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对话周鸿祎:赚钱很难成高远理想,创业者没事不惹事,遇事不怕事

2024-04-19 20:32:29
格隆汇
格隆汇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希望做一个成功企业家


01生意人or企业家

周鸿祎于98年开始创业,他是中国互联网行业首批创业者、中国互联网思维的开拓者,同时也是不少人眼中的行业“破坏者”和颠覆者。

无论是在中国的企业家群体,还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周鸿祎都是一个分量极重的标志性人物。

而除了上述标签外,更吸引人关注的是,还有周鸿祎不循规蹈矩的性格和作风。

“好斗”曾经是周鸿祎身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签,与李彦宏出庭对峙,掀起与马化腾的3Q大战,和雷军、马云等一众互联网大佬“掐架”……

从当年的“好斗”到红衣大叔,再随着AI浪潮的到来,如今他也被称为AI布道师。

但对于怎么定位自己?周鸿祎则表示,首先自己是一个产品经理。因为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伟大的事业,都源于一个产品的创意。

一个企业要能成立,有的人是企业家,有的人是生意人。他称,当然希望自己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周鸿祎指出,生意人是机会驱动。只要有赚钱的机会他就会抓住,所以生意人也会很赚钱。

但企业家是能够创造一个产品,通过提供这个产品给社会、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得到回报。他能产生一个比较坚实、solid的一个商业模式。

所以企业家跟商人还是有不一样。企业家的基础一定是产品,产品的基础一定是你解决了一个让大家很痛苦、或者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给社会和其他人创造了价值。

所以这么多年一直激励自己的动力就是自我的成就感。

周鸿祎说,自己的成就感不完全是为了挣钱,因为对自己挣钱的能力倒不是很怀疑。

但是一直的一个成就感来源于小时候看的这个书啊和报纸留下的印象,就是受到硅谷的影响。

硅谷那些伟大的企业,无论是英特尔、微软,还是苹果,还有当年的Atari做游戏机的。

实际上,它都是创造了一个产品,然后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为这个社会提供了价值,这就变成了自己的一个价值观。

所以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周鸿祎认真总结道:

首先要从产品出发,所以首先是一个产品经理。

然后第二个,光做这个产品自嗨是不够的。你要真的影响很多人,要在商业上把它做成功,这样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才能去改变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所以他希望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02爱表达、爱说话的三个原因


周鸿祎称,企业家可能又分几种。

有一种属于比较沉浸的企业家,就是不太说话、不太爱表达;那么自己是属于爱表达、爱说话的一类。

之所以爱表达,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一开始自己就在互联网上创业,那互联网创立的游戏规则,当年就讲了一个叫“eyeball,眼球经济”。

就像当年张朝阳也好,马云也好,在互联网上大声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本身是你做企业的一部分,是一种宣传自己赢得支持的一种手段。

所以,互联网的企业家和传统企业家的分水岭,大概就在这。

因为很多传统企业原来他是闷声发大财,特别很多生意人,他的生意是不能为外人所知的。

因为知道了,他的生意就不一定能做得下去了。他们是利用很多信息不对称,或者利用一些独特的资源。

但互联网,首先你是为消费者服务,这是必须要公开化、透明化。

第二个,就是跟自身经历也有关系。

周鸿祎称,因为在从小做到大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挑战,比如说来自于巨头的这种绞杀等等。

然后,你发现你唯一的方式就是大声的把你遇到的问题说出来,然后来赢得公众和媒体的支持,所以,这也是被逼无奈。

第三个,自身性格。

周鸿祎表示,其实有自己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但是他更喜欢的思考方式就是公开的把自己想法讲出来。

他觉得一个想法在心里觉得想的很成熟的时候,并不见得真的把它想通了。要能很好的像讲课一样把它表达出来,它实际上是一个对自我想法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

