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央行罕见大动作!历史只出现四次,备受关注的M1口径调整终落地,背后有两大原因

2024-12-02 21:44:54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金融界12月2日消息 央行罕见大动作,备受关注的M1口径调整终于落地。据央行网站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中

金融界12月2日消息 央行罕见大动作,备受关注的M1口径调整终于落地。

据央行网站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中国人民银行将于2025年1月份数据起开始按修订后口径统计M1,预计将于2月上旬向社会公布。

背后有两大原因

与之前相比,此次M1统计口径调整纳入了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对此央行在答记者问中表示有两大原因。一是关于个人活期存款,在创设M1时,我国还没有个人银行卡,更无移动支付体系,个人活期存款无法用于即时转账支付,因此未包含在M1中。而随着支付手段的快速发展,目前个人活期存款已具备转账支付功能,无需取现可随时用于支付,与单位活期存款流动性相同,应将其计入M1。二是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应纳入M1。从国际上看,主要经济体M1统计口径大都包含个人活期性质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动性的支付工具。

11月8日,央行在《2024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1中就曾表示正在研究货币供应量统计修订的方案。当前,我国M1中只包括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这是因为过去我国居民在消费交易时主要使用现金。但是随着移动支付和手机转账业务的发展,日常生活中现金的使用大幅减少,居民活期存款成为了直接支付工具。因此应该将居民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M1统计,这也符合多数发达国家的M1统计惯例。

历史只出现四次

在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过往历史中,此前已经经历了四次调整,但主要集中在M2,M1的统计口径没有大的变化。第一次是2001年6月,央行将股票客户保证金纳入M2统计口径。第二次是2002年1月,把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中。第三次是2011年10月,央行在原有口径中新纳入了住房公积金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第四次是2018年1月,央行将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纳入M2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M1-M2剪刀差备受市场关注。M1为狭义货币供应量,占M2的20%左右,由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等五项构成。从占比来看,截至2024年10月末,单位活期存款占M1的80%以上,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占比30%,但M1走势对企业活期存款的变化最敏感,今年M1同比增速从1月的5.9%一路下降13.3个百分点至9月的-7.4%,其中企业部门活期存款的贡献下降了9.2个百分点、机关团体活期存款的贡献下滑了5个百分点。

中信证券曾在此前研报中指出,修订后的M1增速依然与地产销售高度相关,可以更好地表征经济活跃度,不过还是会受到禁止手工补息的扰动。修订后的M1-M2增速剪刀差对股票市场依然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主要是因为M1-M2增速剪刀差走高时企业盈利会好转。

财通证券在研报表示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海外经济体相比,我国M1的统计口径相对较窄,首先,我国M1不包括居民活期存款,而美国、欧洲、日本、印度、加拿大和韩国等其他国家M1中均包括居民活期存款;其次,我国M1不包括财政活期存款,而美国和日本M1都将地方政府活期存款统计在内,欧元区M1则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活期存款;最后,我国M1中没有统计非银金融机构活期存款,而美国和欧元区M1中均包括非银机构活期存款。

潘功胜发声

在今日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出席开幕论坛并致辞,潘功胜提到明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和居民综合融资成本。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重点加强对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积极推动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传导,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同时,优化货币供应量统计,将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这两项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纳入M1统计,并加强对M2等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和社会流动性的监测。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