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挺过最困难时刻”,但经济恢复过程不会是一片坦途。2023,如何看待当前面临的挑战?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金融界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特别策划,希望透过专业人士的讲解,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
本期嘉宾:万家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基金经理 黄海
核心观点:
◎ 夺冠要淡化个人的光环,A股市场的冠军也是有偶然性的;
◎ 2022年得失复盘,2023年我们保持审慎的态度;
◎ 提高估值的容忍度上限,保持最朴素的市场规律和投资原则,今年风险点在于大类风格的切换;
◎ 增量资金和存量资金增配的方向会选择低估值、高分红、低负债、高现金流的公司;
◎ 投资主要是“做定价”而不是“做选择”,抓住市场错误定价,重拳出击;
精彩对话:
金融界: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黄海:一旦经济复苏,通胀的隐忧就会显性化。2023年中国经济是一个弱复苏的过程。地产的复苏也是缓慢的、在过度出清背景下的复苏,需要不断消化。居民角度上,近三年居民的收入预期在趋于弱化,储蓄增速很快,一个季度就可以增加几万亿,扭转这一过程也需要时间。
回顾2018年、2008年的大熊市,经济收缩时间很短,一旦政策反转,大家很快就会形成实物工作量,形成新的资本开支与扩张。近三年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被削弱,重新扩张之前需要先修复资产负债表。虽然我们认为基建会稳健地维持在今年的高位,但很难有像以前有20%+的增速规模。
从积极方面来看,我们认为库存的周期还是比较有效的,今年二季度应该是库存周期的底部,未来是向上走的趋势,只是过程会比较缓慢。估值方面,我们保持审慎的态度。
增量资金和存量资金增配的方向
选择低估值、高分红、低负债、高现金流的公司
金融界:怎么看今年资本市场表现,有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黄海:去年是弱市,并不完全符合熊市的特征。这主要从三方面来观察,一是从中位数角度,调整幅度不是特别大,更多是一种结构的熊市。二是从资金的流出来看,正常熊市中资金流出占比很大,但去年市场虽然下跌,但结构性的机会也非常多。股市中囤积了很多闲余资金,这些资金会不断在市场中寻找机会。三是从情绪来看,并没有特别悲观。比如跌至3000点时,还有很多人看好,因此我们认为此前的调整反映的是强预期、弱现实的情况。
进入2023年,短期内估值上我认为不会大调,强预期或会把未来一两个季度后的复苏全部体现在股价中。强预期下估值是否还有波动也是值得讨论的,我认为未来的估值还会有波动,但在今年二季度下半阶段,估值还是有上行的过程,我更看好下半年的走势。风格上,比较看好价值股的风格。价值股再平衡过程的持续时间至少在两年以上,因此从长期来看,资产配置在低估值价值股的再平衡过程是有持续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在弱复苏的过程中,低估值、高分红、低负债、高现金流的公司很稀缺,会出现资产荒,所以这些标的理应作为增量资金和存量资金增配的方向。整体上来说,上游资源品、稳增长产业链、化工、建材、钢铁、水泥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金融是轮动大周期的另一条线,比如保险、券商、银行。
风险点在于大类风格的切换
金融界:您觉得今年市场最大的风险点是什么?
黄海:我认为风险点在于大类风格的切换。资本市场的存量资金处于再平衡的过程,有些成长股行业的估值会进一步收缩,由于持股集中度高,所以冲击可能会比较大。因为大家对未来三年的预期可能都体现在股价中了,在风格切换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两年的估值修复过程,持仓集中度高可能会遭受冲击。比如创业板,可能有弱相对收益的风险,未来五年、十年前景好的、集中度高的行业也可能遭受短期的冲击,这些都值得警惕。
此外,我也担心一些尾部风险,疫情会给消费型企业、线下场景、地产公司带来困难,虽然目前在救助下不会爆发,但可能会反应于未来的一二季报中,这也会对目前某些高预期行业产生冲击,目前这些负面信息还没有被考虑在内。
金融界:您在大经济周期轮动变化中,如何精准捕捉行业的拐点,有什么杀手锏?