周鸿祎说,这也是他个人自我学习的一个方式。

讲的过程中,自己可能会遇上讲不下去,遇上磕绊了,那说明这个想法还有问题。

实际上在讲和跟人沟通的过程中,自己也能产生了很多灵感,那同时也需要别人给到很多反馈,有正向的,觉得被说服了;也有负向的,比如说给自己一些挑战。

那这些挑战的这些想法,会促使去调整自己的说法。

周鸿祎表示,最近几年,感觉就是除了做企业之外,自己很多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包括一些个人的经历,对很多中小企业、很多年轻的创业者,甚至对职场里比较迷茫的年轻人,还有比如说在大学里学习或者毕业不知道怎么找工作的大学生可能会有些帮助。

所以他愿意把这些想法分享出来,这也是他比较喜欢爱说话的一个原因。


03年轻人要勇于表达、不怕犯错


周鸿祎称,前两天刚跟马未都做了次交流,俩人有很多观点很像。

“你不觉得我们中国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啊,就是我们不太鼓励公众表达的。我们总是说谦虚低调、言多必失,然后沉默是金,说话要注意……”

“但是呢,比如说我们学的功课叫语文,“语文”——语就是说话,文就是写作。那如果你不会说,实际上这个表达能力就掉了一半。”

周鸿祎称,公众表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你去面试,你需要表达;你去融资、去向资市场去做路演,包括你做产品,你也需要表达。

为什么有的人产品界面做的这么差?就是因为他缺乏跟用户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周鸿祎觉得年轻人应该最大的成优势是:不怕犯错,因为没有包袱;也不要怕说错话。

最怕的是说错了话,自己不知道说错了,更可怕的是明知道自己说错了,还很固执,非要去抬杠。这两个是必须要避免的。

但是,有的时候口无遮拦会成为一个优势。比如说,在团队沟通管理的过程中,这样会显得非常简单。

周鸿祎谈到前两天在网上专门讲了一个免费的公开课,叫“如何讲演”。

实际上,就是如何公开表达。

你看国外乔布斯也好,马斯克也好,扎克伯格、比尔盖茨……哪一个不是个性张扬?

个性张扬不一定有创造力,但是个性像小绵羊一样的人,他一定没有创造力。

他指出,我们的教育里边,培养小孩儿公众表达能力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大家不喜欢脱稿讲话?

害怕脱稿讲话的一个本质原因,是害怕失败、怕丢人、怕没面子。

如果我们培养了一种害怕失败的一种文化,一种害怕面子文化,你知道它会影响什么?会影响一个人的求职能力。

这个面,如果再说大一点,包括中国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创新呢?

因为创新十有八九必然失败,跟着大家走,别人这条路已经走过了,那走起来肯定十拿九稳。

要走创新的路,想干一个别人从来没敢干过的事儿呢,失败率一定很高。

如果你特别怕失败,特别怕面子问题,那你就不敢去创新。


04成功的三个因素


有本书叫《异类》,它就分析当年乔布斯、比尔盖茨这批人为什么成功。

周鸿祎觉得大概有三个原因。

一个是,运气。

比如说,当年比尔盖茨、乔布斯这些出生早点,等到电脑信息革命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到大公司工作了。但在大公司稳定工作的人,是不可能抓住一个创新的机会,因为早期机会风险很大。

如果他们年龄再小点,这个信息大潮起来的时候,他们又还在上大学。当然比尔盖茨是提前退学了,乔布斯可能干脆就没上大学。

再看中国互联网里,马云年纪大了一点,像马化腾、丁磊、陈天桥、张朝阳,都属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

也就是说,在中国互联网差不多在95年、98年开始起来的时候,这批人正好赶上了好时机。

再比如说,现在AI来了,大环境给了机会,你就要去抓这个机会。

雷军曾经打了一个比喻说,“风口来的时候猪都在天上飞”老被人误解。周鸿祎觉得,还是要有风,没有风即使有翅膀也不一定能飞得起来。

第二个原因,在《异类》那本书里也提到了一个“一万小时定律”。表面上,大家喜欢把成功渲染的很神奇;实际上,真正成功还是要花很多努力。

第三个原因,他表示也是自己现在想总结但还没总结的特别到位的:小时候的这个教育和做对了哪些东西?

