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香港)讯 香港《南华早报》最新撰文称,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中国寻求巩固其作为全球最大造船国的地位,在北京软实力转变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功能齐全的争议解决程序仍然是一个特殊的“痛点”。由于对中国的司法和仲裁制度缺乏了解和信心,许多外资企业以及许多内资企业在签订合同或发生纠纷后,仍选择适用英国法律并在伦敦寻求仲裁。
(来源:南华早报)
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周三(11月8日)在中国船舶工业博览会上表示,中国的造船能力和贸易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虽然需求激增,但在行业周边服务方面却远远落后。
他补充说,在中国从主要经济体向经济强国转型的过程中,保险、咨询和金融服务至关重要,但仲裁仍然是“一个特别痛处”,因为它试图赶上新加坡、纽约和伦敦等国家的步伐。 。
他说:“我们之前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是有多少船只来中国注册,我们的吞吐量增加了多少……但现在我们需要关注软实力。”
中国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本周在上海出港,这是中国造船和高端制造雄心的突破。
近年来,有关部门誓言要把中国打造成新的国际仲裁目的地,并将上海作为世界主要航运枢纽之一打造成与香港相媲美的亚太地区中心。
总部位于伦敦的航运服务提供商克拉克森 (Clarksons) 表示,中国于 8 月超越希腊,成为运营吨位最大的商业船队,运力达 2.942 亿总吨。
张守国表示,它还运输了全球近 40% 的海运货物。
上海航运交易所理事长张页在周三(11月8日)于上海举行的论坛上表示,过去几年航运业经历了大幅波动,仲裁需求不断扩大,导致争议增多。
他举例说,去年空箱短缺,今年集装箱需求低迷,导致违约事件增多,某国际货运代理公司每年处理 100 起案件。
这一需求也受到海上丝绸之路的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北京旨在加强与世界贸易联系并扩大其全球影响力的计划)的海上路线的一部分。
他还说:“这意味着经济交流增多,冲突的可能性更大,对规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对中国的司法和仲裁制度缺乏了解和信心的情况下,许多外资企业以及许多内资企业在签订合同或发生纠纷后,选择适用英国法律并在伦敦寻求仲裁。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陈波表示,中国于 1959 年成立了第一个专门处理海事争议的专业仲裁机构,即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并在国内外建立了一定的影响力。
陈称其为“国际公认的机构”,已经处理了近万起案件,并在论坛上表示,“我们处理的案件中涉及外国公司的比例相当高,约为 50%”。
该委员会现有注册仲裁员 800 余名,其中境外仲裁员 122 名,案件覆盖 3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还特别选择了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仲裁员加入我们的团队,”她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