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联股份(301397.SZ)2024年4月11日发布消息称,2024年4月10日至2024年4月11日,溯联股份接受西南证券等机构调研,董事、董事会秘书:韩啸;董事、财务负责人:廖强参与接待,并回答了调研机构提出的问题。
调研机构详情如下:
万红兵、郭瑞晴/西南证券;陶亦然、胡天贶、李粵皖、胡俊捷、白舸/中信建投;齐天翔、庄恬心/西部证券;廖常青、万丽/博时基金等机构成员。
调研主要内容:
互动交流开始前,董事、财务负责人廖强先生就公司 2023 年度经营业绩以及相关财务数据变动情况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互动交流环节:
问题 1:2023 年度毛利下降主要原因?未来如何稳定毛利水平?
答:毛利率下降主要是因为 2023 年度客户原有产品降价幅度较大。 2024 年公司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分摊固定费用,提升内部运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二是积极推进国产化替代材料的认证工作,提升外购关键零件自制率,降低物料成本;三是通过不断获取新的项目定点增加新品销售比例来抵消成熟产品的降价。
问题 2:2024 年相较于 2023 年,整体的年降压力如何?
答:今年客户整车降价幅度加大确实对公司造成一定影响,但随着公司新产品的持续上量,预计今年的年降影响低于去年,总体压力有所下降。
问题 3:2023 年度净利下降主要原因?未来如何稳定净利水平?
答:主要系存量客户原有产品降价、期间费用有所增加所致,其中管理费用因支付上市相关费用、奖金增加,该影响不具有持续性。公司目前在手订单及项目储备充足,客户稳中有增,新能源业务保持了向上的势头。在较为成熟的燃油车市场,公司持续推进占比较低的客户的项目落地,扩大公司市场占有率。由于目前燃油车产品的技术结构较为成熟,市场拓展以及年降确实会对成熟产品价格带来一定影响,但是新能源汽车迭代速度较快,且未来两年内国 7标准的实施也将带来燃油车产品技术升级的机会,产生新的盈利空间。未来公司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状况,从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和生产制造等方面加大在储能、氢能和热管理系统等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为公司开拓新的增长点。另外公司也在努力开发替代材料并提升外购零件自制率,维持并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
问题 4:2023 年度期间费用主要变动在哪些方面?
答:销售费用主要系新增销售人员、拓展新客户新产品所致;管理费用主要系支付上市相关费用、奖金增加所致;财务费用主要系偿还银行借款利息减少、现金管理获得收益所致;研发费用主要系新增技术人员、研发新产品增加所致。
问题 5:2023 年度经营活动现金流下降原因?
答:一是公司产销规模增加导致原材料采购、新产品研发、销售研发人员费用等经营性现金支出增加;二是销售扩大导致应收款项融资增加,上市募集补流资金到位后票据贴现减少,导致经营性现金流入减少。
问题 6:2023 年度前 5 大客户变化以及新客户拓展情况?
答:公司前 5 大客户的结构和排名与 2022 年差异较小,其中客户最大的还是长安和比亚迪,宁德时代和广汽的占比有所上升。2023年以来,公司始终坚持积极的市场策略,将新项目定点、新客户开发和新市场领域的开拓作为销售工作的核心,新增了大量优质汽车及非汽车行业客户。作为汽车行业 TIER1,公司获得了包括理想、合众在内的造车新势力客户,东风日产等合资客户的供应商认证;作为汽车行业 TIER2,获得了包括日本领先管路系统供应商三樱公司、全球头部汽车技术供应商博世集团和汽车油箱供应商英瑞杰等供应商体系认证,完成了公司在全球前三大油箱企业的客户布局;作为非汽车液冷热管理系统应用的供应商,完成了国内头部储能系统集成商海博思创、采日能源的正式审核,转向全面业务合作阶段。
问题 7:2023 年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收入占比?
