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由金融界主办的“第十一届领航中国ESG年会”召开,本届年会以“走进新价值时代 共享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双碳”背景下中国ESG市场蓄势待发
王遥指出,ESG既是一种价值理念,也是投资策略和评价的工具,ESG所包含的内容,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很多内容都是相契合的。
她表示,在“双碳”目标之下,中国经济低碳转型迎来发展新的发展机遇,而ESG建设跟推动双碳目标紧密结合。
从企业主体角度看,ESG可以有效综合衡量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目标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自身的碳中和提供基础条件。很多经验可以证明,ESG表现好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投资意向方的信任,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实现碳中和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从金融机构角度看,ESG是金融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给金融体系所带来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重要落脚点。ESG是非常好的非财务指标,可以衡量投资标的的可持续运营能力,为金融机构提供有力的投资项目筛选参考。另外,ESG表现越好的企业,其投资回报率也更高,可以帮助机构投资者找到更多超额收益。
ESG投资浪潮兴起 ESG实践意义逐渐显现
王遥指出,在投资方面,ESG投资是更高级别层面的应用。2018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绿色投资的指引,鼓励机构投资者开展ESG投资。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包括一些很领先的私募基金已经在开展ESG投资。社保基金也在开展ESG相关的研究,在委托管理资金时要求把ESG考虑进去,可以说ESG主流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显现了。
王遥表示,对于企业来说,ESG能够助力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一方面ESG可以筛选出高质量的企业,通过价值共享的机会为企业带来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共赢。另一方面,ESG表现越好的企业违约率越低、投资回报越高、在市场受到冲击的时候更能够抵御风险,对于企业的长期价值有非常大助益。另外,ESG还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融资能力,ESG信用表现更好的企业可以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对于投资者来说,ESG一方面可以增加长期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可以规避投资风险。国内外学术研究表明,在疫情原因引起股市大跌的情况之下,ESG表现更好的企业是更抗跌的。把ESG践行到投资决策之中开发一些相关产品,也可以培养投资者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帮助投资者在长期获得更加稳定的回报,减少大幅度回撤的现象。
对于整个金融体系来说,ESG是响应监管政策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它非常契合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一系列ESG相关政策的出台也对金融机构贯彻落实ESG发展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ESG可以引导金融机构更加关注短期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有助于从源头治理金融风险。
王遥强调,ESG的重点应用领域在资本市场,推广ESG投资理念可以有效发挥我们的市场机制,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功能。
ESG在中国发展的相关挑战与建议
虽然ESG在中国主流化的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最首要的问题就是相关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健全,ESG标准也没有形成非常统一的思路。目前不管是投资端还是企业端都比较缺乏更具权威性的指引性文件。
第二个难点是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市场理念贯彻缺乏形成合力。很多企业知道要做ESG,但是不太了解ESG的相关数据该怎样搜集和整理、披露,所以ESG的数据整合是现在比较大的一个问题。
第三是ESG信息披露缺乏基本的框架。当前国内企业的信息披露率比较低,且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因为没有一个非常基本的规范。
第四是ESG投资的规模比较小,机构的意识有待提升。很多企业虽然对ESG有所了解,但是往往是一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因此企业也要进一步提升ESG意识。
围绕上述问题,王遥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完善政策。除了要推动中国证监会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的相关政策之外,还可以把ESG纳入财税相关的政策,比如在做政府采购、出口退税、财政投资的时候,可以考虑ESG相关元素,在国有资本管理体系中也可以引入ESG相关因素。
其次,在标准方面要学习借鉴国际标准,同时也要强调本土化的ESG评价,要具有中国特色,充分学习国际经验构建1+1的ESG指标体系,也要形成统一ESG的信息披露框架。
第三,要逐步推进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由自愿慢慢变成强制。提升企业主体和投资主体的意识,要在大家有共同意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关的工作能力建设。
第四,推动国际合作。搭建国际ESG研讨会与展会等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国际ESG项目合作;联合国际高校进行ESG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国际ESG前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