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香港)讯 中国实体经济交易正在数字化,数字货币也一步步入场实体经济,普通人百年难遇的“弯道超车”机会到来。中国官媒此前以接近整版篇幅,刊发了题为《三问区块链》的头条文章,唱好区块链技术将成为未来关键风口。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12月发布2023年《区块链白皮书》,向市场展示了中国区块链产业格局稳定,标准体系持续完善。
中国区块链正迎来百年难遇的金融变革,首先是实体经济交易正在数字化,我们越频繁使用电子錢包、线上刷卡、支付系統,再者是二是数字形式的数字货币也一步步入侵实体经济,让人不必花纸币,也能进行实体消费。
中国央行官员在2017年官方发言中首次说到数字货币是未来趋势,并且提到了区块链技术对于数字货币研发的巨大影响,相信对于区块链的良好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8年,中国官媒《人民日报》以接近整版的篇幅,刊发了两篇关于区块链的文章。头条文章为《三问区块链》,三问分别是“什么是区块链、区块链有什么用、区块链会成为新风口吗”。文章唱好区块链技术的同时,强调了区块链与虚拟货币间的区别。
文章内容以科普为主,以网购交易为例解释了区块链模式。在区块链应用方面,文章称,区块链技术能解决金融、公益、监管、打假等很多领域的痛点难点,以微众银行微粒贷机构间对账平台、蚂蚁金服公益和蚂蚁金服正品溯源为例。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央行)发布通知,全面禁止与虚拟货币结算和提供交易者信息有关的服务,从事非法金融活动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中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被禁行列,相关部门将强化对与之相关的一切行为的监控。
但在这背景下,中国却未阻断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反而在这风口上积极推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2023年《区块链白皮书》,内容指出,自2020年至2023年,中国区块链底链使用比例不断攀升,国产区块链产品已经占据主流市场,自主生态正稳步发展壮大。2023年,中国国产区块链产品在国内市场所占比例已达84%。尤其是“长安链”,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市场占有率排在第一名,已经超过国外区块链底层平台。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据悉,今年是“长安链”第二次位列榜,数字强国“底座”价值日益凸显。“长安链”是中国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由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牵头研发。自2021年初问世以来,“长安链”迅速获得各方认可,全力支持一大批国家级和国内超大城市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涵盖国家级税务服务、可信数字身份体系、政务服务、供应链金融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其中在供应链金融领域,“长安链”支撑建设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授信,累计增加信贷超600亿元,服务中小微企业近2万家;在政务服务领域,长安链支撑北京建设了世界级超大城市政务目录链系统,实现数百亿条数据安全共享,在城市运行、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上百项重点应用中发挥核心作用。
白皮书中提到,香港全面构建虚拟资产监管框架,逐步向审慎开放期过渡。2022年以前为香港区块链监管政策基础构建期,香港针对证券类虚拟资产、期货类虚拟资产、虚拟货币平台交易建立分类监管方案,运用传统金融工具规避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
2022年以来,香港区块链政策迈入审慎开放期,相继出台《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有关虚拟资产期货交易所买卖基金的通函》等一系列文件,标志着香港开始全面拥抱Web3.0,并计划通过构建全面的虚拟资产监管框架,助力香港在全球Web3.0发展中赢得竞争优势。
区块链创造就业方面,白皮书指出,尽管全球新增区块链企业数量下降,但中美两国企业保持领先。截至2023年12月,全球共有区块链企业10291家。分布方面,中国和美国分别有2802家和2697家,占比分别为27%和26%。2023年新成立的区块链企业主要从事创新业务,包括加密货币交易、Web3.0、非同质化代币(NFT)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
“美国区块链独角兽数量最多,总计71家,大幅领先其他国家,”白皮书称。
从产业影响力来看,2023年初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区块链50强榜单中,中国共有6家企业上榜,分别是蚂蚁集团、百度、建设银行、工商银行、腾讯和微众银行。
从备案情况来看,截至2023年10月,中国网信办已发布13批次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清单。
在香港市场,当局鼓励创新创业,今年4月提出拨款5000万港元建设数码港的计划,打造Web3.0枢纽基地,目前入驻企业已超过140家。
展望后市,白皮书称,短期来看,区块链作为中国“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国家层面对于产业发展的支持态度不会改变,区块链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良好态势不会改变,因此产业各方面保持战略定力,稳步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
长期而言,Web3.0、元宇宙等新兴产业正快速发展,区块链作为其关键底层支撑技术,随着网络规模不断扩展,技术渗透率持续强化,应用成熟度稳步提升,有望为Web3.0、元宇宙等新理念提供先行先试的创新载体,探索形成可体验、可感知的新模式、新业态。#2024宏观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