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疫情管控放开后的第一年,也是“二十大”报告的开局之年。国际形势仍动荡不安,全球经济将面临衰退风险,主要金融市场仍有剧烈波动的可能;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也仍较突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 年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值此关键时点,金融界特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旨在通过专家分析解读,为企业社会注入信心,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
本期嘉宾:西部信托创新研究部总经理 刘发跃
核心观点:
·2023年中国经济景气度提升,在消费方面,疫情对居民收入及资产负债表的负面影响短期仍会存在,在投资方面,消费驱动的制造业回升是国内投资的增长动力,随着上下游环境的边际好转,2023年制造业投资的复苏可能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控增量+稳存量”的政策方向不变,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扩张将持续受到约束,不同评级的地方融资平台明显分化。
·2023年房地产市场价格与预期同步趋稳,政策的整体基调仍立足于保民生、保交楼,质地较优的房企获得政府托底,行业继续加速分化。
·新分类背景下业务发展新动向:信托公司标债投资业务将在传统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投资范围,提升规模和竞争力、服务信托业务在多领域上深入探索、家庭服务信托成为行业发力点。
·经济复苏提振A股,2023年资本市场大概率好于2022年。注册制促进企业直接融资加快市场扩容,加剧市场内部结构分化,投资难度加大。
以下为对话全文:
2023经济将“四方面回升”:制造业、投资者信心、消费、房地产
金融界:请您展望一下2023年的中国经济?
刘发跃:相对于2022年,2023年中国经济的景气度会有所提升,但波折反复难免。
从国内经济基本面看,自2020年以来,消费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经济变量。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居民消费大概率会出现复苏,但疫情形成的“疤痕效应”不会很快消失,特别是对居民收入及资产负债表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持续一定时间。同时,参考国外放开疫情管控后的表现,新冠疫情存在反复的可能。因此,居民消费可能还会受冲击,有一定的波动风险;投资方面,预计2023年房地产行业将边际企稳,并逐步进入发展的新常态。未来国内投资的增长动力主要看消费驱动的制造业回升情况,随着上下游环境的边际好转,2023年制造业投资的复苏可能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欧美经济滞胀特征明显,在持续加息背景下,欧美经可能存在一定的衰退风险。因此,预计今年外需会承压。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控增量+稳存量”的政策导向不变,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扩张将受到约束
金融界:您对2023年地方融资平台怎么展望?
刘发跃:从政策导向看,中央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控增量+稳存量”的政策方向依旧没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财政部也多次强调“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打破政府兜底预期”。预计2023年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政策导向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扩张将持续受到约束。
在政策约束下,不同评级的地方融资平台明显分化。从结构上看,2022年区县级地方融资平台净融资规模大幅收缩,出现负增长,而省级融资平台净融资规模则实现同比增长。对于融资成本较高、债务负担较重的区域,2023年通过再融资补充流动性的能力进一步下降。“房住不炒”总基调下,今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低评级地方融资平台区域,其房地产回暖的时点可能晚于其他地区,因此面临更大的流动性压力。不排除在个别区域、个别时点融资平台的非标债务出现违约的情况。
不过,经济发展较好,地方财政实力较强的区域融资平台风险相对可控。特别相对于非标产品,高评级的标准化城投债安全性更好。从融资成本看,城投债融资成本更低,利息偿付压力相对较小,发债主体的再融资能力较强。从流动性看,城投债可以公开交易转让,流动性显著好于非标产品。从现有的产品表现看,城投债整体基本维持按时兑付本息,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违约情形。
2023年房地产市场价格与预期同步趋稳,下半年复苏程度要好于上半年
金融界:展望一下2023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向,2023年楼市能找回信心吗?
