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的标题是最近网上广为流传的一句戏言。
它的由来是这样的:
本周一,加密生态的知名媒体Cointelegraph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美国证监会通过了贝莱德申请的比特币ETF。
消息一出笼,比特币便在极短的时间内暴力冲高,乃至一度接近3万美元。
可就在消息发布后不久,多家媒体(包括Cointelegraph自己)又公开发布声明,指消息不实。然后比特币的价格又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瞬间失去了支撑,再次落到28000美元左右。
这一惊一乍180度的大转弯一方面让不少趁机杠杆做多的交易者损失惨重,另一方面又成了圈内热议的笑料。
于是这句“他们信仰的是贝莱德而不是比特币”就迅速流传开了。
这句戏言说得实在是太贴切了。
它精准地反映了绝大多数加密资产持有者内心的真实心态:他们买入和持有比特币并期待未来能从它身上收获丰厚的回报其实并不是基于自己对比特币的理解和认知,而是基于“大机构”、“大公司”、“大V”给他们的信心和暗示。
他们看比特币或者整个加密生态是不是有前途、是不是有潜力,不是看这个生态本身是不是有活力?是不是在进步?是不是有创新?而是看有没有哪个“大机构”又进场了?有没有哪个“大V”又看好它了?甚至还会看有没有“大妈”们也买它?
“大机构”们进场他们会摩拳擦掌、信心百倍,“大机构”们离场他们会坐立不安、摇摆不定。
大机构、大公司、大V们进场好不好呢?当然好,但他们的进场不是加密生态繁荣和发展的因而是果。
加密生态繁荣和发展真正的因是源自于这个生态自身源源不断的创意、源源不断的发明。
因为这个因,加密生态出现了颠覆性的应用、颠覆性的场景,所以嗅到血腥味的资本、机构便冲了进来。
然而不少资本和机构又是短视的,它们的耐心经不起考验。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它们嗅不到更多的血腥味,便会毫不犹豫地转身而去。
可一个生态的发展哪能天天有创新、日日有发明?自然界还有四季更替、寒来暑往呢,何况加密生态?
加密生态总有一段相对漫长的蛰伏期和隐忍期。在这段时期,尽管坚持不懈的建设者们仍然在努力,但表面看上去这个生态是波澜不惊的。所以在这种时期,资本也好、机构也好往往就耐不住性子,离开了。
比如最近的某图。
对此,我的态度总是一以贯之:它们的离开,把比特币、以太坊的价格打得更低,那不正好能让我以更低的价格定投吗?
我们等着看,牛市来了的时候,这些曾经离开的机构们、公司们又会不顾一切地冲进来。
虽然我每次在文章中谈起这个话题时,总是强调,我们不要高看机构。他们中有不少真的不怎么样,更有甚者,一些媒体还喜欢发表他们不怎么样的言论。
比如方舟资本的那位女掌门,对宏观形势的把握简直惨不忍睹,比特币都要接近峰值了,她还在无脑地自我催眠、看多买进。
再比如某交易所那位少数族裔的掌门,永远是X个月后比特币XX万,屡次被打脸,还屡次敢放话。
不管他们说这些话是什么目的,可我们散户看多几次也应该醒悟了------ 把注意力从他们身上移开,不要看今天哪个机构又有什么动作了,明天哪个机构又有什么传言。
把注意力移到生态内,看看建设者们在做什么,看看Vitalik的新文章。这些才是有营养的东西,这些才是加密生态未来繁荣和发展的真正驱动。
来源:金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