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同步发布公告,宣布通过定向增发A股股票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募资总额分别为1050亿元、1650亿元、1200亿元和1300亿元。其中,财政部以现金方式全额认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新发股份,并包揽交通银行、邮储银行超九成的新增股份,合计出资规模达5000亿元。此次注资是财政部通过发行首批5000亿元特别国债完成,标志着国有大行资本补充计划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资本补充压力与实体经济需求的双重驱动
近年来,银行业面临的内外部压力持续加大。截至2024年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降至1.52%,创历史新低,其中国有大行净息差连续四个季度下滑至1.44%。利润空间的收窄导致银行通过利润留存补充资本的渠道受阻。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领域风险显现,银行资产质量管控压力上升,进一步加剧了资本补充的紧迫性。
国有大行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承担着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职责。然而,资本充足率是制约其信贷扩张能力的核心因素。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20%、14.48%、10.24%、9.56%,虽高于监管最低要求,但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仅超出1.74和1.56个百分点,安全边际相对有限。此次注资将显著提升四大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其加大基础设施、制造业升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奠定基础。
从政策导向来看,此次注资是国家“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思路的具体实践。2024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已明确将推动六家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旨在巩固其稳健经营能力。此次四大行率先落地,既是对政策部署的响应,也是平衡资本约束与实体经济需求的必要举措。
溢价定增传递市场信心与长期价值
此次四大行的定增方案均采用溢价发行策略。以3月28日收盘价为基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定增价格分别溢价10%、8.8%、18.34%和21.54%。这一溢价幅度不仅体现了财政部的支持力度,也向市场传递了国有大行长期价值被低估的信号。
从市场效应看,资本补充将直接增强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意味着银行在应对信用风险、市场波动时具备更强的损失吸收能力,从而提升经营稳健性。此外,注资后银行的信贷杠杆空间将进一步打开。据测算,5000亿元注资若以8倍乘数效应计算,可撬动约4万亿元信贷增量,重点投向“五篇大文章”领域,包括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国家战略方向。
市场对此次注资的反应积极。3月31日,银行板块盘中上扬,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股价涨幅近3%。分析认为,溢价发行不仅强化了政策层对银行体系稳健性的信心,也有助于修复长期处于低位的银行股估值。财政部作为战略投资者,其持股锁定5年的安排进一步表明注资并非短期行为,而是着眼于银行高质量发展和投资者长期回报的布局。
此次注资行动是国有大行时隔15年后的新一轮资本补充,与此前以风险化解为主的注资不同,本轮更聚焦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潜能。在息差承压、盈利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财政部通过特别国债注资,既为银行化解资本约束提供了关键支持,也为经济行稳致远注入了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