第一个,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周鸿祎称,自己和很多人的差异就在于自己很早就树立了一个“我要做产品”这个价值观。

初三的时候,周鸿祎第一次接触到电脑,就觉得这东西特别神奇。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电脑,可能就是喜欢玩游戏,他也不例外。

但是可能他跟别人的差别就在:自己就在想这些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

因为他觉得如果能做出一些好的游戏,能做出一些好的产品,让别人来用,这是一件让人非常高高兴、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所以这个价值观就就贯穿了他从十四岁到现在,大约四十年。

“你看在不同的年代,不管我赚到钱还是赔钱了,这个想法都没有改变过。”

周鸿祎说,赚钱很难成为一个高远的理想。

因为赚钱是这样的,要么你赚到了,你就没有动力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就过早就退休了。

要么你赚不到钱很辛苦,你也就放弃了。因为不赚钱你也能活下去。

在不同的阶段做硬件也好,做软件也好,做服务也好,做网站也好,今天做大模型也好,我都是希望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产品。

周鸿祎称,能影响改变很多人,这是自己最大的一个价值观。

有了这个价值观之后,你才能做选择。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现在做选择很痛苦,因为没有一个价值观,就没有一个判断标准,他在选择面前就是怎么选择都可以,就随波逐流,或者不知道怎么选择,所以迷茫,干脆不做选择,就躺平。

第二个,就是年轻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周鸿祎称,很多家长老觉得,学生的主要目标就是学习。除了学习考试,其他都是不务正业,这些观点他认为都很都很迂腐。

就像今天自己在网上拍点视频,就有很多网民老觉得好像是不务正业,他们就觉得自己每天都应该勤奋工作,这种观点都很狭隘。

他说,自己属于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的,那这里边正好是有计算机。

父母工作的单位是搞测绘,所以83年、84年的时候就已经有电脑了。然后85年上高中,上的第一个高中学校也有电脑,还有集体的计算机课。

周鸿祎调侃道,那时候到机房去还要换上衣服、换上拖鞋,一屋子的臭脚丫子味儿。机房都铺的防静电木板,把电脑当成很金贵的神一样的东西供起来。

所以他也在那时候自学了编程、自学了basic语言。

“到今天我都很难体会说,你把一段代码敲进去之后,在屏幕上就能生成你的程序运行的结果。

那种感觉,就像你能操纵世界一样。”

“所以,我对电脑是有一种非常浓重的兴趣和爱好。倒不是说,今天每个人都应该爱好电脑,但是你一定要有爱好。”

如果把爱好和职业发展方能结合起来,这个爱好的动力是最大的。

最后周鸿祎表示,也想给今天的父母在教育小孩的时候或者给今天年轻小孩一些建议。

一个就是,要早日确定自己的一个价值观;还有一个是,要找到自己兴趣爱好的方向。


05人一定要有爱好,有爱好才有方向


当下,很多年轻人存在一种迷茫感,甚至是一种无力感。对此,周鸿祎给出了一些建议:第一是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他认为人一定要有爱好,有爱好之后才有方向。或是想当个画家、想拍个电影、想开个游戏公司,什么想法都可以。但一定要有给自己找到一个发展的方向和设立一个目标。

第二是价值观。周鸿祎表示,人都想赚钱,都想阶层跃升,这都是手段。一个人凭什么能跃迁?一定是为别人创造了价值。所以帮助别人成功的事业最成功,帮助别人赚钱的事儿最赚钱。他的价值观就是能够创造出新的产品。

第三是有一个大的人生目标。

关于如何实现目标,周鸿祎表示,在做选择的时候,要看对自己的目标是不是有帮助。

对于太宏大的目标,周鸿祎建议分解成小目标,他的方法是反对宏大叙事,把问题进行分解、逐层落实。比如自己当初宏大的目标是要做产品,而具体的方案是将来要做家公司。

周鸿祎说,当时自己还在上高中,那么第一个目标就变成要先上大学,学计算机专业。又担心如果上不了,或者万一考不上好大学,所以就将目标定为通过物理计算实验保送。为此,他整个暑假都在做物理题、看物理书,准备了一年的时间。

最后会发现,无论干什么事,都会回到找方向学习、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上去。

最后,周鸿祎坦言,希望《格隆博士会客厅》这个节目能受欢迎,但是自己得泼点冷水。

“像我们认真地问,认真地答,没有人会看。没有人会有耐心认真地听我们讲这个逻辑,虽然这个逻辑很有用。”

他表示,自己在网上看到那些热门的视频都是:三十秒教人怎么赚一个亿、一分钟教人如何成功、十秒钟教人如何解决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大家获得的只是一种虚构的情感价值或安慰感。

很多人老问他人工智能怎么办。他就会反复问对方,在人工智能上做了些什么?看了多少篇论文?用了多少工具?会不会每天试用国内的大模型?以及是否发现有不好的地方并做一个用户体验分析?

