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格隆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谈股论金,侃天侃地,大家好,我是格隆。
今天我们聚焦一个既事关宏观经济又关乎微观个体的话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提振消费?
先给大家说一个数据:全球十大经济体中,有9个的股市都在今年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英国、法国、意大利股市是在5月创的历史新高,日本股市是在7月创的历史新高,巴西股市是在8月创的历史新高,印度股市9月创历史新高,德国股市10月创的历史新高,加拿大、新加坡股市11月创的历史新高,而美国股市就一直在创历史新高。
我们的股市9.24以来行情才有了一定的活跃。但一个不协调的数据是,10月、11月我们资本市场资金在持续外流,其中10月外流257亿美元,11月外流高达457亿美元,创下单月资金外流的最高记录。
好不容易有行情了,跑嘛?
还是在担心经济。股市可以罔顾经济基本面各种任性炒作,但要持续攀高,没有经济基本面,是万万不行的。
我们经济最核心的隐忧是什么呢?
顽固的通缩。
大家看看表征经济温度的最新数据:
2024年第三季度,综合衡量全社会物价水平的经济指标—GDP平减指数,当季同比录得-0.53%。从2023年6月开始,这个数据已经连续6个季度为负,这一轮持续时间为近20年来最长。再下跌一个季度,我们就将创下 90 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惨淡记录。
CPI和PPI呢?
11月份,CPI同比从10月的0.3%,再度回落至0.2%,已连续57个月运行在收缩通道内。PPI同比为-2.5%,自2022年10月起转负,至2024年11月,已连续26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
价格是经济的基本体温。遮掩解决不了问题,我们需要正视这个事实:我们的经济,存在着确定且顽固的通缩压力。
怎么应对?
从经济学角度,不复杂——人为、强制地提振需求。
因为几乎所有通缩的背后,都是某种程度的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而引致的供需失衡。如果没有外力强制增加需求,这种通缩的自然解决方式,最后都是以企业破产,产能出清,供给收缩,最后与需求达至新的平衡。这个过程会很痛苦,因为通缩是一个供给需求彼此互害的下沉螺旋。企业破产、供给缩减的同时,居民财富与需求也在消逝。供需重新达到平衡的唯一路径,是企业破产、茶能出清速度,要明显快过居民财富消逝的速度。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济危机。
所以,几乎所有政府,面对通缩时,都会人为干预,强制增加需求,避免全社会财富毁损的下沉螺旋。
但,增哪一块需求,却是有讲究的。
从拉动经济的需求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来看,出口是外需,投资和消费则为内需。我们应该以哪个为抓手呢?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我们能指望哪一个呢?
答案很明确,两个字:内需。
因为在可预见的时间里,外需可能不再靠谱。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都在“右转”,“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民粹主义、排外主义、保护主义浪潮迭起,几十年的全球化红利在迅速消散。而这一进程,随着2024年特朗普的再度当选,必将到得进一步强化。
尤其在美对华贸易政策上(具体请自行上网查),更为严峻的是目前不仅仅是美国,包括欧盟、沙特以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印尼、乃至俄罗斯等诸多国家都在不同方面对我方提出过加征关税。
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根据高盛的测算,美国这一个国家对我们的平均税率从目前的19.3%只提升20个百分点,都将会使我们明年的经济增速下降0.7个百分点,回到4字头的增速。
如果真提升到特朗普说的60%呢??
所以,提振需求的方向,必须,也只能是内需,也就是投资和消费。
投资能指望吗?
我们的判断是,房地产投资这个目前经济的最大拖累项,预计在短期内无法解决。根据我们的模型预测,2025年房地产行业仍将会拉低GDP增长率2个百分点,并且这种增长拖累或会持续至2030年。
政府部门投资呢?