答:新能源占比约 43%,包括一定比例的插混车型燃油管路收入、增程器配套管路收入。其中一半以上是热管理系统管路和连接件以及电气系统的注塑件产品,剩余部分为插混车型燃油和蒸发管路的收入。
问题 8:公司在非乘用车领域,储能、充换电设备等产品的收入情况?
答:据不完全统计,公司 2023 年非乘用车收入应在 15%以上,主要来自于长安、五菱、赛力斯(原东风小康品牌)、江铃、奇瑞商用车等客户的微车和轻型商用车,以及少量重卡和工程车辆。非车业务比例较少,主要是与电池厂和储能系统集成商进行合作,但收入较低。未来公司的非车热管理产品会主要面向移动式储能、大型储能或充电站以及新型“光储充放换”一体化储能站发展方向,不断拓展新产品,持续优化产品结构。
问题 9:公司目前的行业市占率?
答:由于公司主要客户是自主品牌整车制造商,产品单车价值较合资车型更低。据初步推测,从产品价值上看,公司占 6%-7%;从产品数量和覆盖车型的装车量上看,公司应在 10%以上。
问题 10:公司目前产能及其利用率情况?
答:公司目前产能充足,由于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搬迁至新的区域,重庆一工厂近期进行了产能升级,注塑车间设备升级和扩容也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能,并提升了中大型塑料覆盖件、结构件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加上预期在 2024 年投入使用的江苏溧阳的过渡工厂,能够满足今年增长所需产能要求。伴随设备投入加大,产能会进一步提升,2023 年主要产品产能同比增长 35%以上,与订单数量基本同步,目前利用率为 84.56%。
问题 11:公司溧阳项目及其他扩产项目情况?
答:公司于 2023 年完成了募投项目工厂的主要产能建设及对应客户的工厂审核;完成了溧阳项目过渡工厂的内部改造与装修,以及辅助设备的安装调试;对公司原自有工厂和汽车零部件子公司的注塑及装配车间进行了一系列扩容改造,增加了有效生产面积和设备投入。2024 年,公司将持续推进募投工厂的生产线完善,溧阳过渡工厂的顺利投产,自建管路系统工厂的开工建设等工作。
问题 12:公司有无海外建厂的考虑?
答:随着国内主要乘用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及储能和光伏充电设备行业加快海外建厂运营的节奏,会产生大量当地配套需求,部分未转移产能到海外的产业链也会产生出口贸易的需求。公司将针对海外市场进行提前调研,研究目的地商业环境、政策法规、产品认证以及出口贸易事务等情况,并加大客户出口车型或全球同步车型的产品项目储备,适时做出不限于海外派驻、当地运营或当地建厂等经营决策。公司的投资考察团队已在乌兹别克斯坦和泰国等国家进行过相关调研工作,亦拜访了当地汽车产业链和中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了解了相关的投资建厂和项目配套情况,公司将持续跟进后续事宜。
问题 13:请问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参与情况?
答:就公司与行业交流学习的情况来看,目前纯固态电池的主要技术路线有硫化物、聚合物和氧化物等。由于材料的活性问题依然存在单位放电功率和充电速度不足,尚未完全达到商用化标准。
目前已发布车型的固态电池主要是技术日渐成熟的带有隔膜的半固态电池,其能量密度明显高于磷酸铁锂电池但成本会更高;能量密度略高于最好的三元锂电池,但批量后成本会有更大的下降空间,经一定迭代后成本会低于目前的三元锂电池,已经具有较好的商业化价值。与现有的主流锂电池技术相比性能和成本等方面各有长短,更类似田忌赛马的关系而非颠覆性创新。对公司产品而言,半固态电池包的设计与现有产品接近,而纯固态电池工作温度较高,对温控(比如加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冷板、液冷管路等相关产品的价值提升。因此公司的相关产品可应用在搭载固态电池的电池包方案中。
问题 14:公司有无产品运用到低空经济领域?
答:公司目前未有相关产品。
本次活动不涉及应披露的重大信息。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