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预见2023】川财证券陈雳:A股整体估值仍处于相对低位,关注消费、数字经济和银行三大领域

2023-02-10 13:47:41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12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我国经济已挺过最困难时刻”,但经济恢复过程不会是一片坦途。2023,如何看待当前面临的挑战?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金融界《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特别邀请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上述热点话题进行解读,希望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   核心观点:   1.全球通胀或在今年年底逐渐回落,但考虑到回落速度较为缓慢,预计明

  “我国经济已挺过最困难时刻”,但经济恢复过程不会是一片坦途。2023,如何看待当前面临的挑战?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金融界《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特别邀请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上述热点话题进行解读,希望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

1

  核心观点:

  1.全球通胀或在今年年底逐渐回落,但考虑到回落速度较为缓慢,预计明年全球通胀值仍将维持在相对高位。

  2.2023年经济核心增长点:一是基建投资保持旺盛;二是能源转型稳妥推进;三是绿色金融发展有望提速。

  3.整体来看,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为今年宏观经济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再加上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我们预计全年A股将保持韧性。

  4.当前银行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同时随着地产政策的改善,地产对银行体系的风险传递已逐步可控,在当前低估值情况下,银行业有望估值修复。

  5.国内宏观经济持续修复、流动性合理充裕,国内企业有望率先打破全球经济衰退的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人民币并不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后续来看人民币贬值压力在放缓。

  经济向好势头不改,稳增长政策不动摇

  金融界:世界银行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 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7%,为近30年来第三低水平。您认为当前影响全球经济前景的最主要因素有哪些?

  陈雳:我们认为,地缘政治冲突、通胀值长时间维持在高位和利率上升仍然是影响全球经济前景的最主要因素。

  首先,地缘政治事件持续扰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俄罗斯是全球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和稀有气体出口国,更是欧盟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从当前的信息来看,短期内俄乌冲突较难得到缓解,地缘政治冲突叠加一系列针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持续影响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供应链,增加了未来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其次,全球通胀或在今年年底逐渐回落,但考虑到回落速度较为缓慢,预计明年全球通胀值仍将维持在相对高位。通胀长期维持在相对高位将会对经济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增加经济下行的风险。

  最后,利率上升仍然在持续冲击全球经济。在当前全球主要国家通胀维持在高位的背景下,各主要经济体央行维持着紧缩的立场,陆续开始加息。随着基准利率上升,一是投资成本增加,压制企业投资;二是会持续推动房屋借贷成本的上涨,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的压力,三是流动性收紧将对居民消费存在着一定的压制,内需走弱将进一步加剧经济的下行压力。若通胀值并未随着央行加息缩表回落至合理区间,各主要央行仍将维持紧缩的立场,流动性收紧将进一步加大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

  金融界:在全球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的背景下,中国应怎么应对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

  陈雳:一是扩大内需,需要持续强化消费基础性作用,加大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扶持力度,推动个人消费贷款合理投放,因地制宜增加消费券发放等。在传统消费基础上,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型消费供给,满足居民个性化消费需求。

  二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共同发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金融与财政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纾困,鼓励创新创业,加强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要精准发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另外结构性货币政策将继续定向支持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高端制造等领域。

  三是要发挥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实现资本市场对经济的融资支持,与时俱进优化市场的资产配置功能,让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都能从中受益,得到发展机会,进而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金融界:您如何评价2022年的经济形势?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面临哪些挑战,将有哪些核心增长点可以期待?

  陈雳:2022年尽管我国面临复杂深刻的国内外环境,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在各项存量和增量政策大力支持下,多举措助力稳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1万亿元,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尽管当前我国经济正遭受诸多国内外不确定事件的冲击,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我国经济基本面向好的势头并不改变,稳增长政策主线不会动摇。

  一是预计基建投资保持旺盛。在传统基建领域,轨道交通类基建、保障性住房及城市更新民生类基建和水利工程将继续是2023年重点建设方向。在新基建领域,新能源基建、特高压、5G、数字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将继续是2023年的关注重点。

  二是能源转型稳妥推进,保障能源安全。二十大在指出将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的同时,重点强调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预计在双碳政策推进与全球能源供应问题频现下,我国多层次互补性供能体系将持续推进,预计2023年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投资规模将保持较快增长。

  三是绿色金融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二十大报告重点强调推动绿色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绿色金融作为“双碳”战略实施的有效支撑,预计2023年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

  A股整体估值仍处于低位,地产、银行等板块有望恢复

  金融界:近来,国内多个部门密集出台楼市利好政策,您对地产行业 2023 有哪些展望?

  陈雳:自去年10月以来,国内针对地产行业的支持政策陆续出炉,地产行业的融资压力有所缓解。证监会出台支持房企的五项措施,进一步缓解了地产行业的融资压力,有助于行业恢复。随着地产政策的改善,风险也逐步得到释放,考虑到地产行业当前整体估值仍处在历史低位,我们预计2023年行业有望迎来修复。

  金融界:为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财政、货币政策应具备哪些应对之策?预计新一年人民币汇率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陈雳:国内宏观经济持续修复、流动性合理充裕,国内企业有望率先打破全球经济衰退的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人民币并不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后续来看人民币贬值压力在放缓。央行在去年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把握好内外平衡,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预期管理,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中长期来看,在美国加息放缓以及国内经济持续复苏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可保持坚挺。

  金融界:今年来,北向资金大幅加仓A股股票,累计净买入超1400亿元。您认为,北向资金大幅加仓A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2023年我国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对投资者有什么建议。

  陈雳:今年以来,北向资金保持大幅流入的态势。北向资金持续涌入A股市场,北向资金保持大幅流入的态势。我们认为,北向资金持续涌入A股市场,主要是因为在全球资本市场中,A股具备较强的配置价值。与海外其他股指相比,A股市场具备更强的韧性,再加上海外流动性收紧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扰动有限,A股市场具备较强的吸引力。

  宏观经济方面,近期经济呈现出恢复的态势,国家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2023年经济数据有望持续回暖。流动性方面,央行多次强调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工具,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稳健货币政策的支撑下,预计2023年宏观流动性整体充裕。从估值层面来看,A股当前整体估值仍处在历史较低位置,具备一定的配置价值。整体来看,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为今年宏观经济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再加上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我们预计全年A股将保持韧性。

  从行业来看,一是提振内需的消费领域,关注改善性住房(住房需求)、养老服务(医疗保障需求)、文化传媒(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等消费领域;二是数字经济方向,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同时近期多项围绕数字经济的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行业今年有望高速发展;三是银行板块,当前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同时随着地产政策的改善,地产对银行体系的风险传递已逐步可控,在当前低估值情况下,行业有望估值修复。

  金融界:当前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情况如何?如何看待“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陈雳:当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仍然处在相对低位上证指数当前估值(截至2月7日):市盈率13.05倍,处于上市以来18.47%分位值(相对低位)。市净率1.34倍,处于上市以来的6.33%分位点。

  沪深300指数当前估值(截至2月7日):市盈率11.89倍,处于上市以来28.50%分位值(相对低位)。市净率1.40倍,处于上市以来的15.42%分位点。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中,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是基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机制和行业产业结构,同时要与中国经济特点相结合的估值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可以让估值更好地反映企业的价值,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提高优质企业的吸引力,形成良性循环。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