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其公司内部讲话称,全球经济面临持续衰退,华为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他建议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这个判断一度引发市场忧虑,但我们需要客观看待。事实上,华为之所以能够成长壮大为一个技术领先的跨国公司,得益于其长期坚持的危机意识,任正非管理企业的基本假设是“华为明天就会垮掉。”在20年前华为崛起的时候,就提出了“华为的冬天”来警醒员工,并且多年来不断重复,这一次与此前的没有什么不同。
任正非最新讲话主要是强调企业在“未来三年有质量的活下去”,从而激励内部不要讲故事,要以现金流和真实利润为中心,收缩盲目投资的业务。这个基调在华为早就出现,疫情期间也强化了这种战略调整,并非因为形势巨变而做出的恐慌性判断。
目前,全球信息产业面临周期性衰退,包括互联网以及电子硬件在内,历经20多年全球化扩张,目前已经处于市场饱和阶段,这迫使企业为了培育新增长点进行探索性的多元扩张。但是,随着美联储因通胀而不断加息,全球信息产业遇到了产业周期与金融周期的叠加风险。美国硅谷大厂纷纷裁员和退出亏损的业务,红杉资本不久前发布报告称严峻考验的时刻到来,企业要做出调整才能适者生存。
华为作为通信设备提供商不能不受产业周期影响,尤其是全球5G投资高潮已过,华为扩张性的消费业务受阻后开始探索新业务与新增长点。任正非的讲话是强调这种业务扩张要重视盈利性而不能过于理想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进行动员和激励。这是应对产业周期的正常商业战略调整,不应过度解读。
我们更要重视华为的另一个动向。华为虽然最近几年收入降低,但研发费用不断增加,2021年其研发投入达到1427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22.4%。华为的黑科技都是在“华为的冬天”中孕育出的成果。
技术革命是经济周期终极的驱动力,这是前苏联学者康德拉季耶夫提出“长波理论”的核心。根据他的理论,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已经历过四轮完整的康波周期,每一轮周期的起始或者结束都以一个突破性的技术作为标志。很多国家也是依靠技术创新走出经济周期的低谷,比如19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促进了日本汽车业的崛起,美国在1980年代的滞胀时期孕育了信息技术革命,而现在,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崛起已经威胁到了传统德日汽车企业。
目前,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都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参与技术变革与产业革命。所以,我们要看到产业变革整个进程,不能只看收缩保守,还要看到正在孕育的希望,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不管企业、产业,还是整个国家都要准备迎接一个由新技术驱动的新周期,在危中所孕育出的机。
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历经了次贷危机和疫情大流行两次史无前例的冲击,并没有被击倒。目前,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判断主要是通胀以及相应的货币紧缩政策,但这也不足以引发“萧条”,而是增长乏力而已。事实上,美国通胀似乎并未恶化,中国货币政策也相对宽松,粮食、能源、工业能力等都有充足储备,我们不太可能面临国内外经济失序的冲击。
因此,全球经济可能波动或低迷,但没有太大风险。对于风险的警惕,是所有投资者和企业家的责任,其目的是规避风险从而降低了整体风险的可能性。因为某个公司基于自身状况做出战略调整,就对经济失去信心,这种反应并不理性,也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