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市场关注的化债规模终于揭晓。
据央视新闻报道,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今天(8日)审议通过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同时也明确,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蓝佛安表示近三年密集安排8.4万亿元,显著降低了近几年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规模,让地方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同时,由于法定债务利率大大低于隐性债务利率,置换后将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估算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
此次政策协同发力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本次化债主体确认为地方政府
此次议案则明确通过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来置换地方存量隐性债务,这与此前隐性债务置换方式一致。光大证券曾在研报中指出,本次化债主体确认为地方政府。会议确认并非通过央行增发债券直接下场兜底,而是沿用此前的路径,让地方继续“时间换空间”。本次化债更强化债务纪律,本轮化债或不会给地方不合理发展权。会议听取了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春耀作的关于监督法修正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草案二审稿增加每年听取和审议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等内容。
券商集体解读
对于此次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券商火速解读: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本次人大常委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以地方化债为核心的多项重磅政策。这些增量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将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保障今年底到明年年初的财政支出能力,有望带动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财政支持化债可以通过补充地方财力、增加居民和企业收入的方式,发挥财政乘数效应,带动投资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促进经济回升向好。一方面,通过增加地方债务限额、允许专项债用于化债等方式,将大大减轻地方债务压力,将原本被化债占用的资源腾出来,增强对民生、“三保”等领域的保障,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另一方面,加大化债力度有助于清理地方拖欠企业账款,提升企业经营信心和活力,提升企业收入和盈利能力。居民和企业收入预期得到改善,将有效提振消费和投资需求,进而形成正反馈,发挥财政的乘数效应。
粤开证券表示10万亿的直接资金加上2万亿债务自然到期,五年内将化解12万亿隐性债务。债务置换的意义既要看到近年来“力度最大”的规模效应,更要看到财政化债思路的重大优化以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效应。其一,直接资金规模高达10万亿,化解债务12万亿,为历次最大,体现出中央推动防范化解风险、规范债务管理、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心,有利于提振信心与预期;其二,这反映了化债思路的重大优化调整,从防风险为主转向更好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从“化债中发展”转向“发展中化债”;其三,既降低了当期地方政府化债和利息支出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能腾出更多的财政资金和精力发展经济、提供公共服务,更好落实减税降费,改善营商环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效应也要引起重视。
粤开证券提到有理由相信在一揽子举措下,中国地方政府主体从应急状态回归常态谋发展,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能力和积极性得到恢复,而这恰是改革开放四十六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秘诀。当然,化债化险不能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久久为功建立制度更为重要。下阶段要加强监测地方化债资金规范使用,还要从稳定宏观税负、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进而确定政府规模、上收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资本与债务预算、推动城投平台转型等方面从根本上防范债务风险问题。
中信建投陈果团队认为,地方政府出台一揽子化债措施,不良资产的置换和管理成为重中之重,有助于地方AMC通过资产整合和结构优化提升盈利能力。同时,城农商行作为区域金融的核心参与者,参与不良资产重组和回收,建筑装饰和环保行业将在资金回笼和资产重估下改善财务状况。
李大霄表示,6万亿远超预期,属于大手笔大气魄重大利好消息,是一场及时雨。他认为此举为各个地方政府腾出空间发展经济提供了保障,为兜底保障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消除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对于增强信心有非常立竿见影的效果,为完成今年经济主要目标并为明年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也为股票市场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