他表示,自己每天晚上都多花两个小时,在国外的网站上看各种消息。

周鸿祎还指出,年轻人一定要把自己的目标分解到,变成每天动动手,动动脑子就可以干的事儿,要让自己每天都很踏实地学习、工作。


06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你需要像“傻子”一样


出身在一个普通家庭,家庭生活对周鸿祎的人生是有帮助但并不算太大。这些帮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要求严格,二是保持一个好奇心。

在自身的发展方面,从小周鸿祎就显示出过人的聪明,特别喜欢读书。所以对于现在的孩子只看短视频不阅读,周鸿祎表示自己很疑惑。

在自己做了一段大模型之后,周鸿祎便反思人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很多人对大模型有误解,认为人脑和大模型就像硬盘和内存,可以直接把知识放进来,这便是一个巨大的误解。这样放进来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有些东西只靠死记硬背,但根本记不住逻辑,也不会用逻辑去推理,这种就不叫知识。

真正理解的知识实际上是在你的大脑里经过分析、推理、分解之后,产生了很多实质的变化,产生了很多新的神经网络的连接。

在周鸿祎眼里,学习和阅读非常重要,毕竟能写到书里的内容与今天任意一个人在网上发表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网上信息很多、数据很多,但信息未必是知识,知识未必是智慧。通过读书,从在书中知识里提炼出来的精华才是智慧,这个智慧能在大脑里发挥作用。

虽然大家从短视频也能获得一些知识,但短视频中噪音太多、信息量数据量太大,而且很多人短视频完全是为了一种情绪价值,并不是为了对自己的大脑起作用。

所以今天的孩子不读书而只看短视频,他的大脑将会是崭新的,可能不会产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逻辑的推理,这些是没有帮助的。

人要会广泛的阅读。而现在很多人阅读是为了应对外界要求,没有把阅读当成一种乐趣。他们读书只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不读书就要被惩罚。

很多人离开学校就不读书了,但实际上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工作,或者创业,都要养成一个终身学习的习惯。因为在社会上、职场里遇到问题会比在学校里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

关于这一点,实际上它是一种反人性的,因为它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舒适。对于这种能力怎么建立,周鸿祎提出了两点,一个是兴趣,另一个是好奇心。

在当今社会,孩子们的好奇心是如何消失的,可能与很多老师的教育有关。周鸿祎在访谈中说他自己就是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而且一直保持,也因这个好奇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在大家眼中,年轻人有好奇心很正常,但像他50多岁的年纪碰上新事物还激动不已,大家会觉得他不稳重。

但我们面对新事物,只有像小朋友或是无知的傻子一样,你才会问出很多奇怪的问题。有了好奇心,就有了探索欲。


07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未思成先思败


访谈中,周鸿祎还谈及如何面对创业过程中压力山大、夜不能寐的危机时刻。

他表示,创业者作为一个企业的CEO,面对公众,面对媒体,面对自己的团队员工,肯定不能表现得惊慌失措。如果创业者惊慌失措,人心就散了。

这种时候,创业者并不是要装得云淡风轻,而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他认为,勇士和懦夫在战场上都会感到恐惧,但他们的差别就在于能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是一门课,周鸿祎的方法是先预想到最坏的结果。

他评价自己称,小事儿抓狂,大事还相对比较冷静。比如一个产品没做好,一个字写错了,或一个短视频没拍好,自己有时候会比较生气,把人找来训一顿。但如果碰到公司生死关头、大的策略抉择时,自己反而会表现得比较冷静。

访谈中,周鸿祎还回忆了创业过程中的2个生死攸关时刻。

当时3Q大战的时候,对方弹窗二选一,那会周鸿祎自己也很迷惑,不知道用户会做什么样的选择。不过,在最开始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九死一生准备。

