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ESG理念从早期基于宗教教义的道德观念融入于商业活动,到责任投资的兴起,再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面推广,最终形成目前的全面可持续金融实践。ESG的概念于2004年获得高度关注,从2006年联合国成立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开始,ESG投资逐渐获得全球的广泛认可,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的主流投资策略。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追求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我国也紧跟国际市场的ESG发展趋势,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家园,积极推动ESG的发展。
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是对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健康福祉有巨大影响的重要产业。目前,我国的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一方面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就业保障以及公共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其在环境责任等可持续发展方面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的绿色发展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的公司有责任提高整体的ESG治理水平,推动ESG的发展。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的公司愈加重视绿色发展,将绿色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全过程,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ESG实践的效果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联洲信评(UCCR)ESG专项小组基于2021-2023年度的评级结果进行分析比对,研究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整体ESG水平的发展和变化。
ESG评级结果对比
联洲信评(UCCR)ESG专项小组通过对企业官网及巨潮资讯网等来源披露的ESG相关报告的情况进行统计,截至2024年9月5日,A股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主动披露2023年度ESG相关报告的上市公司有134家,主动披露2022年度ESG相关报告的上市公司有123家,主动披露2021年度ESG相关报告的上市公司有57家, 2023年度同比增长8.94%,2022年度同比增长115.79%,可以看出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上市公司对ESG治理及相关信息披露的日益重视,但2023年度ESG报告披露比例增速对比上一年明显放缓,且目前总体披露比例仍仅为37.85%,有很大提升空间。
(UCCR)ESG专项小组以此为样本,结合联洲信评ESG评级模型及标准,对A股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上市公司三年的ESG绩效进行综合分析。
由于目前上市公司ESG信息仍以自愿披露为主,缺乏规范格式,部分公司披露的ESG相关数据不完整,降低了ESG相关议题讨论的可比性。以下评级结果是以上市公司披露的ESG相关报告和年度公司年报等公开信息为数据来源,评级信息存在不充分等局限性。联洲信评不对评级报告所记载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作任何保证,评级结果不作为任何投资决策依据,仅作为基本参考。
总体评级结果对比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发布2021年度-2023年度ESG报告的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的上市公司中,获得AAA评级的公司数量均为0,2021-2022年度 ESG评级结果主要分布在BBB、BB、B之间,2023年度ESG评级结果则主要分布在A、BBB、BB之间。2023年度新增4家获评AA级的公司,此前两年没有公司获评AA级;2023年度获评A级的公司有33家,占比比2022年上升23.82%;2023年度获评BBB级的公司有57家,占比比2022年上升23.84%;2023年度获评BB级的公司占比对比2022年度基本持平;2023年度获评B级的公司有10家,占比比2022年下降31.56%;2023年度获得CCC评级的公司仅有1家,占比比2022年度下降16.32%;三年评级中获得CC及以下评级的公司数量均为0。可以看出,2023年度被评级的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上市公司ESG治理的整体发展水平比前两个年度的评级有显著提升,总体水平较高。这主要原因是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ESG建设的重视及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ESG实践及ESG披露的质量,上市公司的ESG评级有了显著提高。
图1: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上市公司ESG评级结果对比(家)
图2: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上市公司ESG评级结果对比(占比)
总体分数对比
通过分析发布2021-2023年度ESG报告的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上市公司的ESG得分情况可知:2023年度上市公司获评ESG总分的中位数为64.69,上四分位数为70.42,下四分位数为57.95,四分位差为12.46;2022年度上市公司获评ESG总分的中位数为48.54,上四分位数为56.24,下四分位数为42.19,四分位差为14.05;2021年度上市公司获评ESG总分的中位数为50.39,上四分位数为60.33,下四分位数为45.42,四分位差为14.91,总体上2023年度ESG总分比起前两年有所上升。
而E(环境)、S(社会)、G(公司治理)这三个子类的得分的中位数在2023年度分别为27.70、61.59和80.00, 其中E(环境)的中位数对比2022年度略有回升,但对比2021年度仍下降了18.41%,而S(社会)、G(公司治理)维度的中位数则显著高于前两年。
图3: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ESG得分中位数对比
