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就此前“送车活动”引发的争议公开道歉。一个月前,周鸿祎宣布将送出100辆国产新能源车,并设置了参与门槛。然而,这一活动很快被网友批评为“拉人头”“套路多”,被认为缺乏诚意。
周鸿祎在视频中表示,活动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用户体验不佳。他虚心接受批评,并宣布剩余的80辆车将改为零门槛抽奖。
今年1月12日,周鸿祎发布视频,称粉丝数即将达到1000万,准备给粉丝送车,并征求大家送什么车、送多少辆的意见。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粉丝的热情,也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2月7日,周鸿祎公布了第一批送车的品牌为小鹏汽车。他表示,由于设置了门槛,参与人数不像黄子韬送车活动那样达到几千万,当时有几十万人报名成功,分几轮送100辆车,平均中奖率为几千分之一。
从周鸿祎的初衷来看,送车活动是为了打造企业家个人IP,与用户交朋友,倾听用户声音,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 360 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行业,这样的营销手段并不少见,通过给予用户实实在在的福利,吸引用户关注,增强用户粘性。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活动一经推出,便遭到了众多网友的吐槽。主要原因在于活动门槛过高,参与者需要完成注册、拉新、发朋友圈等一系列繁琐的任务,甚至还有传言称要购买指定产品才能获得抽奖资格。这让不少网友觉得 “门槛高”“很麻烦”“为了做任务拉用户”,原本看似豪气的福利,在网友眼中变成了 “套路营销”。
有网友直言:“这哪是送车,分明是在卖车,为了完成任务不择手段。” 还有网友调侃:“中奖概率堪比中彩票,参与活动纯粹是浪费时间。” 一时间,网络上对周鸿祎送车活动的质疑声此起彼伏,甚至登上了热搜,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话题。
周鸿祎还提到,打造企业家IP的目的就是跟用户交朋友,要面对面地倾听用户的声音。当他要公开道歉时,不少公司高管极力劝阻,认为这与他的身份不符,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周鸿祎送车事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营销活动的波折,它反映出了当下互联网营销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王道” 的观念深入人心,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流量,不惜采用各种 “套路”。从电商平台的 “砍价永远差 0.1%”,到直播带货的 “9.9 iPhone” 文字游戏,再到周鸿祎送车活动的高门槛,这些营销的本质是用最小的成本撬动最大的传播。
周鸿祎送车事件,也为互联网营销的未来方向提供了一些启示。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应该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套路,真正拿出诚意来回馈用户。规则透明、公平公正应该成为营销活动的底线,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