周鸿祎认为,如果创业者没有做好这种思想准备,只是见招拆招的话,每一步就很慌了。

人生面对大的选择时,一个方法就是想到最坏的结果,做一个推演看自己能否接受,不要老想着侥幸,想着最好的结果。

在三六零上市前夕,周鸿祎去美国路演,国内有一个竞争对手诬告三六零,导致有关部门入驻,要查封掉公司。

他回忆,自己当时感觉像是天塌下来了,心里特别难受。当时,他预想的最坏结果:这不就上不了市吗?如果上不了市,就再换个时间上,路演就当来美国转了一圈,积累一些路演的经验,练练外语。

他建议,创业者应该未思成先思败。创业不要老梦想着一下就获得成功,想着我要成为下一个张一鸣、成为下一个刘强东。要先想能不能接受失败,如果能够坦然接受失败,你再去创业。

他补充称,创业很少有非常顺利的,十有八九是以失败告终。从中国互联网公司来看,每家公司成功上市时的商业模式和最早融资时的商业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创业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有着成王败寇文化的人很难创业。如果一个社会上成王败寇的文化盛行,这样的土壤中很难长出像OpenAI这样的公司。

他认为,做企业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总会碰到新的问题。

社会要鼓励更多的创新,就要鼓励大家不怕失败。如果小挫折也算一次小的失败,企业每天都在失败。在失败中集小胜,通过集小胜获的一次大胜。

周鸿祎表示,在教育小孩的时候,就应该教育他脸皮要厚一些,心理要强壮一些。不要碰到点困难,碰到点挫折,甚至碰到点欺凌,就觉得人生就没有希望了。

他认为,年轻人应该对用户的需求、对技术的变化、趋势要变得敏锐,但在涉及到个人成败得失上要变得迟钝一些。

做企业、创业,只有让身心变得强大起来,才能去克服外在的困难。


08小公司应该先远离大公司的核心领域


在格隆博士会客厅现场,周鸿祎直言,自己的主张是创业者没事别惹事儿,因为创业者的主要资源有限。

他认为,小公司应该专心做好自己的产品,把注意力放在产品上,应该面对自己的用户。

只要创业者把用户伺候好了,什么事情都有了一个基础,而不是瞄准竞争者。一旦创业者瞄准的是竞争者,有时候就会被带歪。

在谈及3Q大战腾讯的经历时,周鸿祎表示,自己当时碰上巨头挑战的时候,并未进行精心的策划。

现在,中国互联网经过3Q大战后,整个气氛还是被改变了很多,包括腾讯也做了很多改善。

他表示,自己很佩服腾讯和马化腾,马化腾是一个善于改变和调整自己,不断修正自己的一个人。而腾讯作为领头羊,做出改变,对整个互联网的文化也有了很大的促进。

当年,互联网有一种丛林文化,很多小的互联网公司曾经也被淘汰了。当时,自己面临的处境就像打架一样,没有选择。

周鸿祎认为,创业者在面对大公司的时候,第一个策略不是先打,而是先保持远离,不要进入大公司的核心领域。

他举例称,目前很多人在做大模型的套壳,如果创业者跟在OpenAI后面行动,一旦OpenAI推出一个新版本,自然就会被碾压。这种时候你就不能说大公司欺负你,本来这就是大公司前进路上的必经之路。

周鸿祎认为,小公司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大公司对很多事儿看不清、看不起、看不懂,才给了小公司机会。