黄海:我在做券商自营和资管时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投资思路,包括我熟悉的周期、金融等低估值流动性好的板块。在这里要重点提一下,在我们万家的投研团队中,有擅长消费的、有擅长大制造业的、擅长TMT的、也有平衡一些的基金经理,大家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比较擅长的方面,视角更敏锐,长远,一些决策得益于和他们的深度沟通,也补足了我的一些短板。
2022年得失复盘
金融界:回顾2022公募基金战绩榜,TOP10中您占据三席,并取得了主动偏股基金冠军。请您复盘一下去年的战术布局。
黄海:从当前时点回看去年,我们对“震荡趋弱市场”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采用弱市思维策略,精心选择了行业。特别是对照2008年,在那样一个全球性库存下行周期中,全球市场、包括A股都表现出一个特征:首先是通胀、后来是经济衰退,先胀后滞。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参照背景下,我们认为通胀在2022全年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所以布局了能源、地产,一个对应着通胀、一个对应着增长。另外,弱市阶段还要尽可能集中。市场在下行过程中,好的公司和行业其实是越来越少的,只有集中才能够获取超额收益、保全资产,例如现金资产就能够防御下跌。
关于地产方面,有两件事情超出了我的预期:一是地产调控的定力、地产行业供给出清的力度、地产行业下滑的程度超出了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地产行业的状况受到影响,资产价格摇摇欲坠。我们原本买入的逻辑是,供给出清,优秀的公司会因为市场份额的提升而受益,但这是在行业基本面没有出现极度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个框架被打破了,我们担心在供给出清的情况后,优质的国央企龙头公司也会在极大的下行背景下受损,因此去年我们早做了减持。
金融界:能源板块您是怎么做的?
黄海:我们将能源划分为两块,一类是高股息的动力煤公司,分红比例更高、价格波动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在风险出现的时候有防御性,当然由于其业绩在上调,又有着一定的进攻性。另外一类是现货比例比较高的、与市场价格挂钩紧密、或不受价格限制的焦煤,它与经济短期需求波动有强相关性。在需求好的时候,比如2022年一季度前两月,它们就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在这两类能源品类中,我们还做了一些切换,一季度更多配置焦煤,二季度动力煤偏多一些,当然并不是全部切换,只是比例上有增加减少。
具体到投煤炭的细节考虑,从2012年开始,煤炭产量的增速其实不大,但是需求上,发电量增速是高于煤炭、稳步向上的,所以需求和供给不同步,供给增长严重落后于需求向上。具体价格上,煤炭价格在2015年以前,会随着经济周期大幅波动,经济周期向上时涨,经济周期下降时跌、甚至跌回原处。但我观察到从2016年到2018年以来,煤炭整体的价格波动幅度在缩小,而且波动范围在之前波动范围偏上的区间内。2016年开始供给侧改革,大量的落后中小产能被淘汰掉,后来“双碳”目标提出,资本开支的增幅得到了控制,这就导致了从2020年开始,煤炭出现了紧平衡的状态,缺口从2021年开始体现,煤炭价格从底部几百块钱冲到了两千多块钱。拉长来看,我们可以观察到煤炭价格的波动在偏上的区间内收窄,供需格局出现了变化,这就是我们买入的逻辑。我们买入的很多股票的股息率很高,这类股票在A股中比较少见。
回看去年全年中的两个市场低点,我们在当时也有做出正确的反应。比如二季度买入新能源中的海上风电板块及军工板块,这种布局为组合贡献了不错的利润。
投资主要是“做定价”而不是“做选择”
抓住市场错误定价,重拳出击
金融界:有碰到什么困难,或必须二选一的时候吗?
黄海:首先,是“控制回撤”与“抄底”的选择。其实我们对控制权益产品的回撤比较困惑,特别是当一个品种处于底部、被严重低估的时候,从常理上说应该拿住,等到它实现涨幅一倍、两倍时再卖掉,但往往品种在最底部的时候波动又特别大。比如煤炭股在2021年三季度的回撤幅度有40%、50%,2022年2月、4月、10月后都有很大的回撤。如果基于价值低估的角度去持有,这种回撤是没法避免的,但是却会被渠道和持有人质疑。
回撤这个概念更多地是在期货资金管理的角度来考虑,比如回撤太大又加了杠杆可能会亏光本金,即使后面证明操作是对的,本金也已经通过杠杆消耗光了,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如果全是自有资金、没有杠杆的话,只要看到产品的净值再创新高,那么或许可以增加底部阶段的回撤容忍度。对于权益类产品,只要产品的净值能不断大幅持续地创新高,回撤在事后来看就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波动。
另外就是“集中度”问题。当市场下行时,集中度可能是在被动提升,因为能够用来抵御下行的资产其实要比正常年份、震荡年份、上行年份少得多。当然100%空仓也是一种抵御下行的方法,或者有比现金更好的资产,那就将现金换成更好的资产。
