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上关于“银保销售渠道佣金手续费调整”的传闻甚嚣尘上,引得不少银保业内人士的关注。
从八月监管发文严令“报行合一”开始,至九月中旬陆续有调整动向释放,再到最近不少银行纷纷下架相关产品,一场大戏拉开之际,我们更关注手续费调整背后的逻辑。
40%-45%的费率并不少见,部分险企费差损风险较大
近年来个险渠道发展遇阻的背景下,银保渠道是不少人身险公司的支撑点,或者说生命线也并不为过。
今年以来,伴随预定利率3.5%增额终身寿险“炒停售”的火热,银保渠道成为多家机构业务增长的主力。从上市险企的中报数据不难看出,人保、太保、平安、新华的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均在170%以上,甚至超过330%。而在一家银行网点只能销售三家险企产品的刚性要求下,不少险企纷纷拉高银保渠道手续费率,态势也逐渐疯狂。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目前情况下,行业佣金费率的制定并不仅是保险公司说了算,而是和银行规模体量、所在地区密切关联,令行业普遍反感的也并不是明面上的费率,而是“暗箱里的操作”。
不难理解,对于欠发达地区,由于银行方面中收业务考核相对较少,保险公司的展业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手续费相对低一些;但对于北上广深等地的分行机构,尽管销售能力更强,客源也更加优质,但银行方面对这些地区分行的中收考核要求也普遍较高,伴随而来的就是手续费率在“总对总”基础上会进一步上浮,甚至“小账”情况也十分普遍。
所谓“小账’,是指除正常费率外,险企为鼓励银行营销人员销售热情,通过额外“返点”等方式进一步奖励。这势必导致险企的实际费率超过监管要求,进一步积累其费差损风险。
上述人士透露,此前,像邮储银行、招商银行等手续费大户,在部分竞争激烈地区5年缴的手续费率在40%-45%范围内,几家国有大行5年缴的费率在20%-30%这一水平,视具体银行而定;但在部分欠发达地区,国有大行5年缴的费率则在12%-13%左右。水涨船高、两极分化,手续费率承压已令不少险企苦不堪言。
硬币的另一面来看,对于某些非银行系的中小型寿险公司,或者自身并无银行机构参股的险企,其业务模式和产品条线已经和银行代销渠道深度绑定,特别是像信泰人寿、弘康人寿、国华人寿、和谐健康保险等银保渠道占比较高的险企,在新一轮调整潮中势必面临一定考验。
银行分行议价权消失,险企有望迎回主动
从监管角度来看,高手续费率显然有悖于其对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竞争环境的要求。
今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要求人身险公司在产品精算报告中列示费用假设、费用结构,以及佣金上限,实际支付的佣金费用应与备案一致,做到“报行合一”。此外,上海、广东等地保险同业公会及协会也发起银保业务自律公约,进一步支持相关政策的有序推进。
某中型寿险公司资深人士表示,从很长一段时间开始,能感觉到监管整体上不仅是规范银保渠道业务,更在中国寿险行业经营动作调整上不断加深。对保险公司而言,银保渠道业务佣金手续费调整尽管比较突然,但仍能看出是监管一段时间以来体系化酝酿的事情。
某股份行理财经理则表示,目前代销保险产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银行方面与保险公司签订费率协议后可以重新上架的,另一种涉及调整保险机构在银行上线产品线,时间周期相对较长。他强调,监管推行相应政策,目的是为减少产品的中间费用,真正让利于民,同时也利于银行和保险公司长期合作。
金融界保险注意到,从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来看,九月底前,处于观望态度的银行相对更多,近期开始,银行陆续邀请保险公司报备产品新的费率,显然是接受了自律公约的一些安排。特别是此次调整后,银行分行的议价权消失,保险公司在与银行的博弈中可能会赢回一些主动。
向渠道要空间,行业深层次转型的内在逻辑
为何保险业会在这个时间点选择调整银行代销渠道费率?分析来看,或离不开行业“向渠道要空间”的深层次逻辑。
从产品端来看,过去几年,理财型趸交类产品由于其销售难度低、收益相对其他偏保守型产品较为可观,因此备受市场青睐,是投资者十分理想的资产配置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为维持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监管部门近年来对保险机构股东选择审核趋严,中小险企面临增资难的情况,因此为保证偿付能力需要严控趸交额度。
此外,市场上主力销售期交产品为增额终身寿产品,也包含部分年金产品,但在预定利率不断下调的大势下,产品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产品竞争优势需要重新衡量,因此,“向渠道要空间”正是为产品转型提供了一个可以呼吸的空间,险企在新的阶段可以通过开发更多差异化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从负债和投资端来看,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对外发布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行业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布整体集中在3%以内,14%机构投资收益甚至出现负值。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挤压负债端,通过“向渠道要空间”的方式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形成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理念,也将对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形成加强。
业内人士表示,在改善产品端使负债端成本下降的同时,未来保险机构需要不断在投资端寻找更好的标的,并与负债端渠道开拓和融合形成合力。
从服务端来看,对于保险机构而言,借助“向渠道要空间”向新业务生态转型或迎来新机。
某寿险机构人士表示,现阶段保险公司可以考虑结合自身特点,提供匹配高净值客户需求的服务,这可能涉及和银行私行部门的合作。包括银行的销售习惯,为呈现高客单的保单,如何用同样的精力和时间分析客户、去做推介,也是一门学问。
对保险公司而言,高净值服务能依托的工具还相对有限,除了保险金信托和发展蓬勃的养老社区等,开发更具个性化、持久化和符合保险业经营特点的产品推介包,将有助于提升中小险企和不激进产品的竞争力。
但该人士也坦言,对于中小险企,打开和股份行私行部门的合作尚且不易,国有大行的私行部门有更为较为严格的资产量和过往业绩的要求,从其所属机构来看,目前还未和国有大行的私行部门建立合作。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合力,银保业务的演绎同样离不开双方机构共同维护。各方或许早已开始依托自身经营逻辑布局未来,我们也将一同见证。(金融界保险 宋源珺yuanjun.song@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