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早盘,或受外部关税“豁免”消息影响,A股芯片产业链大幅回调。资料显示,聚焦半导体上游设备与材料的$半导体设备ETF(SH561980)$,开盘40分钟成交额即突破2200万元,显示有大额资金频繁交易。
根据iFinD数据,4月9日以来的4个交易日,该ETF区间涨幅将近9%,日均成交额7770万元左右,市场关注度明显。
复盘此次关税核心变动时间线,4月14日特朗普否认豁免半导体关税,称将对华加征更高税率,加剧市场不确定性。但鉴于此前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已发布新规,明确以“晶圆流片地”作为原产地判定标准,旨在一招“釜底抽薪”规避美国高关税影响,故市场多对科技主线抱有信心。
中短期来看,美国半导体设备(如应用材料、泛林集团)加税后,国内晶圆厂采购成本上升,大概率会加速转向国产设备(北方华创、中微公司)。
同时Intel的CPU涨价,AMD和国产厂商海光信息科的CPU产品也会因为性价比提升而受益,中国本土集成电路厂商或迎来进口替代窗口期。
半导体设备ETF(561980)跟踪中证半导指数,主要聚焦40只半导体上游产业链公司,包括设备、材料、及设计等环节,前十大成份股覆盖了北方华创、中微公司、中芯国际、海光信息、韦尔股份、华海清科、拓荆科技、南大光电、长川科技、中科飞测等股,合计权重比约76%,有望充分受益于国产替代加速。
2025年的关税政策变动本质是中美半导体主导权的博弈,而中国针对美国进口商品的全覆盖式关税政策,实质上重塑了市场供需天平——在半导体设备、材料等关键领域,本土厂商的性价比优势和供应链安全性进一步凸显。
以北方华创、中微公司为代表的国产设备商为例,其产品相较于美国应用材料、泛林集团等企业,不仅规避了25%-34%的额外关税成本,更因贴近本土晶圆厂需求而在技术适配性上占据先机。这种双重优势将直接转化为订单转化率的提升,预计2025年国产半导体设备采购占比有望突破40%关键节点。
当前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已进入“技术突破-市场验证-规模量产”的正向循环。一方面,美国设备进口成本上升倒逼晶圆厂加大国产设备采购力度,另一方面,规模化应用带来的现金流反哺研发,加速关键技术攻关。
因此即便短期供应链成本上升和地缘政治扰动可能为板块市场表现带来阵痛,但长期会加速国产替代与技术突破,推动成熟制程设备市占率提升和高端技术自主化,利好半导体设备长期表现。
对板块感兴趣的朋友或许可以逢机低位介入半导体设备ETF(561980),以此避开科技板块前期过高的涨幅,以更低成本埋伏下一轮反弹。
作者:三好金融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