我们的投研团队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情,将投研文化建立在磐石之上。投资主要还是做定价而不是做选择,当我们发现市场对某类产品的定价严重偏离、价格严重低于价值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市场的错误定价, 重拳出击。
市场有很多时候会出现与常识、共识相悖的情况,我们在这时还是会坚守常识,因为朴素的真理有可能会在市场喧嚣的时候隐藏起来,但最终还是会发挥作用,我们会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更多地是做定价、而不是做选择,只要行业、赛道的方向是对的,我们就会把它考虑进去,我们也会做很多行业的比较和行业的动态持有。
提高估值的容忍度上限
保持最朴素的市场规律和投资原则
金融界:介绍一下您自己,并谈谈加入公募后对市场观察视角的变化。
黄海:我从2020年底才开始做公募,之前一直在做专户。从2020年底到现在的两年里,2020年底的时候在我看来,市场的空间已经不大了,已经到了牛市尾端,所以采取了防御的策略。当时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地产的销售比较好,创了中国历史以来的新高、突破18万亿元,所以采用地产来防御,2021年下半年开始配置能源板块。做专户的时候,我在低估值板块也有配置,2015年择机配置了银行、券商、TMT,2016年有建筑、2016年、2017年有消费和光伏,2019年以后是农业。
我个人认为从2020年10月到地产2021年7、8月份见底的时间不长,地产的销售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的销量非常惊人,但是企业端在资金的紧张和杠杆的不断上升中是很艰难的。2020年10月份之后,我们认为流动性开始阶段性回收,经济没那么乐观,投资机会也不多了,我抱着防御性的心态买入银行、地产等长期被低估板块中的龙头公司。我们的逻辑是,慢即是快、少即是多,做基础性的工作和深入性的东西更重要,弱市中集中才会有相对收益。
过去三年我体会到,A股的行业变化中,估值的扩张是比较夸张的,会把未来五至十年向好的变化充分在比较短的时间范围内或一波上涨中定价,所以在变化的初期要坚定,适当提高估值的容忍度上限。当变化逐渐清晰、定价充分之后,我们还要重新回归到估值框架体系中,保持最朴素的市场规律和投资原则。
夺冠要淡化个人的光环
A股市场的冠军也是有偶然性的
金融界:夺冠的光环加持,对您来说是压力还是动力呢?
黄海:拿到第一非常荣幸,这是团队共同努力和万家投研文化累积的结果。我认为夺冠要淡化个人的光环。万家权益团队是一个整体,今年的冠军是给万家权益团队七年以来不断深耕的回馈。
在近五千只基金中取得第一是具有偶然性的。我们更看重中长期的业绩能否稳定在市场前列。
对我们来说,我们更想把投研的根基立在坚固的磐石上。比如更好地培养年轻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完善宏观数据分析库、行业及公司数据库,优化研究员和基金经理的联动机制,定期深入地投资回顾。相比短期业绩,我觉得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更重要。
向下扎根,向上结果,结果不是我们能掌控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走正确的道路,结果不会太差。
金融界:今年会有更多的投资人关注到您,产品规模大会给您带来挑战吗?
黄海:我持仓比较集中,规模太大的确会对我的调仓有一些冲击。从持有人利益优先的角度,我们没有过于追求规模,在今年业绩领先的情况下公司也并没有让我发行新基金、拼命去路演,都没有,我们还是比较平常心,用更长远的视角去做长期正确的事情。
当然,中国资管市场足够大,如果规模大了,我也会根据规模调整自己的策略,慢慢去分散。现在的集中也是阶段性的,熊市阶段没有那么多好的选择,但是当市场转好,我们还是会选择更多优质标的分散配置。
投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役”
事前、事中、事后都要做到位
金融界:您多次提到集中度的问题,这种相对极致风格是怎么形成的?
黄海:我就是偏绝对收益的思路,这与我在券商经历有关。从国外来看,巴菲特他们也是非常集中,少即是多,少是因为足够熟悉。此外,我集中也是有客观原因,在经济下行的熊市,最好是拿现金,熊市就仿佛站在冰面上,其他的冰都融化了,只有脚下的一块是坚固的,只能站在一两块觉得最安全的地方,不能随便走。在经济上行的时候,可能有多个行业的多个公司可供选择。
投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役”,你要事前调研、事中跟踪、事后评估,所以这是一个很细致的过程。我对很熟悉的东西比较容易下决心。比如说,投资中,前期要判断公司行业是否长期下跌被冷落,是否发生边际变化,边际变化又是怎样的,如果确实有边际变化也很便宜,那就会有第一笔的投资,后续再不断跟踪,如果有逆转可能会大规模的买入。如果这样完整地想每个步骤,可能就不会太犹豫了,坚定是因为在前期已经想过了风险、节奏的变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