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记者魏玲灵在专栏中指出,中国国债收益率不断降低,说明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越来越低。
当下,没有什么比“唱衰”中国经济,更让北京的审查机构和网络水军感到不满了。
然而,最近中国的债券市场交易却无声的坚持看衰。
过去一周,当中国领导人试图通过新一轮刺激政策的讨论,让公众和市场重燃信心时,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却不断跌至新低。
如今,收益率约为1.7%,相比一年前已经下降了整整一个百分点。而3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也已跌破2%(编注,收益率和价格成反比,说明机构投资者抢购安全的国债,不愿意投入经济)。
尽管国债收益率要跌到零还有很长一段路,但这一下降速度却令人震惊。
收益率越低,市场所传递的经济压力信号就越严重。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长了4.6%,全年有望达到5%左右的目标。然而,现实中,企业艰难维持运营,人们找工作面临极大困难,地方政府债务缠身,甚至连政府员工都出现了工资拖欠的情况。
“这感觉就像萧条,”一位在中国的读者最近写信说。
尽管关于政策支持的讨论不断,但政府的实际行动却姗姗来迟。北京的政策公信力正面临一场危机。
9月底,随着经济持续恶化、社会不满情绪上升,习近平最终决定采取行动。然而,政府推出的“渐进式措施方案”几乎没有帮助家庭提振需求,也未能阻止通缩螺旋的恶化。
大部分国家支持资金流向了地方政府。股市最初有所反弹,但很快再次回落。
上周,领导层再度尝试,在一场为明年经济议程定调的高级别会议上,承诺加大财政和货币支持力度。
会议结束后,一名重量级的中共经济顾问机构高级官员强调,2025年的新政策议程“具有很高的实质性”。
换句话说,这一次市场最好要相信。
但市场显然并不买账。事实上,债券市场正在用行动投下了对最新增长政策缺乏信心的一票。
尽管官方反复强调要提振国内需求,但政府似乎缺乏真正促进消费所需的决心,比如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资,以及实施有利于家庭而非国企的收入转移政策。
实际上,北京依然在通过投资来拉动需求。这一官方思路是:投资创造就业,而就业反过来会产生需求。这意味着更多的公路将被修建,工厂将扩大,债务也将继续攀升。
事实上,一些城市的居民已经开始抱怨旧道路被反复挖掘,政府急于寻找投资机会。
一个巨大的讽刺在于推动国债收益率下跌的力量——债券的购买者。
国有银行、保险公司和基金,这些北京依赖来支撑经济的机构,正是国债的主要买家。
这些机构宁愿把资金停放在国债这种安全资产上,也不愿将资金投入企业项目或其他用途。
“在需求如此疲弱的情况下,现在还有什么值得投资的呢?”一名中国银行家说,指的是低迷的企业和消费者支出。
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中国经济的现状,那还有什么能说明呢?