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疫情影响?中国赴加拿大游客人数锐减98%,留学人数同比减少近3万人

2022-10-21 01:51:31
Sue
FX168编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19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三年前,每周约有55架来自中国的巨型喷气机在温哥华国际机场着陆,而现在,每周只有8个航班来自中国。 申请加拿大10年签证的中国公民比例也几乎出现了类似情况的暴跌。同时来自中国的学生签证申请人数减少,并且对永久居留身份表现出相对较小的兴趣。

FX168财经报社(北美)讯 三年前,每周约有55架来自中国的巨型喷气机在温哥华国际机场着陆,而现在,每周只有8个航班来自中国。

申请加拿大10年签证的中国公民比例也几乎出现了类似情况的暴跌。同时来自中国的学生签证申请人数减少,并且对永久居民身份表现出相对较小的兴趣。

中国的新冠限制措施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严格,因而减少了进出中国的旅行,中国所有机场的国际航空旅客数量从2019年的7400万下降到了2021年的150万。

但这并不是下降的唯一原因。中国人的跨国流动性急剧下降,受到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的新冠疫情政策下,加拿大一直在进行转变。5年前,中国是加拿大最大的游客和学生来源,而现在变成了印度。

两本新书分别论证了与中国交往的两面性。著有《美国与中国:全球经济领导权》(The United States vs. China: The Quest for Global Economic Leadership)的 经济学家Fred Bergsten认为,尽管在政治方面出现了失败,但中国的企业参与是成功的。

Bergsten倡导资金和人员全球自由流动,他说西方国家应该继续热情接待来自中国的企业家、学生、工人和游客,这对商业有好处。

但另一本由普林斯顿大学教授Aaron Friedberg撰写的名为《误入中国》(Getting China Wrong)的书中,认为西方与中国的交往是一场没有得到回报的赌博。他说,现在的挑战是如何减少与中国的联系。

无论人们对这些论点的看法如何,现实情况是,从中国流入美国、加拿大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人口已大幅减少。

这只是部分原因,正如BC省旅游局官员Kristen Learned所说,中国游客是所有游客中花费最多的:每人平均2021加元。

2019年每周有超过15500人从中国飞往温哥华,现在只有2600人。机场官员说,来自其他所有国家的国际航班都几乎恢复到了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

三年前,712000名游客从中国来到加拿大,平均停留四个星期。BC省数据显示,其中33.4万人这段时间居住在BC省,中国成为了BC省的第二大国际旅游市场,仅次于美国。

2019年,中国游客在BC省购买了价值超过5.86亿加元的商品和服务,特别是在酒店、豪华度假村和Airbnbs,以及探亲时外出就餐。但到今年仲夏,只有36000名中国的游客来到加拿大,其中只有18000人飞往BC省,这反映了近3年的整体急剧下降,速度约为91%。与此同时,从印度、英国和法国进入加拿大的游客人数正在飙升。

其他数据显示,就在几年前,中国人是申请加拿大10年签证的最大群体。自2014年开始实施10年签证计划以来,加拿大政府允许人们随心所欲地在加拿大旅行6个月,在签发的1300万份签证中,中国公民占了320万。

中国签证申请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就出现了急剧下降。与此同时,来自印度的申请急剧增加。

到2022年仲夏,今年中国申请10年签证的人数相对较少,只有4.9万人。在同一时期,印度的申请猛增到35.5万份。

移民律师表示,多次入境签证通常对加拿大的经济有利。但同时提醒,这些签证可能被住房方面的“影子投资者”滥用,逃避加拿大的财产和收入税。

除此之外,中国和加拿大的教育关系也有所下降,但没有那么剧烈。

2017年,中国和印度的学习签证申请率相当,每年这两个国家的学生约为8.2万人,共占所有外国学生的近一半。

但在2021年,即新冠疫情的第二年,申请来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下降到5.6万人,而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数则在扩大,尤其是印度,达到16.9万人。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年10月,来自印度的学生占所有学习签证申请人的38%,来自中国的学生仅占11%。

同时,获得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的中国公民数量保持平稳,每年约为3万人,而印度为12.7万人。中国人如果成为加拿大公民,从技术上讲,就放弃了中国公民身份和与之相关的关系。

本月,支持自由贸易的《经济学人》杂志呼吁西方继续“欢迎中国学生、高管和科学家,不要将他们视为潜在的间谍。永远记住,应该与暴政,而不是与中国人民为敌”。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