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金融专家建议:美联储应建立紧急计划,以便在规模达29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市场爆发危机时,强制平仓高杠杆对冲基金交易。
当前对冲基金在美国国债基差交易(利用国债现货与期货的微小价差套利)上的押注高达1万亿美元。若这些头寸被迫恶性平仓,不仅会瘫痪国债市场,还将波及其他金融领域,要求美联储进行干预以确保金融稳定。就像2020年3月新冠危机时,美联储被迫在几周内狂买1.6万亿美元国债救市那样。
芝加哥大学Anil Kashyap、前美联储理事Jeremy Stein等四位学者在布鲁金斯学会报告中提出:采用“对冲式购债”替代传统QE是一种更好的介入方式:当美联储需要干预时,在购买国债的同时卖出等量期货合约对冲(既注入流动性又避免扭曲期限溢价);这种方法“可以成为美联储政策工具包的一个有价值的补充”。针对性解决基差交易风险——目前该交易规模已达2020年时的两倍(约1万亿美元),且集中在不到10家对冲基金手中。
如果对冲基金需要迅速平仓,危险在于债券交易商可能无法处理突然出现的巨大交易量。当美联储不得不在2020年进行干预时,基差交易总额约为5000亿美元,仅为今天的一半。作者们写道:“为了减轻交易商的压力,美联储采取购买美国国债并通过出售期货来抵消这种购买,这就足够了。”
通过这种“基差购买工具”,就可以避免对交易商造成挤压,以免扰乱其它市场活动——比如为美国国债提供二级市场流动性,以及在回购协议市场中充当中介。
该文件承认,“救助对冲基金”将引发道德风险等问题,该机制的存在可能会鼓励对冲基金承担更多风险。但Stein说,“比较的基础不应该是‘没有道德风险’。”
这是因为2020年直接购债的案例已成为美联储政策记录的一部分。单纯购买国债会带来自身成本。这会消除国债市场的“期限”,因为美联储购买的是随时间到期的证券并创造银行准备金,而准备金需支付隔夜利率。作者强调,这可能模糊金融稳定操作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界限。
他们指出,美联储大规模购债的成本还体现在该央行向财政部上缴利润的减少。美联储仍在缩减其2020-2022年期间实施的量化宽松购债规模。
Kashyap在周二的记者电话会上表示:“购债是一种不够优雅的操作方式。” 他补充道:“购买行为很像量化宽松,并可能影响期限溢价,这里的期限溢价指投资者持有长期证券相对于滚动持有短期证券所要求的额外收益。”
作者建议拍卖捆绑式基差组合包,一级交易商需同时提交拟出售的现货证券和拟购买的期货合约。美联储可为这些组合包设定最低投标价——通过强制对冲基金接受折价惩罚来限制道德风险。
四位专家表示,新提议的做法明确区分了市场支持与货币政策驱动的量化宽松(QE)。另一优势是该工具本质上可自我清算——无需考虑未来债券出售时点或新量化紧缩计划,还能保护美联储免受利率风险影响。
作者还认为,基差购买工具与“当前公开市场操作并非大相径庭”。美联储已通过常备便利或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回购交易。论文指出,由于基差交易涉及即期买入和远期卖出,其“概念上与回购交易非常相似”,唯一区别在于买卖双方交易对手不同。
作者写道,这种新工具的合法性“是个重要问题,但超出本文讨论范围”。
近年来政策制定者提出多项改善美国国债市场运作的建议,包括调整削弱交易商能力的银行监管规定、建立美联储可直接向对冲基金放贷的常备回购便利,以及对回购融资的国债购买实施最低保证金要求。国债及回购交易的中央清算强制规定将于2026年12月31日生效。
Stein说:“对冲基金处于非常激进的位置,相对较小的基差变动就可能将它们挤出市场。交易商似乎并未做好充分准备应对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