以前,OpenAI做AGI的时候,也没人相信,在今天全世界人都相信AI的时候,如果创业者在做大模型的时候还要跟大公司竞争,就会失去很多先发优势。

如果被大公司瞄上了,周鸿祎认为,小公司应该示弱和示好,要让自己表现得比较无害。避免跟大公司发生激烈的冲突,避其锋芒。

此外,小公司还可以和大公司结盟,接受大公司的投资,这样不仅避免了跟大公司的竞争,还赢得了大公司的资源和资金支持,把一个对手变成了朋友。

周鸿祎建议创业者,没事儿不惹事儿,但出了事,就不要怕事儿。与其悄无声息地被人摁死,那不如轰轰烈烈打一次。打的结果不一定就能活,但不打肯定是死。

很多人老以为周鸿祎热衷于打商战,但他在格隆博士会客厅澄清,其实真正的战士是最不喜欢战争的。真正打群架的时候,很多时候不看技术,而是看气势,就是你敢不敢打。

在经历过一系列的商战后,周鸿祎建议,创业者最好不要打商战,从一开始就要找好自己的发展路线图,避开大公司的路线。

第二,要“傍大款”。

第三,有的时候要保持示弱和低调。高调是可以面向用户高调,碰瓷大公司是最要不得的。因为碰瓷就暴露了你的战略目的,让你进入了大公司的视野。


09. 公司定战略首先要符合国家的大方针


在此次深度访谈中,格隆博士指出,中国的企业不单单涉及处理市场的关系,行业竞争的关系以及产品的关系,还得跟政府有点“关系”。中国企业家往往会对此讳莫如深,但这又是他不得不非常认真的去对待和处理的一个非常大的变量和变数。

对于格隆博士问及的“如何处理政企之间的关系,两者各自应该扮演个什么样的角色才是最合适的?”

周鸿祎认为,中国政府作为一个有为政府,在经济、产业方向上都是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所以不跟政府打交道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中国做商业,周鸿祎表示自己秉持着以下这几个观点:

首先,定出公司战略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赚钱,公司的战略必须要符合国家的大战略。

他提到,雷军有时候也讲顺势而为,而中国最大的势就是政府的想法。所以他表示自己最近两年做了两届政协委员,经常看一些政府的文件以及政府的报道,因此在制定公司战略的时候,比如政府比较重视硬核科技,安全和发展的统筹,这些概念一定会先理解,并且站在政府重视的跑道上去发力,帮助国家解决一些硬核的例如影响民生的问题。

与此同时,公司定的战略一定是要符合国家的大方针的,在介绍自己公司战略的时候也要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10.上“科技高山”,下“数字化蓝海”


周鸿祎强调自己有一个叫“上山下海扶助小微”的战略。

其中,“上山”是指上“科技高山”,即解决国家一些“卡脖子”技术难题。“下海”就是自己甘当配角,进入数字化蓝海,强调帮助各地政企转型升级。

周鸿祎认为成熟互联网公司跟普通的新创公司不一样,前者或多或少都算是享受了时代红利的。他表示自己从国家这两年的政策中读出来,希望公司能帮国家解决一些急难卡慢的问题,而不是永远在那计算挣钱的事。

他表示,解决国家这些难问题或许不一定能挣钱,但是一旦替国家解决,国家就会觉得这个企业很有价值。包括老百姓和社会对一个好公司的判断就是他们离不开,觉得这公司对他们很有用,有的公司就没有这个价值,虽然它很挣钱,但有朝一日它倒闭了,大家也都不会觉得生活中失去了什么。

所以,周鸿祎强调,一个公司每年拿出来一点钱来帮国家解决一个技术问题或一些急难卡慢的问题,国家对它的重视程度、认可程度就会非常不一样,它就会得到很多支持。

他还表示,未来360公司五年的一个目标,就是解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这不仅仅是商业问题更是建立了一个国家关心的目标。同时,就公司层面而言,有一个比较高远的目标也容易凝聚人。

周鸿祎指出,虽然最近谈新质生产力,谈产业数字化都是围绕着国家的各个层面,但现在国家关心的却是中国这许许多多的传统制造业,特别是拥有先进制造业国家,要防止出现美国那种制造业空心化的情况,所以国家现在最着急的一个战略就是要帮助传统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因此,他表示,要放低身段,在这诸多行业里边要有一个充当配角的心态。要把自己掌握的像大模型、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拿出来帮助各地政府、政府的委办厅局、团体部门以及各地的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这样公司也跟很多政府和传统行业就不是一个竞争的关系了。

目前公司跟很多地方政府都有合作,因为各地政府需要公司来帮他们提出方案、解决安全问题,而且还能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同时公司也是通过帮助政府解决问题来创造良好的政商关系。(全文完)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