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后腰酸背痛的你,找了一个理疗师上门,聊天发现理疗师时薪超过200,一个月收入2-3万。
累得不想收拾房间的你,又找了一个保洁上门,发现她一天做几单就能轻轻松松日薪过千,而你蜗居的出租屋,是她接到最小的一单。
为什么工资这么高?
“物以稀为贵”。
如今有一个相当“扭曲”的趋势——本科毕业的大学生都喊着找不到工作,可是工厂的“缺工荒”却越来越严重了。
同样,在轰轰烈烈的AI浪潮下,写手、画师、音乐人,都在担心被AI取代,而曾经被认为最有可能被AI取代的工人,却被AI“放过”了。
零一万物创始人兼CEO李开复做客格隆汇高端访谈《格隆博士会客厅》时说到,目前来看,AI对白领的冲击明显会大于蓝领,蓝领工作确实是会安全很多。
其实要我说的话,未来十年,蓝领都会是就业最佳的大方向。
很多人可能觉得言过其辞,但这大概率却是事实。
01
这几年,在广州的中大布匹市场有一个很经典的场景——城中村的街道两边挤满了各种制衣厂的老板,排着上千米的长队,举着样衣和招工的牌子,等着被工人 “挑选”。
工厂老板对工人孜孜以求的样子,跟大多数人在职场上碰到的爱答不理的老板,太不一样。
这都是因为——缺人。
招工的老板给工人工资提了又提,还是招不到几个人,只能身段越放越低,求职市场是打工人求老板,招工市场就只有老板求工人。
近年来,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已经逐渐超过1.5——每150个岗位只有100位求职者,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缺口达到上千万人。
这也就导致,蓝领的工资逐渐水涨船高。
有报告指出,近十年来,蓝领群体收入涨幅高达225%,而白领收入同期涨幅仅30%。
2012年,白领月均收入6430元,蓝领的是2684元,前者是后者的两倍还多。
十多年过去,白领收入增长到8388元,蓝领收入增加到了6043元,差距仅剩两千元。
此消彼长,而且越来越快。
更不用说,白领之间薪资差距非常大,如果对比低端白领和蓝领,收入差价早就倒过来了。
读了那么多年书,赚钱还不如工人,是不是有点“倒反天罡”?
这话听起来好像改朝换代版的读书无用论——本科学历的你给高中学历的老板当狗,本科学历的你工资不如职高毕业的工人。
但这就是事实。
在发达国家,蓝领赚钱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什么德国水电工一次收费几百美元,在海外当电焊工实现财富自由的传闻,早在十多年前就烂大街了。
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加拿大,燃气工、汽修工、焊工等蓝领的平均时薪高于普通的办公室职员,每小时超过150人民币。
美国现在不少地方的工人时薪40-50美刀,换成人民币,两三百/小时。
玻璃大王曹德旺之前在美国开厂时曾经说,在美国,天然气、水电费、材料成本,都便宜,但就一样贵——人工。
是外国人的人力更珍贵吗?当然不是。国外的蓝领,和国内的蓝领有非常大的不同。
比如德国,不少蓝领都是本科学历。
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在德国,有大约70%的年轻人会选择上职业学校,参加职业培训,这样才能顺利找到蓝领工作。
而在能申请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中,近乎三成的学生放弃了上大学,选择职业学校。
这种对比简直就像之前的清华学生毕业卖猪蹄。
但,谁说本科毕业就不能当蓝领,清华毕业就不能卖猪蹄呢?
经济学家厉以宁曾经说,只有当蓝领阶层有机会成长为中产阶层,才能使全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
德国就是这种社会模式。
作为典型的“纺锤形”社会,德国中产阶级非常多,而在中产阶级当中,相当多都是以技工为代表的蓝领。
那么,同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离这种目标还有多远呢?
