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齐发公告,拟向特定对象定向增发A股股票,合计募资5200亿元。其中,财政部作为核心认购方,包揽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全部新增股份,并参与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九成以上定增,总出资额达5000亿元。此次注资规模创历史新高,远超1998年四大行剥离坏账时的专项注资,彰显政策层面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强力托底意图。本次定增的亮点在于溢价发行,反映市场对国有大行长期价值的认可。那么,此次资本夯实的战略深意何在?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深层布局
此次注资不仅是短期资本补充,更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深层布局。根据东北证券的研究报告,此次定增直接提升四大行核心资本占比,为长期稳定分红提供保障。2020年后,国有行分红率持续高于核心一级资本内生增速,导致资本内生比例下降。此次定增通过外源性资本补充,优化了资本结构,增强了银行的盈利韧性。尽管短期股息率小幅回落,但资本夯实后,长期分红稳定性更受关注。此次财政部注资或标志着国有银行体系从“被动防风险”转向“主动扩能力”的新阶段。
化解债务风险,撬动信贷杠杆
资本充足率高的银行补充资本后,信贷增速可提升15%-20%。此次注资不仅增强了四大行的风险抵御能力,还为信贷扩张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当前经济复苏的背景下,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支持国家战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基建、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战略领域,将成为信贷投放的重点方向。例如,交通银行计划加大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邮储银行拟强化乡村振兴领域布局。通过资本杠杆效应,此次注资有望撬动万亿级信贷增量,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优化资本结构,稳定分红预期
此次定增直接提升核心资本占比,为长期稳定分红提供保障。尽管短期股息率小幅回落,但资本夯实后盈利韧性增强,长期分红稳定性更受关注。此次财政部注资或标志着国有银行体系从“被动防风险”转向“主动扩能力”的新阶段。短期市场或聚焦股息率波动,但中长期看,资本夯实与信贷扩张将形成“稳增长—提收益—促分红”正向循环。投资者可借道金融地产ETF、银行ETF华夏、港股通金融ETF等工具,把握政策红利与估值修复机遇,布局经济复苏主线下的确定性机会。
政策协同强化,剑指“金融强国”战略
此次定增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行5000亿特别国债支持大行补资本”一脉相承,凸显国家通过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巩固金融体系稳定的决心。资金将重点投向基建、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助力经济结构转型。例如,建行明确将注资用于支持“五篇大文章”,中行则强调提升全球竞争力。财政部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既稳定国有资本主导地位,又通过“溢价梯度设计”平衡中小股东利益,缓解市场对银行股估值下行的担忧。
未雨绸缪,应对未来挑战
当前银行净息差收窄、利润增速放缓,通过外源性资本补充可缓解内源造血压力,避免因资本不足制约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满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提前为潜在风险预留“安全垫”。此次注资属于“未雨绸缪”的前瞻性安排,有助于四大行夯实资本基础,优化资本结构,提升稳健经营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
综上所述,四大行溢价发行定增,不仅是资本补充的短期举措,更是金融供给侧改革、化解债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的深层布局。此次注资标志着国有银行体系从“被动防风险”转向“主动扩能力”的新阶段,为经济复苏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