刘发跃:定义2023年的楼市,首先要理解关键词“新常态”。从本质来看,“新常态”的核心是“房住不炒”这一根本论断,未来房地产行业将回归服务居民居住需求,淡化投资属性,过去高周转、高杠杆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将逐渐被颠覆。但是房地产是支柱产业的定位没有变,主要因为房地产对经济的分量很重,是影响上百个行业的龙头行业,所以,房地产必须稳住。我们认为2023年房地产市场将向着价格与预期同步趋稳的方向发展,可能呈现以下特点:
1)整体走势上,行业整体逐步企稳复苏,但是过程大概率依旧艰难。房地产行业的修复顺序一般是“政策端托底→库存端去化→销售端回升→投资端改善”,随着各地因城施策刺激措施效果逐步显现,整个传导链条慢慢趋于顺畅。一般而言,“金九银十”的三季度是宏观经济发力期,因此我们预计下半年地产市场的复苏程度可能要好于上半年。
2)政策支持上,“房住不炒+宽松支持”并举,政策的整体基调仍立足于托底,但政策约束放松。金融十六条、房地产政策三支箭等房企融资端政策的陆续出台,旨在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缓解优质房企的流动性压力。可以看到,政策的克制度很高,而且最终仍是立足于达到保交楼和保民生的目的。
3)行业结构上,资产负债表缓慢修复,2023年行业继续分化。政策托底为部分资质较好、资产比较优良的房企迎来喘息之机,但很多房企仍要退出。行业资产负债表修复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良性收缩的过程,未来很多小型房企会逐步退出,大型房企逐步成为市场供应主力。
新分类背景下信托业务发展的三大新方向
金融界:对于信托行业,2023年可能有哪些发展方向?
刘发跃:以资管新规相关规定为基础,结合信托行业的实际情况,银保监会于2022年底发布了《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预计通知将在年内正式发布,随后也将发布一系列相关的配套细则,形成指导信托行业转型的系列规则。以此为指引,我们认为2023年信托行业有以下发展方向值得关注:
1)按照新分类项下的资产管理信托要求,标品信托尤其是投资于标准化债券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债券投资业务是信托公司的传统和强势业务,尤其在城投、地产领域积淀深厚,随着非标转标推进,信托公司标债投资业务将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投资范围,提升规模和竞争力。同时,信托公司拥有规模较大的高净值客户群,他们的资产配置需求旺盛,借助跨大类资产配置的独特优势,行业资产配置类信托产品的规模有望继续提升。
2)发挥信托财产独立、风险隔离、账户监管等功能,助力社会治理的“服务信托”业务将持续在多领域展开探索。除了资产证券化已经体量大,趋于成熟外,一些新的业务模式在去年逐渐落地基础上,今年有望进一步发展,包括预付式资金服务信托、风险处置受托服务信托等。这类信托业务依赖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考虑到这类业务对社会治理的帮助较大,预计2023年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有望加大。
3)财富管理受托服务信托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家庭服务信托有望成为业务亮点。《征求意见稿》将财富管理受托服务信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家庭服务信托门槛降低至100万元,为广大中产人群实现财富管理、传承、风险隔离等目的提供了信托工具。目前已有信托公司落地该类业务,其他信托公司也在搭建系统积极备战, 2023年,家庭服务信托有望成为信托行业的又一个发力点。
除了这些业务外,近年来资本市场类业务、绿色信托、慈善信托等业务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23年这些信托业务也有望进一步发展。
经济复苏提振A股,四个维度展示2023年资本市场大概率好于2022年
金融界:2023年我国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刘发跃:我们认为2023年资本市场大概率要好于2022年,其中有几个因素可能是影响今年资本市场的关键。
1)宏观经济复苏程度。目前各大机构对中国2023年经济复苏的预期集中在5-6%区间。如果中国经济2023年能够如期或超预期完成目标,对A股的提振应该会比较明显,这是我们对今年资本市场要好于去年的重要判断依据。
2)外部经济的走向。这事关全球货币政策的转向,对国内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会产生较大影响。1月份披露的美国通胀数据超出预期,市场预计美联储加息暂不会停止。此外,超预期的通胀数据加剧了美股波动,对A股形成冲击。
3)注册制的实施力度。2月17日,证监会宣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政策实施力度超出预期。后续可能会给市场带来扩容问题,对流动性有一定压力,市场内部结构分化也会更加显著,投资难度会逐渐加大。
4)地缘冲突加剧引发的风险外溢。除了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俄乌冲突外,中美冲突、科索沃事件等难以预测的地缘政治事件都可能会打击市场风险偏好。
值得关注的领域:
1)消费复苏。疫情三年,消费受冲击最大,2023年餐饮、旅游、交运、电子、建材、家用电器等行业都有望出现较好的复苏势头。
2)国家安全。近年来中美在国安领域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与此相关的国防军工、半导体、计算机等板块估值都有望受益。
3)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不过,目前新能源产业估值较高,内部分化再所难免,投资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