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香港)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宏周二(1月3日)发表文章,公开称“健康码”在郑州储户抗议遭强赋红码事件中被滥用,并主张新冠降为“乙类乙管”后,健康码的合法性已不存在,应该彻底退场。
澎湃新闻周二刊出赵宏以“新冠‘乙类乙管’之后,健康码还有必要存在吗?”为题的文章指出,在2022年12月13日中国官方宣布正式下线“行程码”时,“健康码”的存废就不断被提起。而健康码使用频率显然比行程码更高,早已成为疫情3年来人们的“新型身分标识”。
文章提到,最初因为防疫需要,健康码在信息搜集上几无任何阻力,公众也表现得相当配合。但健康码在收集上表现出的“无差别全员收集、实时收集、事无巨细、易跨平台复制转移认证、可长期保存”特点却又隐藏着个人隐私泄露和被数据监控的巨大风险。
这篇文章直指,在防疫的特殊需要下,健康码在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上,常常未能获得严格遵守。像是先前患者确诊后,官方会公布确诊前一段时间内的全部行踪轨迹,却使患者私生活图像被彻底曝光在大众视线之下,甚至招致他人肆意描摹和无端攻击,令人感叹彷佛就是在监控下“裸奔”。
文章更指出,“包括政府在内”的数据搜集者更容易“滥用数据”,也更容易根据数据结果“对人群进行数据操纵”。
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就是2022年6月发生在河南郑州的储户抗议被强赋红码事件,不仅彻底超出防疫目的,更极大毁损了个人对政府讯息收集和数据处理的信赖。而地方政府动辄对全局居民赋红黄码,还增加“弹窗”设置,更成为“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的典型代表。
这篇文章提到,在优化防疫新10条执行下,加上疫情蔓延,众人纷纷被感染,但只要不进行核酸检测,健康码却继续显示为绿码。这说明健康码已不再能作为个人健康状况的表征。加上新冠被降为“乙类乙管”,在防控手段的存废和转型问题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健康码。
文章主张,除了“疫苗接种信息”可能会在危重病人诊疗过程中为医生提供依据外,健康码的“历史使命其实已经完成”。且伴随政府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控已从应急管理转向常态化管理,健康码所依附的合法性基础已不复存在,因此也应和行程码一样从个人生活中“彻底退场”。同时,健康码退出时,所搜集的个人信息也必须被彻底删除。
文章最后说:“伴随政策变化,那些从前服务于严格防控目标的治理方式,尤其是可能存在重大隐患的措施也理应予以调整。我们也乐见未来健康码、核酸码、场所码都从公众的日常生活中退场。毕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我们的人生不能任由符码所决定。”
2022年12月26日,中国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冠病毒由此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也意味着持续近三年的新冠疫情管控方式已发生重大调整。
在实施乙类乙管后,新冠病毒传染者不再施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域,检测策略也调整为“愿检尽检”。其实就在降级管控公告发布的前一天,卫健委网站也发布说明,“从即日起,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
据健康时报报道,多位专家表示,随着调整为乙类乙管后,健康码对于疫情的管理作用已大大弱化,在其适当的时候也会退出。
“疫情之下,从理论上来说对于脆弱人群的保护是必要的,这也是目前部分养老院、医院等地还需要查验健康码绿码的原因。但是这些场所的工作人员既是社会人群,也是脆弱人群密切接触人群,所以对于局部人群健康码的管控,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并不大。”12月30日晚,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方向的一位教授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指出,目前健康码对于疫情的管理作用已基本不存在了,在其适当的时候会退出历史舞台。
在12月29日召开的“2022凤凰网财经峰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也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转移到乙类乙管以后,健康码就不存在了。
曾光在上述活动中表示:“我觉得去有些地方需要核酸检测,抗原检测,比如说到医院去,甚至登国际航班,可能还需要查一下。其他健康码的话,实际上伴随着乙类甲管转移到乙类乙管以后,我认为健康码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