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当升科技”)于2024年3月31日发布的年报显示,公司全年营业收入75.93亿元,同比锐减4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72亿元,同比下滑75.48%。这一数据创下公司近三年业绩最大降幅。作为国内锂电正极材料领域的头部企业,当升科技在董事长陈彦彬的带领下,正经历行业周期波动与战略调整的双重考验。
业绩滑坡:海外市场动荡与行业竞争加剧
从财务数据来看,当升科技2024年的营收与净利润同比降幅均超过市场预期。对比2023年营收151.27亿元、净利润19.24亿元的业绩,2024年两项核心指标近乎“腰斩”。年报披露,公司主要受到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客户Northvolt Ett AB破产导致坏账计提,以及国内磷酸铁锂材料价格战加剧等多重冲击。
分业务板块看,当升科技的主营产品高镍三元材料、磷酸(锰)铁锂等正极材料在2024年面临需求萎缩。海外市场曾是公司的重要增长引擎,但受欧洲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车企去库存等因素影响,国际客户销量占比显著下滑。与此同时,国内动力电池行业产能过剩导致正极材料价格持续走低,叠加锂盐价格剧烈波动,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
成本端的数据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公司营业总成本72.03亿元,虽同比减少43.76%,但毛利率仍从2023年的16.82%降至12.38%。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达3760.89万元、2.1亿元,反映出市场拓展难度加大与内部管理成本刚性上升的矛盾。
管理层应对:陈彦彬的博士团队与技术突围
面对业绩压力,董事长陈彦彬领导的博士级管理团队正加速推动技术革新与客户结构调整。作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陈彦彬自2020年掌舵以来,持续强化公司“三院一部两中心”研发体系。2024年,当升科技在超高镍材料、固态电池电解质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申请专利数量保持行业领先。
客户结构方面,公司正从单一依赖动力电池市场向储能、小型动力等多元场景拓展。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磷酸(锰)铁锂材料已覆盖近百家客户,并在储能领域实现批量供货。尽管短期业绩承压,但研发投入占比仍维持在3%以上,研发人员规模同比扩大15%,为后续技术转化奠定基础。
在产能布局上,当升科技通过子公司江苏当升、常州当升等基地优化生产节奏,全年存货周转率同比提升12%。同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15.98亿元,同比增长30.7%,显示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陈彦彬在年报中强调:“行业阵痛期正是检验企业内功的关键时刻,当升科技将坚持技术引领,夯实核心竞争力。”
未来战略:固态电池赛道与资源整合破局
对于2025年的发展规划,当升科技在年报中释放出两大战略信号。其一,加码固态电池材料研发。公司已开发出纳米级固态电解质材料,并与多家车企、电池厂商建立联合实验室。陈彦彬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可能提前,当升科技的技术储备可满足未来3-5年的市场需求。”
其二,强化上游资源协同。2024年,公司与矿冶集团等股东方深化合作,通过参股、长协等方式锁定锂、镍资源供应。年报披露的“资源布局战役”计划,拟在2025年建成从矿产到材料的一体化供应链,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盈利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当升科技在年报中宣布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元,分红总额1.01亿元,占净利润的21.47%。这一举措既维护了股东利益,也传递出管理层对长期发展的信心。在行业洗牌加速的背景下,陈彦彬团队能否带领当升科技穿越周期,将取决于技术转化效率与全球市场开拓的双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