差距最大的,其实是观念。
02
大家都说,360行行行出状元,但现实是,古代讲究士农工商,现代人也有属于自己的工作等级。
坐在办公室吹空调,哪怕只是负责看仓库,那也是好工作。
在工地上风吹日晒吃糠咽菜,哪怕工资再高,都算不得好工作。
这样的观念,使得国内的劳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厉以宁口中稳固的上等劳工市场和次等劳工市场。
上等劳工市场的工作会被认为是好职业,工资高,福利好,有较多学习培训机会和逐步提拔的可能。
次等劳工市场的工作就被认为是坏职业,工资低,福利少,基本没有学习培训、向上提升的机会,一辈子从事简单劳动。
进而导致,上等劳工市场的职业很容易成长为中产阶层,而次等劳工市场的蓝领极少有机会成为中产阶层。
对应到现实中,白领往往被认为是上等劳工,而蓝领,就是毫无疑问的次等劳工。
图源:图虫创意
也正因如此,近二十年来,大家削尖了脑袋渴望成为上等劳工,想成为白领。
高等教育在这几十年间也飞速普及,大学生越来越过剩,以至于白领都不够用了。
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20年前,参加高考的学生只有613万,20年间翻了一倍还多。
大学生入学率也突飞猛涨。
1978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1.55%, 2023年就已经达到了60.2%,也就是说,现在你在路上找十个00后,就有六个是大学生。
最后表现在就业上,就是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难找。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再次创下新高,达到了1179万人,而在2000年,这一数字还只有一百万左右,20年间翻了十倍。
正如那句话,三千块钱你招不到农民工,却可以招到大学生。
因为大学生已经遍地走了,农民工反而看不到几个。
失衡的供需关系,使得大学生学历不断贬值,熟练工的手艺反而不断升值。
不怪乎近几年来,喊着要直接干保安、保洁,少走三十年弯路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第一批00后甚至开始做保洁了。
智联招聘的数据也显示,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考虑,脱去长衫,开启蓝领人生。
00后人群入职蓝领的意愿远高于其他年龄段,高达61.5%,而70后愿意当蓝领的甚至只有28.0%。
这是因为在老一辈人眼里,工作最重要的是体面,而现在的年轻人眼里,拿不到手里的钱,说得再天花乱坠都不重要。
可随着AI席卷而来,蓝领真的能让年轻人少走几十年弯路,安安稳稳到退休吗?
很难。
03
AI冲击完原画师,又冲击到了文案,又冲击了音乐人,目前AI对蓝领的冲击慢,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成本太高。
如果一家工厂想要利用AI来降本增效,首先得对工厂进行改造,接着得对流程进行设计,还得招募一些懂AI或者懂操作的人来管理。
对于大多数的工厂而言,这样的成本并不比维持原样低。
归根结底,还是人力太便宜。因此,蓝领才被AI放过了。
但这样的情况并不会持续。
随着AI逐渐进入越来越多行业,越来越多高科技卷成红海,逐渐下放。
未来蓝领的出路或许将在两个方面。
AI可以按照老板的需求精准写出大段华丽的辞藻,但却难以在老人脆弱的时候提供真正的陪伴。
AI可以按照既定程序生产不同尺寸的零件,却难以在家庭里按照需求组装各种不一样的家具。
这些要素,一是因为AI难以真正和人产生情感连接,二是因为AI难以处理不曾学习的事务并且进行实操。
结合这一点就能推测出,未来蓝领的方向,要么是情感需求的服务业,要么是操作复杂的制造业。
因此,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将会是,让工厂逐渐数字化,让蓝领逐渐高知化,而这一点的关键,就是教育。
这一点,同样也可以从德国的模式中得到答案。
在德国,高校和企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德国不少大学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也会采用“学校+企业”联合培养的教育体系。
不仅如此,德国企业给大学提供的科研经费在高校的整个研发支出中占比相当高,德国半数以上企业都和高校开展了知识与技术转让合作,对比之下,英、法两国和高校合作的企业比例只有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而国内,也已经有了这种让蓝领走向高知化的趋势。
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12所获得备案的新设专科高校,5月,教育部再次公示,拟同意设置13所公办职业本科院校。
福耀玻璃的曹德旺,斥资百亿成立“福耀科技大学”,也计划在今年开展首批次招生。
在江浙,职业教育也正在提上日程,“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与“高职五年制”,都在逐渐让蓝领,成为小城市的中流砥柱。
是技校生,也是大学生。是大学生,也是技校生。
职业本科和更多职校的出现,给了更多没那么“会读书”的人一条崭新的大道,也能让社会上的竞争更加平等。
无论会不会“读书”,只要受过教育,最终,大家都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致富。
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04
结语
最近,又一批考生即将结束苦逼的高中生涯,高考结束,也就迎来了填志愿这个命运的选择。
从古至今,国人大多认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此高职高专,一直以来都是下下之选。
在不少地方,考上本科就光耀门楣,高职高专就抬不起头。
正是大家对于学历的追捧,使得越来越多本科毕业生不得不拿着些微的工资,在各个公司中辗转当着低端白领,也使得越来越多技校生从入学开始就仿佛人生灰暗,只能陆续尝试各种服务业。
可是这样真的对吗?
随着蓝领职业有了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好的就业前景,不论是本科生还是技校生,不论是读书好还是不好,都能有更多的选择。
人生并不是从高考之后落幕,而是从高考之后才开始。(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