂出厂价格继续下降,凸显出北京在应对通缩压力这块面临的挑战,近期已经推出系列刺激措施。

FX168财经报社(亚太)讯 中国10月消费者价格小幅上涨,但工厂出厂价格继续下降,凸显出北京在应对通缩压力这块面临的挑战,近期已经推出系列刺激措施。

根据国家统计局周六发布的数据,10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3%,低于9月的0.4%涨幅。华尔街日报调查的经济学家原本预计上涨0.4%。

此外,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升0.2%,高于9月的0.1%。非食品价格10月同比下降0.3%,比9月的0.2%降幅更大。与去年同期相比,10月食品价格上涨2.9%,低于9月的3.3%涨幅。

同时,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10月下降2.9%,连续第25个月下跌,降幅比上月的2.8%更大,也超过经济学家预测的2.6%降幅。

随着政策制定者在9月底转向更强有力的刺激措施,以恢复经济增长,通胀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出现一些稳定的迹象。然而,周六的价格数据表明,如果北京希望提振私营部门信心,将中国经济从目前的通缩趋势中解脱出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通缩压力在中国显然是持续的,”Pinpoint资产管理首席经济学家Zhiwei Zhang在评论通胀数据时说道。

作为衡量整个经济物价水平的广泛指标——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已连续六个季度处于负值,这让经济学家担忧中国可能会重蹈日本在1990年代的覆辙。当时日本的资产泡沫破裂后,缺乏政策支持导致长时间的经济停滞。

经济学家普遍欢迎当局最近的货币和房地产宽松措施,但他们认为政策制定者更应增加财政刺激,以弥补谨慎的消费者和企业不愿消费和投资留下的缺口。

至少目前,北京似乎采取去风险而非刺激增长的策略,因特朗普可能回归美国总统职位,可能导致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将冲击中国的出口这一关键增长支柱。

中国立法者周五批准一项10万亿元人民币(约1.4万亿美元)的计划,用于在未来五年内为地方政府债务再融资。一些经济学家警告称,这一债务置换计划不应被视为刺激措施,因为它并未增加政府的新增借款。

令投资者失望的是,中国立法机构并未宣布任何预期的刺激措施,如发行特别国债以补充中国银行的资本水平并支持房地产行业。财政部长蓝佛安周五表示,在这些方面会有所努力,但未提供更多细节。

“市场急切地等待潜在财政刺激的细节,”Zhiwei Zhang表示,规模很重要,但结构也同样重要。“针对消费侧的刺激会更有效地推动国内需求,并避免加剧产能过剩问题。”

巴克莱经济学家表示,北京仍有时间观察特朗普政策的初步走向,并评估其对中国增长的影响,然后再做出政策响应。

“我们一直认为,由地方政府而非中央政府来负责解决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反映了政府对道德风险和财政纪律的长期关注,”巴克莱经济学家在周五写道,他们还认为立法机构的克制反映出“为了应对特朗普1.0以来的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而保留政策空间”。

经济学家指出,北京对推出更大胆刺激措施犹豫的另一个原因是,官员们对早期政策举措后出现的稳定迹象变得更为乐观。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本周在讲话中表示,中国今年将实现约5%的官方增长目标。在看到北京9月底实施的刺激措施产生的积极反应后,他补充说,经济“仍具有强大的基本面”。

民间调查显示,10月中国最大开发商的新房销售额同比增长,这是今年以来首次出现,官方和民间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指标也都显示出活动的扩张。

丹麦银行中国经济学家Allan von Mehren表示,周五公布的相对有限的刺激规模意味着中国仍面临无法有效解决住房危机的风险。

“目前,有一些初步迹象表明购房者的兴趣有所增加,”von Mehren表示,“但结果仍有待观察。”

随着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开始生效,经济学家普遍预计未来几年内国内需求将增长,消费通胀将温和上升,但不足以使通胀率接近约3%的官方上限。

中国政府于周五宣布了一项新的1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4万亿美元)的方案,旨在改善受房地产行业低迷影响严重的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但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一措施的效果尚不明朗。该国7至9月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6%,低于政府大约5%的目标。

全国人大五天的会议结束后,目光将转向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明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中国的年度预算将会在后者获批。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