这个我也不展开分析了。我只说一个经济学常识:政府花钱太多,往往是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公共投资与支出,是最低效的经济需求。减少公共支出,而不是扩大公共支出,才是经济增长之道。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福尔摩斯的那句名言:在排除了所有不可能以后,那个最不可能的,就是答案。
所以,救经济、止通缩的答案,剩下有且只有的一项:居民部门需求。
事实上,我们过去的经济困难,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消费萎缩导致的。
数据是,2021-2023年,消费对我们GDP贡献均值为60.4%,2024年前三季度则大幅下降至50%,单三季度,消费对GDP的贡献,仅仅29%。
到了11月,消费增速还在进一步下降。11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3%,这一增速较10月份的4.8%,大幅下降了37.5%,也比市场的预期值5.3%低了足足2.3个百分点。对比历史同期数值,3%的增速也处于历史低位,甚至低于过往5年同期均值水平4.22%。
一线城市的跌幅更为恐怖。2024年11月,北京和上海社零降幅均达到两位数,北京为-14%,上海为-13.5%。
抽丝剥茧完了,根源也找到了,剩下的,就是怎么提振居民消费了。
事实上,我们的政府也认识到了拉动居民消费的必要性。政策层面上,在12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大力提振消费”放在明年重点工作任务的第一位。
实际行动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发放消费券、实施消费补贴、推动家电市场以旧换新、稳股市、稳楼市等等。
大方向无疑无比正确——想要居民消费起来,不外乎两点:
1,让居民心里有底,不惧未来,敢消费;
2、让居民兜里有钱,不畏现在,能消费;
怎么让居民居民心里有底,不惧未来,其实不复杂,核心就是完善我们的医疗和养老保险问题,为居民的看病和养老兜底,让居民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我完全相信,只要医疗和养老有托底,没有了后顾之忧,所有人都会倾向于做月光族,快乐享受,而不会有高达45.9%的储蓄率。
从我国当前财政支出来看,社会保障支出是有相当增长空间的。以美丽国为例,2010-2020年,美国广义政府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一项占GDP的比重平均为17.5%,我们的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平均为9.6%,为美国的55%。同一时期,美国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以及相关运营、管理工作的经济事务一项占GDP的比重平均仅为3.8%,我们则平均为8.1%。
目前的财政支出,向逆周期属性的社会保障支出不算充足,缓冲居民消费需求的能力不强。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不足的情况下,又没有兜底,消费起来自然战战兢兢,包括年轻人不婚不育,根本底层逻辑或也在于此。
或许会有人问,稳股市能否让居民心里有底,提振消费?
我们对2001年至2024年11月一共13年的社零增速和同期上证指数增速做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间的相关性系数仅为0.16,这也就意味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与上证综指变化率之间相关性,很弱。
这是什么意思呢?用大白话翻译就是:股市的上涨,貌似并不会明显带动消费。
至于让居民口袋里有钱,不惧现在,能够消费,我们的建议,主要是做两件事就大概率会有明确效果。
一是帮助居民修复资产负债表,缓解居民现金流压力。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政府真金白银进入楼市,无差别购存量房收储。
政府进入楼市收储,目前做法是向开发商收储,且对收储房型有严苛要求。这实际是在救开发商,大概率治标不治本。
本是什么?是被房产套牢的居民,是严重吞噬居民现金流的贷款房。
我们的数据显示,房产占我国居民总资产的比重达到了恐怖的69%,远高于日本1990年泡沫破灭时55%的占比。
最关键,居民这69%的资产,是被套牢状态,而且会吞噬他们日常几乎所有的现金流。
过去20年多年,中国总共销售了约2.25亿套房,其中82%,也就是1.84亿套都是09年之后卖出去的。这批人还贷不过14年,没还清的人是大多数,他们日常为数不多的现金流,都要用来还贷。
在2015-2021年房价暴涨的这一轮,中国总共售出了117.3亿平方米的商品房,折合1.17亿套,占中国20年来商品房总销售数量2.25亿套的一半。尤其从2018年开始算到2021年这4年买房的人,是顶点中的顶点接盘,从买房之日起就一直被套,一直在亏。这批人买房合计71.82亿平米,折合7100万套房,占到中国有史以来销售商品房总量的1/3。
按我们的预测,楼市的拖累大致会延续到2030年。这意味着,这批套牢的“房民”,解套需要时日。如果没有政府收储对冲,他们想止损出手套现都做不到,被迫日复一日将有限的现金流填进还贷。这种情况下,居民消费要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让居民口袋里有钱,不惧现在,能够消费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大幅增加国民收入中想居民分配的比例。
我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大致在38%左右,还是有相当提升空间的。其他我们耳熟能详的经济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都在50%以上。比如,美国是68%,越南也是68%,印度是58%,俄罗斯低一点,在52%。这意味着,每创造100块钱的GDP,美国人分走68块,印度人能分走58块,我们分的是38块。
怎么让居民多分?也不复杂,最核心的,就是对居民部门大幅度减税,尤其个人所得税。
如何弥补这部分税收缺口呢?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增加对富人的税收。我们的研究显示,富人群体对社零消费的边际贡献,远低于普通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以上这些建议,做起来都有相当阻力,但还是要去做。改革开放40年,与投资和人口红利相关的那些“低垂的果实”已经被我们摘完了。未来或须以绝大的智慧与勇气,进行收入分配调整,让居民从GDP中能分到更多,让居民的医疗和养老有托底,才可能根本解决需求不足问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我是格隆,关注我,做一个清醒的人。
虽然有时太清醒了,也会伴随很多苦恼,但,我向你保证,稀里糊涂、随波逐流的代价一定会更大。(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