进一步分析发现,受评的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上市公司中,2021-2023年度离散程度最高的议题均为E(环境),且离散程度呈上升趋势,四分位差分别为26.30(2021年)、28.26(2022年)和40.68(2023年),最低的是G(公司治理)子项,四分位差为12.15(2021年)、12.43(2022年)和11.19(2023年)。由此可以看出,近三年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的上市公司G(公司治理)方面的治理水平整体比较完善,公司间治理水平差距也较小;而在E(环境)方面的建设整体处于较差的水平,且公司间建设水平差距仍在持续扩大。未来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的上市公司应更加关注E(环境)的建设,提高ESG建设的整体效果。
图4: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ESG得分四分位差对比
按公司规模评级结果对比
根据公司规模分析,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的上市公司中,2021-2023年度中评级最高的公司均为大型公司,但新增ESG相关报告最多的亦为大型公司。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中主动披露2022年度ESG相关报告的大型上市公司有85家,主动披露2023年度ESG相关报告的大型上市公司有112家,同比增长31.76%;主动披露2022年度ESG相关报告的中型上市公司有36家,主动披露2023年度ESG相关报告的中型上市公司有20家,同比减少44.44%;主动披露2023年度ESG相关报告的小型上市公司与2022年持平。
图5:按公司规模划分的ESG报告数量对比(家)
进一步分析,在发布ESG报告的大型上市公司中,评级为AA级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增加了3.57%;评级为A级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增加了23.82%;评级结果为BBB的公司占比比2021年度增加了20.78%;级别在BB级的公司占比比2021年度减少了3.56%;级别在B级的公司占比比2021年度减少了25.80%;级别在CCC级的公司占比比2021年度减少了18.82%。整体上,2023年度大型上市公司的ESG评级结果对比前两年有明显上升。
图6:大型上市公司ESG评级结果对比(占比)
在发布ESG报告的中型上市公司中,2023年度评级结果为A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增加了20.00%;评级结果为BBB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增加了36.11%;级别在BB级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减少了7.22%;级别在B级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减少了40.00%;级别在CCC级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减少了8.89%。整体上,2023年度中型上市公司的ESG评级结果对比前两年亦有明显上升。
图7:中型上市公司ESG评级结果对比(占比)
按公司性质评级结果对比
根据公司性质分析,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的上市公司中,主动披露2022年度ESG相关报告的国有上市公司有31家,主动披露2023年度ESG相关报告的国有上市公司有30家,同比减少3.22%;主动披露2022年度ESG相关报告的民营上市公司有78家,主动披露2023年度ESG相关报告的民营上市公司有88家,同比增长12.82%;主动披露2022年度ESG相关报告的外资上市公司有14家,主动披露2023年度ESG相关报告的外资上市公司有16家,同比增长14.29%。
图8:按企业性质划分的ESG报告数量对比(家)
进一步分析,在发布ESG相关报告的国有上市公司中,2023年度评级结果为A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增加了30.00%;评级结果为BBB级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增加了30.32%;评级结果为BB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减少了5.70%;评级结果为B级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减少了35.27%;评级结果为CCC级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减少了19.35%,占比下降为零。整体上,2023年度国有上市公司的ESG评级结果对比前两年有明显上升。
图9:国有上市公司ESG评级结果对比(占比)
在发布ESG报告的民营上市公司中,2023年度评级结果为AA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增加了4.55%;评级结果为A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增加了20.31%;评级结果为BBB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增加了23.66%;评级结果为BB级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减少了3.91%;评级结果为B级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减少了29.08%;评级结果为CCC级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减少了15.53%。整体上,2023年度民营上市公司的ESG评级结果对比前两年亦有明显上升。
图10:民营上市公司ESG评级结果对比(占比)
在发布ESG报告的外资上市公司中:2023年度评级结果为A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增加了31.25%;评级结果为BBB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增加了9.82%;级别在BB级的公司占比比2022年度增加了10.71%;级别在B级的公司占比比2021年度减少了37.50%;级别在CCC级的公司占比2022年度下降14.29%。整体上,2023年度外资上市公司的ESG评级结果对比前两年亦有明显上升。
图11:外资上市公司ESG评级结果对比(占比)
总结
本文对比分析披露了2021-2023年度ESG相关报告的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上市公司的ESG表现。整体上,2023年度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上市公司的ESG披露端对比2021年度和2022年度有所提升但增速放缓,ESG治理端的表现提升明显,最高的评级由A提升至AA,大部分公司的评级结果上升为A、BBB和BB,B、CCC评级的占比则大幅下降,但总体来看E(环境)议题的治理水平仍较低,甚至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的ESG综合管理水平有待完善,未来还需要加强相关投入,提高整体的ESG治理水平。
作者:联洲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